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时间:2024-12-26 00:55:2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新媒体环境中,当代文学教学面临巨大挑战。根据当代文学的学科特点,教师可以变单一的课前准备为师生双向互动的备课模式,将教学内容和方式与时代紧密联系,将考核模式多元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完善教学体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教育的需要。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影、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交流思想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此,教师如果固守之前“教——听”的单一模式,显然不合时宜。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各类学科都应该探寻新环境中教学的新模式。就当代文学而言,它是大多数中文系学生的必修课,重要性自不必多言。从时间范围来看,当代文学延续到当下,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更多的挑战。如何利用新媒体完善当代文学教学体系,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教学准备多变化

一般而言,当代文学是多理论少实践的一门课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准备仅仅是教师授课前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研究、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书面写下教案的过程。这是一个单方面的准备,学生基本不参与其中。而“新媒体海量的、迅捷的信息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容量”[1]。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难于甄别真伪好坏。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阶段,变单向准备为双向互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带给学生的便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及时纠正学生查询的不准确信息。比如,在讲授当代文学作品选的时候,教师首先会简介作家生平及代表作品,这些内容学生完全可以做到自主学习和了解。拿当代作家汪曾祺为例,在不同的搜索引擎中搜到的内容有差别,“百度百科”与“好搜百科”在介绍人物生平、主要作品、文学特点、家世成员、人物评价等几个方面基本一致,但“百度百科”中多了人物关系这一点。这项下面,有汪曾祺的配偶施松卿和老师沈从文两人。沈从文对汪曾祺的影响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新时期汪曾祺的代表作品《受戒》的抒情艺术风格。因此,材料搜集要全面详实并且能抓住重点,这就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共享,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学生如果在课前做了这些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配合教师在课堂上的深入讲解,他们会更加透彻地了解¡作品。此外,除了多种搜索引擎,学生还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数字资源,比如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超星电子图书,对与作家作品相关的学术评论文章多加了解。这对本科生教育而言,是一ღ种高层次的要求,但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术眼光,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所以,课堂上的作家简介这一环节就可以交由学生讲解,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左右。他们不仅要会找,还要会说。教师从旁辅助、补充,并梳理重点。这种双向互动的课前准备,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不仅能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被动接受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多样化

欧阳友权在《新媒体与当代文学现场》一文中指出:“就当代文学现场来看,网络写作以其新媒体传播与市场化运作,实现了对文学版图的颠覆性重构,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当代文学新格局:一是以出版营销为依托的图书市บ场文学,二是以文学期刊为主阵地的传统文学,第三块便是以互联网络为平台的网络文学或新媒体文学。”[2]大学生对网络文学和新媒体文学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当代传统文学经典的兴趣。在学生接受的知识及接受渠道发生变革的新媒体环境下,如果不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必定不理想。如果说“教学方式要解决的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3],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虽然每个学校的当代文学课程都有理论经纬相对固定的教材和教学篇目,但也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不断接受新知,当代文学作为一门紧跟时代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理所应当要不断更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一是还原现场式教学。虽然学界对现当代文学时间段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但一般而言,当代文学还是以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为起点,延续至今。说是“当代”,其实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七十年,如今的大学生对“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都比较模糊,再加上政治环境的转变,想要讲好讲透并不容易。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或者图书馆的各种数字资源搜集图片,特别是影音资料,将单纯的讲解变为“看图说话”,让学生切身体会当时的政治环境,正确理解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文学。二是现身说法式教学。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家,特别是一些后起新秀,比如刘心武、舒婷、北岛、莫言、韩少功、贾平凹、池莉、方方等等,至今仍活跃在文坛。在新媒体环境中,作家也在紧跟潮流,通过各种新媒体全方位地与读者沟通,有点退却了作家“神秘”面纱的味道。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访谈视频、语录谈话、学术讲座,让他们“现身说法”,消除学生与作家之间的距离感。甚至可以让学生通过关注这些作家的微博,加入论坛等方式,更加直观地与之交流。再者,如果学校周围有这些作家在任教,可以鼓励学生去面对面交流,比如莫言在北师大任教,阎真在中南大学任教,王安忆在复旦大学任教,毕飞宇在南京大学任教等等。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与作家零距离接触,相信定能让学生对他们的作品,甚至是当代文学的学习有新的认识。三是“反恶搞”教学。“恶搞”一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悄然流行,不仅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延伸到了教学的课堂。学生从来不缺乏想象力,我们不能一味地回避,关键在于正确的引导。当代文学中的“红色经典”是“恶搞”的重灾区,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如有些网络“恶搞”把《白毛女》中的喜儿嫁给了黄世仁,把《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变成了风流寡妇,把《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变成了贪财好色之徒……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素材拿来用作反面教材,让学生找出其中改编的荒谬之处,还原经典。这里要紧扣两点:一是时代,二是环境。让学生在寻找中找到原来的主旨和作品的意义。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

当代文学传统的评价考核方式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的比重相对较多。这种由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论述、赏析等题型排列组合形成的期末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当代文学知识点的识记程度。考前集中一星期左右集中突击,通过考试完全没有问题,但教学效果可能会差强人意。所以,对于当代文学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有必要调整。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新媒体比如QQ、微信、论坛、空间等方式将授课班级集结在一起,采用网上讨论、答疑等方式,将整体“一锤定音”式的考核方式“化整为零”,分散在平时的交流中。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可能会因为紧张等因素不能充分展开。那么,我们可以把学习带到平时的交流中,这种更加灵活的讨论模式,学生应该都会乐在其中。其次,当代文学的授课中少不了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这些作品包括多种文体,比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教师可以将朗诵、表演、舞台剧等方式引入教学考核。这不仅能让学生理解作品,还能锻炼他们传达和应用的能力,因此这些都可以算在最终考核中。最后,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恶搞”中,要让学生有正确的判断。有些“恶搞”的经典已经流于低俗,破坏了社会的道德底线,这是应该坚决制止的。所以,面对当代文学遭遇的“恶搞”,我们要勇于反击。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当代作品进行改编,这种改编要有原则性、道德性和原创性。这不仅能让他们理性对待经典,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改编之后的作品可以上传班级交流群,大家集体评价讨论,变单一教师评价为多方互动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判中学习,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总而言之,新媒体环境中的当代文学教育面临许多挑战,但同时也有很多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把“双刃剑”,让学生在接受新知的同时,对当代文学产生兴趣,用日益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真正学好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王纪安.学习与生活大学校园行动指南[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3.

[2]欧阳友权.新媒体与当代文学现场[N].文艺报,2009.

[3]段志光.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