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宗教长期性的历史考察及其意义
论文关键词:宗教 长期性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宗教的长期性原因既有宗教产生根源的长期性,也有宗教历史的长期性。本文通过对宗教发展、演化的历史进行分析论证,证明了宗教不但过去的发展历史具有长期性,而且将来的发展也具有长期性。这种论证和结论对于我们纠正错误的宗教认识、制定正确的宗教政策、采取适当的宗教工作方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一个历史范畴,把它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宗教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宗教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它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初步发展的自然产物,它的消亡则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宗教的存在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宗教虽然只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一定阶段的存在,但从相对意义上讲,这个阶段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对整体宗教而言,具体宗教能否长期存在取决于它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因为对于某个具体宗教来说,宗教存在根源的长期性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也许这种宗教能够适应现实,它就存在下来了,而另外一种宗教不能够适应现实,它就被淘汰了。
一、 宗教发展历史的考察
宗教的发展历史有力地证明了不仅过去宗教具有长期性,而且这种长期性还会在将来相当长的时期持续下去。根据发展历史,宗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氏族——部落宗教、国家——民族宗웃教、世界宗教l_1]。氏族——部落宗教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它以自然性、平等性、全民性为特征,包括原始社会以及处于蒙昧状态的人类信仰。国家——民族宗教产生于民族国家形成时期,具有民族性和国家性,它的人为性、阶段性和等级性等特征比较显著,中国的道教、以色列的犹太教以及印度的印度教等就是典型的国家— —民族宗教。世界宗教是指流传范围很广的宗教,它有严密的组织机构、明确清晰的教义和数量众多的信徒,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就是三大世界宗教。
1.氏族——部落宗教的产生
氏族——部落宗教通常被称为原始宗教。宗教虽然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但它并非与人类同时出现。人类在大约 300万年前刚刚形成时,生活习惯也几乎与动物相同,只有求生的本能,这时人类的思维活动极其简单,精神生活中的宗教意识还没有产生。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以及人类群体之间的不断交往过程中,才逐渐产生了原始的思维意识,人类开始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简单的思考。但是,人类最初形成的这些粗糙的思维方法还不足以正确地认识自然界以及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当他们无法解释梦境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现象时,便自然想象出人是有灵魂的,人的肉体虽然死了,灵魂却永远不会消失。基于同样的认识水平,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特别是那些能够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自然现象,例如,闪电、打雷、台风、海啸、地震等更是感觉到恐惧和不可理解,于是便进行类比推测,认为不但人有灵魂,自然界的El、月、山、树木等都具有灵魂。当人类把这些疑虑与愿望寄托给灵魂时,原始宗教就产生了。灵魂观念的产生是原始宗教产生的基础,它源于人类对自然界及人类本身认识的不足。
①原始宗教的产生
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看,在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直立人的遗址中没有发现任何宗教性的遗迹。原始宗教的产生是以灵魂观念的出现为开端的,“作为宗教最低限度的意义是对灵魂的信仰o Ez3”灵魂观念最早出现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及新石器时代早期一直是原始宗教意识的中心内容。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原始宗教,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
原始人的墓葬最能反映宗教的意识和发展状态,中国最早的墓葬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遗址中。山顶洞遗址分为洞、上室、下室和下窨四个部分,在下室中发现了两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骨珠、骨管等装饰品[3],据此判断这儿可能是专门的墓地。在山顶洞遗址中,不但出现了专门的墓地,而且还出现了在死者的身上、周围的土壤上以及随葬的装饰品上涂抹朱砂的现象。涂抹朱砂主要是因为朱砂呈现出鲜红的颜色,而红色代表着血液和生命,这就意味着死者的灵魂在另外一个世界中仍然存在。 "
原始人的墓葬反映了当时已经产生了关于灵魂不死和死后生活的遐想,埋葬死者应该是一种以灵魂观念为内在根据的宗教性的行为[4]。在灵魂观念产生之前,人们不对死者进行有目的的埋葬,而是随意丢弃,《孟子 ·滕文公》中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人们对死者的尸体由随意抛弃到有意识地进行埋葬,这说明对死者的态度由原来的无所谓转变为重视,这种转变意味着灵魂不灭观念的产生。人们认为死者在灵魂世界中仍然继续生活,而且灵魂具有更大的能力,能够对活着的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于是,给死者以墓穴和陪葬生产、生活用品以供居住和使用,并且在埋葬时还举行一定的仪式。因此,墓葬的出现意味着以灵魂不灭观念为主的原始宗教的诞生嘲。
②原始宗教与氏族的密切关系
原始宗教是氏族制度的伴生物,所有崇拜对象不过是自然异己力量和社会异己力量的虚幻反映和化身。因为人要生存必须要和自然打交道,而要进行生产,又必须首先和人交往。原始宗教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表现形式在不同地区不同信奉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有所不同而产生的必然现象。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经历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这三大历史阶段。这三大阶段内各个历史分期的一般社会形态所反映的宗教现象,也有一般的表现形式及其共同的本质和内容,因此可以把原始宗教的一般发展过程及其表现形式划分为以下三大阶段:①母系氏族公社早、中期阶段的宗教形式;②母系氏族公社晚期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宗教形式;③稳固性村社部落联盟时期至今的宗教形式。原始宗教的宗教功能与原始社会实践的内容、宗教崇拜形式与原始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化形式、宗教的思维发展等几个方面适应并反映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原始宗教的功能无不是为适应原始社会存在而存在、发展而发展。
2.国家——民族宗教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脱离生产劳动的巫师阶层,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权,但是这种特权的使用范围有限,并没有与行政、军事等权力相结合。到了新石器时代结束时,随着氏族制度的衰落以及私有制的产生,作为史前人类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的原始宗教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巫师阶层的这种特权进一步扩大,致使原始宗教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①原始宗教的转化
巫师和上层统治者在掌握了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统治权的同时,也开始完全掌握了思想的统治权——神权。为了维持统治地位,他们运用手中垄断的神权为本阶层的利益服务,把原始宗教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这就决定了他们一方面会利用现有的对原始宗教的控制权和经济、政治统治权,强化宗教的正统性,并将其强加于已经分裂的原始社会,维持整个社会的集体性和全民性;另一方面又要对原始宗教进行一番改造,以适应自己的特殊需要。
在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的初级状态民族——国家宗教开始转化时,原始宗教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作用、目的、性质都发生了显著的蜕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始宗教作用转变。早期原始宗教的作用是维系整个氏族或部落群体,增强与自然抗争的力量。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原始宗教已经成为少数人维护特权和地位的工具,他们通过宗教来为自己的统治地位寻找依据,从而使自己拥有的特权合法化。二是原始宗教目的转变。早期原始宗教的目的是为所有氏族成员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使所有成员都能够得到保护和获得充足的食物。原始社会末期的原始宗教是为了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和特权,从而更好地实现他们对多数人的统治和剥削。三是原始宗教性质转变。早期的原始宗教是一种自然宗教,它以平等性和全民性为特征,人们在宗教活动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宗教与权力、财富、地位相结合,部落酋长既掌握着对氏族成员的管理权,又掌握着军事权和宗教权,普通成员没有参加宗教活动的权力。人为性、阶级性、等级性已经成为这一时期宗教的特征[g]。当原始宗教的作用、目的和性质都发生转变的时候,它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这时原始宗教就开始向国家——民族宗教转化。 "
②国家——民族宗教的形成
原始宗教直接以某种或者某些自然物和自然力作为崇拜对象,脱离现实世界幻想出来的神 还没有出现,它是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的,有时候也称为 “自发宗教”。而国家——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客观基础,一般都是借助于有意识的人为力量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认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宗教,“多少是人工造成的。”“人为宗教,虽然充满着虔诚的狂热,但在其创立的时候,少不了欺骗和伪造历史。”当然基督教在形成初期基本上是自发的,只是在后来才逐步增大了人为的成分。
国家——民族宗教既是人为宗教的一种类型,也是人为宗教发展的第一阶段,它是在原始宗教解体后,在各民族的社会和政治条件中产生的,并且和民族共同发展壮大反映了各个民族或者国家共同体的共性。由于崇拜对象的共同性,即是对一般神 的敬奉,成为把一个民族或者国家中的人们联结为一个社会有机体的强有力的手段。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许多民族宗教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只有依据一些古代的文物才能为我们所了解。而某些国家——民族宗教,例如,日本的神道教、中国的道教、印度的印度教、古代波斯的拜火教、以色列以及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所崇拜的犹太教,却通过不断的改造而流传至今。
3.世界宗教的出现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叙述了从 “民族宗教”发展到 “世界宗教”的历史进程:“这样在每一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这个界限以外,就由别的神无可争辩地统治了。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消亡。罗马世界帝国使得旧有的民族没落了……旧有的民族的神就消亡了……罗马曾企图除本地的神以外还承认和供奉一切多少受崇敬的异族的神,这种企图清楚地表现了拿一种世界宗教来充实世界帝国的需要,但是一种新的世界宗教是不能这样用皇帝的敕令创造出来的。”
伊斯兰教的发展典型地再现了民族宗教发展为世界宗教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历时 200多年,到阿拔斯王朝的前半期基本完成。完成转变的主要标志是:①伊斯兰教 “认主独一”的教义被原来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等各民族、各种族的多数人所认同。②伊斯兰教的 “五功”和风俗礼制等在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范围内得到严格遵守,这不仅表现在服装✞衣帽、饮食生活、行为举止上,而且表现在信仰的基本功课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上。③伊斯兰教已经开始在世界广大地区传播,主要以西亚和北非为中心并流传到世界的其他地➳区,从而使伊斯兰教有了世界性的意义。④伊斯兰教成为幅员广阔的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主体文化,指导着国家政治与生活,主导着社会舆论,协调、维系着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人际关系。
任何民族宗教发展为世界宗教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伊斯兰教发展为世界宗教有多种原因。首先,伊斯兰教自身具有普世性特征,信奉的安拉既不是某一部落的,也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世界的 “主”;伊斯兰教坚信,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万物都属于安拉,并将最终回归安拉。其次,早期伊斯兰教不仅生机勃勃,而且具有开放性,它不断地吸收许多外来的异质优秀文化,但仍能保持自身的本质属性。第三,它得益于倭玛亚王朝、阿拔斯王朝等大帝国的极力扶持。当然,不能据此认为伊斯兰教完全凭借武力传教,但战争对早期伊斯兰教的传播确实起过重要作用。此外,两大帝国都制订并执行了比较适合实际的宗教政策,贯彻了《古兰经》倡导的绝无强迫的自由信仰原则。第四,波斯萨珊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衰落,为伊斯兰教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十分有利于伊斯兰教在欧亚非等洲的传播。
世界宗教既是人为宗教的另外一种类型,又是人为宗教发展的第二阶段。它们是在民族宗教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相互交流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世界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系统,它的形成离不开民族传统思想、民族心理、民族感情、民族习俗和价值观念,也非常需要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基督教就是“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化和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葛哲学的混合物中悄悄地产生的”,它是 “西方观点和东方观点的调和。伊斯兰教也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一种文化重构物,是在继承和改造阿拉伯社会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根据当时阿拉伯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
总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一个历史范畴,要从☼宗教发展的历史来进行论证。人类的出现距今大约有 300万年的历史,而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宗教遗迹距今不过有 1O万年左右,这说明宗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既然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会在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消亡,这是自然法则。"
二、宗教长期性的现实启示
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来说的,宗教的存在具有长期性。然而对于每个具体的宗教,并不一定都能长期存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种宗教,但能够流传下来,并且继续得到发展的数量不多,大多数宗教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在许多宗教消失的同时,新的宗教、新的教派又在不断产生。因此,从宗教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宗教长期性主要表现在各个具体宗教的 “你方唱罢我登场”、势力的此消彼长等方面。而某个具体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由它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程度决定的,宗教存在根源的长期性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只有这种宗教能够适应现实,它才可能长期存在下来;否则,如果不能够适应现实社会,就会在短期内被淘汰。
既然宗教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而宗教信徒是唯心主义者,是有神论者,这是一个特殊的矛盾集合体。在处理这个矛盾问题中要用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信教群众,要根据宗教存在的长期性理论,理性地认识宗教,科学地对待宗教,本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原则,客观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探索如何使宗教成为这个社会中的一种和谐因素。同时也要消除两种错误认识ツ:一是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经济文化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二是认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强制手段,可以一举消灭宗教。这两种认识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也是非常有害的。由此看来,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将长期存在,一定时期还会有所发展。所以要处理好宗教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就是既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必须立足长远,着眼当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宗教本身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积极因素,抑制宗教中的消极因素研究制定正确的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和推动宗教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正面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E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474.
[2][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35.
[4]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E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465.
[5]魏女.从考古资料看史前原始宗教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J].东南文化,2002,.
[6]L·S·斯塔佛里阿诺斯.农业的起源与传播.农业考古,1998,.
[9]魏女.从考古资料看中国史前原始宗教向阶级宗教的转变 [J].西北大学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