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5篇)
第一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中职技术学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方面的教育教学应该更加符合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对此,本文针对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状况,探讨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改进。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公共必修课,可以在中职各项专业教学中都有所渗透,所以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讲授过程中,要贴近专业课学生的特点,既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又能将所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更好的服务于专业。但从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职生计算机素质的培养,改革创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方式方法迫在眉睫。
一、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必修课,是培养中职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重要教学课程,也是未来中职生就业岗位的基础技能需求,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但是在现实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如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不必参与笔试考试,所以很多中职学校学生对这门课程忽视,在课堂上出现上网、打游戏之类的娱乐活动更是屡见不鲜。同时,计算机不属于专业课,大部分同学对系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计算机课程中娱乐性较差的办公辅助以及工具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兴趣不大,能主动学习教材及相关资料并将所学技能用到平时的学习中的学生更少。种种不良教学效果反映出大部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并不理想,直接影响着中职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升,更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更好的培养出具备计算机应用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中职生自身特点及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问题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学理念陈旧
我国很多中职学校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公共课,所以在教学上并不注重,忽视了计算机与其他专业课的衔接,面对新课改的大力推广背景下,专业性的课程都相继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但是却忽视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的教学改革,教学设备不完善,计算机软件不更新,没有迎合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着《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教材脱离实际
很多中职学校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材内容选择、知识编排、操作案例等方面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内容脱节,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学教材内容的陈旧性,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更是无法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未来学生求职就业中的重要性,所以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的忽视,不能引起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习的重视度。
(三)学生自律性较差
大部分中职生都是中考失利后,选择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类学生普遍素质较差,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导致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同时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备陈旧,有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掌握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着中职生整体计算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教学方式单一化
部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仍旧沿用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导致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以知识传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培养。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举措
(一)加强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改革的重视程度
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未来中职生求职就业中的重要性,中职学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不要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公共课而忽视对其教学的改革,要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中职学校在计算机教学设备上要加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改善硬件环境,充分利用投影仪或一些教学控制软件演示以进行直观教学;其次,在教学理念上,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和鼓励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学习兴趣,挖掘中职生发散思维能力,提供课堂实效;最后,在教学互动方面,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与沟通,从互相探讨中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学习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更大求知欲。
(二)教材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计算机日常操作的基本技能,也是未来从事各个岗位必不可少的是计算机操作技能。由于在各个工作岗位中的迫切需求,中职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要贴近社会专业岗位的需求。计算机任课教师需要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专业特点,例如该类学生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任课教师可以将会计专业的特点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结合起来,利用excel表格制作软件进行有关会计方面的统计工作,可以大大的促进会计专业学生迅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还能满足会计电算化人才岗位的需求,让中职生感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性,提升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三)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现今的教育教学已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了角色换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由传统的教学主角转换为教学配角,更好的辅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所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需要任课教师首先要了解中职生的特点,在教材内容上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语言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避免空洞说教,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如任课教师可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上采用设问法教学,如何制作成绩表、如何制作贺卡等等,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使学生在平常的自学中能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创造性,产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收到了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采用理论和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更为直观便捷,同时还应该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一味的理论性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的,在设计和制定课堂任务时,应把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最终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如任课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设置任务“做一份有关我爱校园为主题的PPT”,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实操演练,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任课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竞赛,内容包括打字,编辑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图表制、幻灯片制作等。通过竞赛,促进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并积极应用到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各项任务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兴趣。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选择符合中职生特点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同时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职学校的公共课,其应用范围可以涉略到各个行业,所以在教学改革中也要将其教学贴近中职生的专业课,更好的培养中职生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中职计算机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达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小伟;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08期
[2]翟哲;《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重在实践应用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4)
[3]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作者:梁超单位:广西经贸高级技工学校
第二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分析摘要:本文结合微课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对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制作微课需要注意的问题。采用微课形式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应用
自2011年,微课的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以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为渠道,在高校很快发展、传播起来。微课这种新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以其“主题突出、内容简短、情景真实,解析深入”等特色,被国内教育界普遍认可。目前,将微课教学模式推进和实施的要点是将微课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创。在国内,胡铁生教授最早提出微课概念,他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教育部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中提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能力。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但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只开设一个学期、总学时64学时,上课时不可能将大量时间用于理论教学和操作演示,而学生生源素质日趋下降,多数学生不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前知识准备、课后复习巩固,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将时间短,内容精的微课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教学资源,具有很大的优势。学生课下只需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了解授课内容,大大缩短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操作演示等的时间,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提升了教学质量,另外,通过微课形象生动的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虽然只有短短数分钟,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杂乱无章而随意的微课是与微课理念背道相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核心”,强化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使用Windows7操作系统,运用软件进行办公自动化处理。对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环节,做到教学情景任务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操作演示要点化。教师还要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在学习方法、参与途径、交流与反馈形式等方面提供参考。
2.制作微课。制作微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剖析教学内容,梳理知识点和技能点。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知识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7操作系统的应用、Word文档的排版、Excel电子表格的数据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网络的应用等,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微课制作。二是录制教学过程。微课注重的是简便和实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制作。录制前,需要设置好硬件设施(摄像设备、麦克风等),在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基础上,确定镜头的内容、类型,整个微课录制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时 ☻间节奏,每个知识点的视频时长控制在5至10分钟。三是后期编辑制作。在录制完后,可以通过后期制作对微课录制过程中的瑕疵地方进行修改或完善,在微课中通过添加片头、音乐,字幕、动画演示等,整合其他多媒体资源,使微课视觉效果更丰富,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目前,微课的制作方法有:一是对现有的课程视频进行加工处理;二是使用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进行拍摄;三是采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如屏幕录制专家、CamyasiaStudio等;四是在录播教室进行录制;五是使用Flash、几何图板、PowerPoint等专用软件制作,并配上讲解画外音。大多数教师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视频的制作技术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拍摄视频的水平和使用视频制作软件的熟练程度上,如:如何以镜头语言吸引注意、如何进行画面切换等。
4.案例分析。以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中的创建表格为例,将创建表格的方法作为一个微课。第一个镜头对准主讲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快速切入知识点;第二个镜头给出教师的电脑屏幕,屏幕上显示老师的教学内容及样表展示,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说明;第三个镜头就是教师将表格的插入方法进行操作演示,这部分内容是该微课的重点,时间可以稍长一些,让学生掌握各种插入表格的方法;第四个镜头教师总结知识点,针对插入表格方法的重点、难点,设计提问环节,与学生进行互动。微课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具有针对性地讲解,以取得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微课满足了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微课资源,可以巩固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微课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使教学取得更好效果,对于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制作微课。制作微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的一个过程,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瑛.浅析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9,Vol10,27.
[2]谈潘攀.将微课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14,6.
作者:刘莉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生本教育研究[摘要]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教育体系希望实现这样一种理想。
[关键词]生本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职;学习兴趣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各专业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知识教育由传统的“知识型”向“应用型”“技能型”转变。郭思乐教授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所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有三个:(1)人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2)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3)教师高度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生本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预习”(前置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里预习应该是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最简单的问题,如,在讲解进制时,可以设置前置作业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逢几进一?让学生得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并提出问题,这才是我们生本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本教学时,留出大部分时间,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能有见解地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再由老师讲解难点、重点,最后布置下一节课的前置作业。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才能更主动地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教育体系希望实现这样一种理想。
二、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与归纳
从课程整体上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内容繁多,涉及的问题从计算机基础知识介绍到后面的Office综合应用。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好,应该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有机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来说,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这不仅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很有用处,在今后所有学习活动中,学生也会惯性地总结与归纳,对于学习知识能力的提高是事半功倍的。通过仔细讲解、比较、归纳和总结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完Word、Excel和PowerPoint后,可以进行一次比较,比较它们的操作界面、操作方法等,这时可以发现它们其实是有很多共性的。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首先要得到共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创新意识,学生要深刻认识到综合应用能力对自己将来就业及创业的重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方面,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一)理论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好的方法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千篇一律,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不枯燥、不乏味,从而有兴趣去思考。
(二)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寻找创新的灵感
引导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Office高级应用兴趣小组、计算机硬件维修兴趣小组等,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的潜能是永远开发不完的宝藏。生本教育教学要求学生自己要做,主动发现,主动解决,老师的作用只是指导而已。
四、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与实训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重视理论知识,而轻实践、忽略应用。在现代社会需求创新人才的情况下,在实施生本教学的教育过程中,我们ศ加强实践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而现今中职生缺乏综合的动手能力,尽管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尽可能安排一些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知识。但是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极大地提升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以学生为本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每个实践都是学生自己提升思考和动手能力的一次机会。
五、巧妙设计课后作业
要真正学好一门课程,仅仅凭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对计算机应用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只有一本教材是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的。因此,在选择一些典型习题作为课后练习的同时,巧妙地安排一些课后思考题也是必要的。学生通过对思考题的思考,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或询问相关技术人员,这些题目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是有帮助的。综上所述,生本教育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学中逐步形成学生“愿学、想学、乐学、爱学、会学、能学”的氛围。探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本教育理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许多弊端,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
参考文献: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6.
作者:江丕根单位:玉环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四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分层教学模式分析[摘要]近些年,计算机逐渐普及,接触计算机不再仅限于中职课堂上,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掌握难免有一些差别,针对这一现象及问题,结合学生个体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程度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科特点,从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出发,浅要分析了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的有效性,就分层教学模式开展的意义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分层教学;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如今,计算机不再是难得的“物种”,大街小巷、每家每户都随处可见,计算机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很多中职生在入学前就早已不同程度地接触过计算机,再加上学生自身学习领悟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所有的学生都统一对待,不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显然,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教育的要求。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确立不同的目标,这种针对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一)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差异太大
现今,计算机的应用已涵盖全国,中职新生在入学前计算机水平不尽相同,家庭富裕的学生可能很小时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也参加过一些计算机方面的比赛、竞技等,这些都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家庭环境不太好的学生,也许在入学前都完全没接触过电脑,没有一点基础,在后期的学习上难免就会落后一些。面对差异较大的现状,教师的教学内容很难兼顾到全部学生,最终难以达到所有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太死板,教学内容对学生难以面面俱到
学生入学前,其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各有不同程度的掌握,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策划,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多半还是传统的“大锅饭”,课堂教学进程、布置的练习、内容和要求都完全相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一个班通常人数众多,学生计算机水平又参差不齐,老师难以掌控全局,做到对所有学生面面俱到,最终使学生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三)学校资金投入过少,机源匮乏
虽然目前计算机已经逐渐普及,但是在不少中职学校里,因资金投入过少,还存在着机源不足的问题,往往不能保证每位学生在每节计算机课都能上机操作,通常是理论课与实训操作课分开进行,要想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首要的就是对计算机有一个不断操作的过程,没有电脑的计算机课程,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起来无趣,容易走神,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不利,可以说事倍功半。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常是以三大办公软件:Word、Excel以及Powerpoint软件为主要教学内容,其涉及的内容较多、知识点全、涵盖面广,但是因为相应的课时太少,学生很难把知识全部吸收进去。
二、如何在课堂上更好的应用分层教学模式
(一)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合理进行分层建组
目前,中职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掌握程度不同,水平参差不齐,不适应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仔细分析学生的差异性,把计算机能力知识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建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从而有效展开分层教学。比如,可以在新学期开始对学生做一次摸底考核,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通过对学生的单独谈话或者问卷调查,以初步认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最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把学生分成1、2、3三个层次的小组,其中1组的学生是学习最基础的小组,2组为成绩中等组,3组则是成绩优秀的小组。对于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其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综合因素,而不是仅仅简单粗暴地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种,否则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无法做到对症下药。分层并非一成不变,是相对性的存在,要结合学生当下的知识、能力,随时调整。此外,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教师都应不带任何偏见,做到公平对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分层化
分层分组完成后,教师根据分层结果,并结合本节内容要点,紧扣教学大纲,把握好教学难度,来制定教学目标,以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不同的学习要求。每个问题可以围绕知识中心点设立出易、中、难三个档次,根据作答学生所在的层次布置相对应的问题。若是学生对问题有困惑,无法及时解答,教师也应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路。如有必要,教师也可对少数学生进行单个辅导,解决在集体教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也应区别开来,对1层次的学生,相同内容与速度下,以基础点为准,重点抓好基础知识的运用,强调基本知识和方法,以讲为主,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对2层次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学习意志与积极性,讲练结合,多让学生进行计算机的实际操作,从而逐渐熟稔起来;对于3层次的学生来说,已经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学习能力多半都较强,这时候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不再每次都统一布置作业,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表格和文档,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与创新。通过分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各层次的学生依照各层次的目标来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老师在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学时,不同层次的学生也会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会导致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听不懂课跟不上进度,而学习优秀的学生也不会因觉得教学内容太过简单而不屑于听教师讲课。
(三)根据差异,课堂教学考试分层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经常使用考试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测试,采用分层教学后,教师也应依照学生个体的差异,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测试内容进行灵活调配。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测试应对理论与实训分项进行。1层次的学生测试以理论测试为主,题型多半是计算机中的基础运用;2层次学生应结合理论与上机实训,难度程度在中间地位;3层次的学生则主要以上机实训来进行测试。此外,3层次学生的上机实训内容可以作为2层次学生的选填题,2层次学生的上机实训内容可以作为1层次学生的选填题,答错不扣分,答对可以获得额外奖励分数;3层次学生的选填题则可以由教师自行出题,在现有知识点上扩宽题型,增加难度,或者可以出还没学到的下一章节的内容,以此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预习。
(四)分层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堂作答情况、学生作业、考试情况做出分层式评价,对于1层次的学生采取表扬式评价,即使是细微的进步,教师都应及时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克服掉自卑心理,从而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对2层次的学生采取鼓励性评价,有褒有贬,先抑后扬,让他们在看到自己的成绩时也认识到自己哪方面还存在问题与不足。对1层次的学生则采取竞争性评价,以防学生产生骄傲之心,不放松对学生的高标准、高要求,让他们不断地挑战自己,争取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同时,在一学期末,或者一个阶段学习结束后的考核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一个整体性评价,即依据学生平时课堂中的作答情形、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学习态度,再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做一个总体评分,平时的总体表现可占考核成绩的六成,考试成绩则占四成。这样既可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重视考试,更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积累。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的分层教学效果
(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经过分层分组后,各层次学生的起点与水平基本一致,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做出相对应难度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教师讲课时不用再顾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提高学生自信,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当分层教学模式开始后,不同层次的学生基本能完成对应层次的教学任务,不再有当初完不成任务的挫败感,这样就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成功的情绪体验,一旦学生有了对成功的体验,也会提高对自己的自信心,同时很大程度上就会增强对计算机的热情度,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分层教学模式中的注意事项
(一)分层时要照顾到学生心理
将学生以组分层时可用数字或字母简单命名,千万不可用好、中、坏;优、中、差这类太过直白的名字命名,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对学习或教师产生抵抗心理。同时,教师分层时也要注意不能让优等生产生自满情绪,不能让差等生产生自卑感。
(二)学生可自愿选择分层层次
进行分层分组前,教师应对学生详细说明分层后不同层次的目标与任务,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分层情况,知道低层目标要求以及可选择的高层目标,增强学生的达标意识和选择意识。
(三)针对具体情形,及时调整分层
随着课堂学习的进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肯定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应及时调整出相应的分层模式。分层是充满灵活、多变性的,如果分层层次一成不变,教学效果就无法体现出来,分层教学模式也会失去其存在的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分层教学模式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对于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层教学有着对应的教学形式与考核内容,不但有效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了教师授课时的难度,同时学生也能听懂教师的授课内容。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关注了学生的整体发展,更加重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打破传统“大锅饭”一锅端的教学模式,它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习能力有较大促进作用,也为学生以后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雯洁.分层互动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7):115-117.
[2]钟燕.分层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教育,2014(14):20-21.
[3]李昕.分层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9-131.
[4]孙莉莉.分层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4(21):102-103.
作者:萧继豪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水中等专业学校
第五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翻转课堂研究[摘要]翻转课堂是当前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否适合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的中职学校,是值得探索的。根据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结合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介绍了翻转课堂的定义和特征,并对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加以分析,最后通过具体的实验对比,用事实说话,完成“翻转课堂”模式在中职的落地生根。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教学中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广泛的应用。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实践性强、操作灵活等特点,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要点,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练习。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后,学生在课前就完成知识要点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包括交流协作、答疑解惑、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在信息化环境中,翻转课堂被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教师制作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完成课程开发。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协作探究,答疑解惑、个性化辅导。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二、翻转课堂的特征
(一)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中,学生的角色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较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进度,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难易度的理解选择性地反复学习,并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检测练习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前,教师必须根据本节课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提前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以方便学生对内容充分地了解,如教学课件、重难点知识的教学视频、检验学生课前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练习、其他网络资源等等。同时,当学生自主学习遇到难题需要帮助时,教师也应及时对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因此,这也就要求教师除了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将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素养更好地融合,才能把课程的重难点等信息元素融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之中,并设计出相应的检测练习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教学时间的调整
在课堂上,教师的令人昏昏欲睡的“填鸭式”讲授时间大幅减少,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合作学习,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教师所需讲授的知识点已在课前通过视频等方式播放给学生,课上教师需要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学习心得演讲、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化学习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旁观者”,从侧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学生普遍是“95后”的初中应届毕业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往往都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从其身心发展规律来看,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自卑心理普遍存在,多数学生经历过初中的学习后,不愿意过多地表现自己;第二,基础知识的储备良莠不齐,对学习缺少兴趣,缺乏能动性;第三,学习和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第四,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想法多,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第五,大多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和手机,更容易接受线上学习的方式。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必须更好地对课程进行改革,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换代较快,这就要求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快的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第三,计算机专业教师由于其在专业上的原因,接触计算机较早,教师也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第四,较多的专业课教师在资源获取及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将其应用在网络上;第五,计算机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线上学习能力,这也为指导学生线上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所有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课程。学生在读中职学校之前的小学和初中,普遍已经学习过类似的课程。此外,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因此在课程开课伊始,学生就会因为知识点的重复学习而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相对不够理想。虽然这门课的教学过程普遍都是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教室来进行,但仍然遵照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被动听讲的学习方式,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学习,很少会主动提出问题,甚至是主动学习,总是等待教师来进行讲解。长此以往,课程就会因为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无法有效地开展。
四、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本次课程的实施是在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中职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4056)的指导下来实行的,在课题负责人邱文棣教师的带领下,其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阶段。主要是调查厦门市各所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了解和使用情况,并在分析整理后,形成调查报告。在这一阶段,我们分别制定了教师版和学生版的调查报告,对我校内部和厦门市其他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根据调查问卷的设置目的和被调查人员的反馈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据。我们共发出约500份的调查试卷,回收458份。通过数据整理发现,总共有75.8%的学生期待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实施,而近20%的人持观望的态度,只有不到5%的学生愿意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55%的计算机专业教师认为自己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愿意主动制作翻转课堂的相关资料,有29%的教师愿意在其他人的带动下制作相关资料,也有16%的教师认为自己无法胜任翻转课堂相关资料的制作工作。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组织课题组相关教师对翻转课堂所使用的教学资料和视频加以制作和整理,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将通过相关科室和教研组组织相关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在确定并统一每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的基础上,由每人负责一个或几个章节的精细备课及相关教学材料和资源的准备,通过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对资源进行整合,并最终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做到同授一门课,同用一套教学视频和资源。
第三阶段:比较阶段。主要是通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以及对这一教学实例的总结,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这一阶段,课题组选取学校2015城轨(1)班、2015城轨(2)班和2015自动化三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为保证实验样本的统一性,课题组采用同一班级同一课程不同章节采用不同授课方式的模式来进行对比,在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授课的章节利用教学平台上的集体备课资源进行授课。在课堂上,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学习是通过微视频的方式配合相应的问卷来掌握的,并努力做到由学生对自己以及别人的作品加以点评,从而掌握知识并获得提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的章节,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练习为辅助手段,讲练结合,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通过不同数据的综合对比,从而获得实验数据。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表明,通过翻转课堂授课的Word和Excel应用的章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明显较高,活学活用的能力也比较好;而通过传统授课模式讲授的相对比较简单的Windows操作章节由于学生本来的计算机基础较好,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比较高;但通过传统模式授课的PPT应用的章节,学生明显对软件的应用水平不够,无法做到活学活用。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也由原来的完全不适应,到适应,再到“如鱼得水”,课堂的活跃程度明显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也明显增多,学生的自信心变得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不断增大,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如何精准而又有趣地录制好重难点的视频讲解,如何设定与视频相对应的习题,以及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都需要授课教师在课前做好准ป备。总而言之,将翻转课堂模式引入中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萍.关于高职英语教学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J].海外英语,2014(24):67-68.
[2]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55-58.
[3]景生进.基于“PCK”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备课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51-54.
[4]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49-54.
作者:田原单位:福建化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