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研究

时间:2024-12-25 15:46:2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通^对宜昌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的分析,不仅能够为其流转潜力的测算提供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而且能够为其流转的开展及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帮助,对宜昌市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建设有关键作用。构建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修正模型对宜昌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修正,得到了宜昌各县市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的规模并对其流转次序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宜昌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最高的为市区,流转规模有85.660 6 km2;最少的为五峰自治县,有0.132 8 km2。在流转次序上,流转规模为1.678 6 km2的远安县排在第四等级,而流转规模小于它的秭归县却排在第三等级,与远安县流转规模相近的枝江市更是排在第二等级。宜昌各县市流转潜力相差较明显,且流转潜力排名与流转次序并不一致,说明部分县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阻碍了其流转的实现,当地政府需要协调各方面关系,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程度上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进行释放,用社会经济拉动流转,用流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宜昌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流转潜力;分级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09-0137-0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9.033

Study on Constructional Land Transition in Rural Area

――Yichang City as an Example

WU Wen-jun,WANG Dong-yan,YIN Xiao-chen

(College of Earch Sci¡ense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fer potential of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in Yichang city, it can not only provid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dex system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transfer potential, but also provide assist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rculation and the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Yichang city. A revised model of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transfer potential to correct the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Yichang city was constructed, and obtains the scale of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transfer potential in counties and cities in Yichang city and explores the order of its circ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 areas have the scale of 85.660 6 km2 for the transition and it is the highest potential in Yichang. In addition, the potential of Wufeng County is the least in Yichang and its scale is 0.132 8 km2. In the aspect of the order,Yuanan County and Zhijiang have the same scale of transition,while Zhijiang is more suitable than Yuanan Coun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inding,the potential of transition among counties and cities in Yichang varies significantly. Combined with the incongruity between the rank and the order of transition potential,it reveals that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me counties and cities stands in the wa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ransition. To overcome the dilemma,government in Yichang is supposed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 of various fields,expedi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o release the potential of rural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transition,so as to mobilize transi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vice versa. Key words:Yichang city; rural constructional land; potential of transition;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levels

中国的社会经济增长迅速、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中国正在努力消除城市农村之间的二元化结构并构建城乡一体化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提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效用,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日益明显,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近年来,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开建,新农村建设和乡镇企业兴起,这些项目开建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在过去关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诸多研究中,大部分集中在流转的可行性分析、产权改革、收益分配以及模式[1,2]和流转相应的对策[3,4]等方面,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侧重于对相关政策的梳理、问题的剖析,而对于流转潜力的有效评估则是流转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学术界对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较多[5-8],并已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研究[9,10]。同时,根据各个地区的现实流转潜力的值及等级来对流转的顺序及规模进行安排,从而得到更大、更有效的利用效率。对流转潜力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提供科学合理的指标,而且能够为流转的开展及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帮助,对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建设有关键作用[11.12]。

现在,“增减挂钩”为中国进行农地流转的核心方式,本研究以“增减挂钩”方式研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其实质为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后,除去当地因生产生活所要保留的土地之后,分析可以向农村以外进行转移或交易的建设用地数量。本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建立基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测算模型,并且构建熵权可拓模型,将宜昌各个县市的潜力分级,得出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规模与次序问题。

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测算的方法程序

1.1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修正系数确定

1.1.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所包含的具体指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地均GDP、人均GDP、农业(种植业)总产量、GDP、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

目前,城市对于土地的巨大需求量已经成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动因[13]。首先,只有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才能使得农民对于未来的温饱、生活有信心,只有农民的生活有了保障,才能增加农民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支持,提高流转面积,从而提高流转潜力。其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入市,为城镇的发展、工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支撑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推动着流转的进一步成熟。

1.1.2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所包含的具体指标:城镇化程度、农林牧渔从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电视覆盖率、初中、高中教育水平等。

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大批务农人员进城打工,农村的房屋闲置率大大增加,高比例的宅基地闲置率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了外在的市场需求和必要的土地资源,且农村人口对于务农依赖程度也是重要指标。在社会因素中,本研究将教育和信息通达程度因素也作为了一个重要的指标,以初、高中在校人口比重和电视覆盖率作为具体指标,信息通达程度直接影响农村居民对于新政策新法规的普及程度,而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农村居民对于新政策法规的理解程度。

1.1.3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所包含的具体指标: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对于利用土地的模式、规模都有明显的影响。较大的坡度会对土地的开发起到制约作用,并且较大的坡度也会增加投资成本,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率。地形平缓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减少投资成本。过于陡峭的坡度对于公路、铁路的铺设有不利影响,会直接影响到土地的利用强度。海拔、地理位置等更是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居住生活。

1.2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修正模型构建

按照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观点,在运用人均标准法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基础上,建立影响因素修正体系,再构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修正模型对其理论值进行修正,最后测算出现实潜力[14.15],公式如下:

人均标准法=S理论=S现状-S人均标准×Pt (1)

S现实=(S现状-S人均标准×Pt)×K (2)

K=∑Xi×Wi (3)

式中,S理论表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 S现实表示现实潜力;S现状表示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S人均标准表示制定的农村人均用地标准;Pt表示所测年份的农村人口数量;K表示影响因素修正系数;Xi表示第i个指标的指标分值;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

1.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修正系数确定

1.3.1 城镇化因素 大体上,湖北省宜昌市已经步入了城镇化前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但各个县市之间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差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使了大量的生产要素,如人口、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资金向着城市集中。所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城市的发展迫切地需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来支持与保障城市的发展。

1.3.2 经济发展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需求急速上涨,人们对城市的建设,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很大的需求。同时,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对于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服务网点的分布、交通的便捷通达度等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济快速发展,城乡土地收益、利用效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农村居民对于提高土地的经济收益的愿望越为凸显,所以原始耕作方式就会遭到进一步淘汰,这样更加有益于耕地的集约化经营,向着高效益的利用方式转型。 1.3.3 农村居民收入因素 在中国农村,有效、完善的社保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耕地依然是农民生活生产甚至养老的最后一道防线,大部分农民都有增加耕地的迫切需要。除此之外,宜昌市各区县的资料显示,人均纯收入相对较高的农民,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有的农民在城市已经具有了稳定的住所和工作,几乎不再回到农村,而在城市定居,所以他们对农村居民点只有非常小的依赖。农村居民点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功能正在不断丧失,将这一部分农村建设用地更好地运用于城市的发展,也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结果。

1.3.4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取决于农民的个人意愿,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大制约着土地流转,只有在具有相应的思想、一定的信息普½及化程度的前提下,农村居民才会对新政策有所理解,从而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本研究中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由初中、高中在校学生比重表示,信息普及程度由电视覆盖率表示。

1.3.5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因素对流转潜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区、丘陵、ข平原三者之间的差异。山地丘陵地区,在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会因此受到很大的约束,从而在流转的潜力里用来进行建设城市的规模就比较小。反之,如果地区处于平原地带,地形对于城市的扩张与发展所造成的阻碍就相对比较小,所以有着较大的用地需求量,即在流转的潜力里进行城市建设的规模就相对比较大。

1.4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修正模型构建

与构建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修正模型类似,在测算出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的基础上,将其作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理论潜力,建立影响因素修正体系,再构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修正模型对其理论值进行修正,最后测算出现实潜力[16,17],公式如下:

S流转=S整理×K(4)

K=∑Xi×Wi(5)

式中,S整理表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S流转表示流转潜力;K表示影响因素修正系数;Xi表示第i个指标的指标分值;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

1.5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分级

物元可拓模型是蔡文教授在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所探究的是事物进行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对其进行开发创造的过滤,并用其来处理相关的矛盾问题[18]。

1.5.1 确定经典域与节域 经典域指的是由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数值及所定分级准则构成的矩阵,这里记作R0;节域指的是由经典域及其能够进行向外拓展进行一定发展的数值范围所构成的矩阵,记作Rc。

R0=(N0,Ci,X0i)=N0 C1 X01 C2 X02 … … Cn X03=N C1 [a01 b01] C2 [a02 b02] … … Cn [a0n b0n] (6)

Rc=(Nc,Ci,Xci)=Nc C1 Xc1 C2 Xc2 … … Cn Xcn=N C1 [ac1 bc1] C2 [ac2 bc2] … … Cn [acn bcn] (7)

这两个表达式中C1、C2……Cn代表物元特征;a0i、b0i表示经典域特征量值X0i所对应的上下限值;aci、bci表示节域特征量值Xci所对应的上下限值,很明显有X0i∈Xci的关系。

1.5.2 矩与关联函数值 矩,所代表的是实数轴上的点Xj和区间Xij=(aij,bij)两者之间的距离。计算公式为:

?籽(Xj,Xij)=Xj-■(aij+bij)-■(bij-aij) (8)

i=1、2……m,j=1、2……n

同样,在节域中,点Xj和区间Xpj=(apj,bpj)两者之间的距离,即矩,用以下公式表示:

?籽(Xj,Xpj)=Xj-■(apj+bpj)-■(bpj-apj) (9)

K(x)为关联函数,指所选研究区域及所选具体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关联度是由关联函数所计算出的数值来表示的。本研究分级所用关联函数如下:

K0(Xi)=■ ?籽(Xi,Xji)≠?籽(Xi,X0i)-■ ?籽(Xi,Xji)=?籽(Xi,X0i)(10)

式中,|X0i|=b0i-a0i。

关联度可取整个实数域,为了方便比较和分析,将关联度K0(Xi)进行规范化处理,处理后的关联度用K0′(Xi)表示:

K0′(Xi)=■ (11)

1.5.3 综合关联度 关联函数K(x)的数值表示的是研究区域,即宜昌市各个县市,符合建设用地流转潜力等级的隶属程度,待分级区域R关于等级K的综合关联度:

K0(R)=∑■■WiK0′(Xi) (12)

式中,W为熵权系数。利用综合关联度综合考虑隶属关系,以及进行分时各个具体指标对研究区所造成的影响,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级,对研究区域的分级更合理、客观。

2 宜昌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测算实证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宜昌市“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东西方向跨度为174.08 km,南北方向跨度为180.6 km,总面积21 084 km2(图1)。截止到2014年年底,宜昌市占地面积约21 000 km2,市区共达到了0.43万km2,建成区域149.6 km2,市区约有124万人户籍人口。2001年开始宜昌市辖5个县、3个市、5个区。在本研究中,将宜昌市的5个区不进行细分,合并为市区进行研究。宜昌市山区约有全市的67.4%,丘陵有22.7%,平原仅为9.9%,地形崎岖,落差较大。宜昌市2014年GDP为3 132.21亿元,与去年相比上涨10.02%,人均生产总值为7.636 9万元。全年共实现了地方财政总收入360.85亿元,税收为152.25亿元。宜昌凭借339.10亿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2016年3月5日发布的“我国大陆城市财力50强”中排名第47位。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以《宜昌统计年鉴》(2015)、各县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为主要数据源,其中,国民生产总值、总人口、农业总产值、初中、高中在校人数、电视覆盖率等社会经济数据来自于《宜昌统计年鉴》(2015);乡村人口数、农村居民纯收入、农林牧渔从业人员等社会数据来自各县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人均居住面积标准来自《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以及《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2.3 农村居民点理论潜力计算

2.3.1 确定人均居民点用地标准 按照《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第45条规定,居住用地布局包括:中心城区的居住用地规划面积为7 857.6 hm2,占城市总用地的29%,规定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30 m2/人;规划中确定宜昌市39处城市居住片区,各个片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在20~35 m2/人,考虑到各片区所处区域之间不同的城市功能,建设新区用较高值 (35 m2/人),改造旧城用较低值(20 m2/人)。

在进行镇区和村庄规划时,应该以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按照表1和表2的分级来确定级别。按照《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以及《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拟定宜昌市的人均用地标准(表1)。由表1可以看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以及市区的人均建筑面积标准较少,普遍为30~35 m2/人;而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自治区以及五峰自治区的人均建筑面积标准较多,普遍为60~70 m2/人。

2.3.2 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测算 根据人均标准法公式(1)计算得出宜昌市各县市农村居民点的整理理论潜力(表2)。由表2可以看出,五峰自治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最少,为3.222 km2,市区最多,为110.16 km2。其次为兴山县、宜都市和当阳市,其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分别为26.726、22.672和21.199 km2。远安县、枝江市和长阳自治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也相对较少并且数值相近,分别为11.65、11.081和10.368 km2。

2.4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计算

2.4.1 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 由表3可以看出,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为宜昌市农村居名点整理现实潜力修正的主导因素,其中人均生产总值与人均耕地面积为主要指标,并且本研究加入的教育指标(初、高中在校学生比重)也对修正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2.4.2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 根据公式(3),将各指标的权重与指标分值相乘得到修正系数,根据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修正模型得出宜昌市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表4)。从表4得出,各县市理论潜力的修正系数为0.206 5~0.847 1,可以明显地体现出各县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在受到社会和经济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存在很大区别,根据公式(2),把各县市的理论潜力乘以其修正系数,从而获得宜昌市各县市的整理现实潜力值。

2.5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计算

2.5.1 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 由表5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支出为宜昌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修正的主导因素,表明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对于其流转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粮食总产量所代表的研究区对于传统农业的依赖程度也对其修正结果有明显的影响。

2.5.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 根据公式(5),将各指标的权重与指标分值相乘得到修正系数,根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修正模型得出宜昌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表6)。各县市的流转现实潜力修正系数从0.263 7~0.918 0不等,可以很明显看出,在社会、经济、自然等的作用下,各县市的流转潜力有很大差异,根据公式(4),把各县市的整理现实潜力与其修正系数进行乘积所得,获得宜昌市各县市的流转现实潜力值。

从表6可知,宜昌市市区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实潜力最大,有933.47 km2;而五峰自治县的潜力最小的,仅为3.64 km2。

五峰自治县境内全都是山区,山峦重叠,属于云贵高原往东部方向延伸的末尾区域,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里有许多喀斯特地貌,地势西高东低,500 m以上的山区占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总面积的86.3%,并且其中海拔在1 200 m以上的高山占44.8%,其较为恶劣的地形因素严重限制了五峰自治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宜昌市市区不仅地形平坦,且社会经济发展最好,教育、信息通达度也最高,农民对该区域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意愿强烈,具有较高的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且属于宜昌市主城区的城中城郊村,对于城市规模的扩张、设施的建设有更加直接的影响。

2.6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分级

根据上述u价指标构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修正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权重,构建熵权可拓模型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进行分级。

1)影响流转潜力的因素

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特征,优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宜昌市宜都市的城镇化率(P1),GDP(P2)、初中、高中在校学生比重(P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P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P5),地形地貌(P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P7),公共财政支出(P8),粮食总产量(P9)9个代表性指标。

2)熵权法确定权重

熵权法确定的权重见表7。

3)建立物元可拓模型

根据公式(6)、(7),再按照宜昌市9个县市区的6个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影响因素数据,确定待评同征物元体:

4)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分级结果。K0′(Xi)为根据公式(12)所计算出的各指标与流转潜力的综合关联度,利用综合关联度综合考虑隶属关系,以及对研究区进行分级时各具体指标所造成的影响,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级,因此对研究区域的分级更合理、客观。由表8可以看出,宜昌各县市中没有第五等级的区域,大部分位于第一和第三等级。 从图2中可以看出,宜昌各县市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合适度:处于一级流转区域的有宜昌市市区、宜都市、当阳市;处于二级流转区域的有枝江市;处于三级流转区域的有秭归县、兴山县;处于四级流转区域的有远安县、长阳自治县、五峰自治县。

宜昌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重点流转区域集中在市区、当阳市和宜都市,而远安县、长阳自治县和五峰自治县对于流转的等级较低,当地进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意愿可能较小,且由于其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于这些区域进行流转的难度较大。

从图2上也能明显看出,宜昌各县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大小与其流转次序并不一致,如远安县与秭归县,远安县流转潜力比秭归县要多,但是秭归县的流转次序位于第三位,先于位于第四位的远安县,说明秭归县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具有更好的发展潜力,所以它们更适合进行流转,而远安县则需要政府加大对其扶持,利用好远安县的流转潜力,用流转拉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用经济社会的发展推恿髯的实现。

2❥.7 宜昌市各县市的流转潜力分级

根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的测算与分级,可以将湖北省宜昌市各县市的流转潜力分别分成4个等级,如表9所示。

3 结论与展望

从流转的规模上看,宜昌市市区的现有建筑面积最大,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所以市区的流转潜力最大,宜都市、兴山县、枝江市、当阳市和远安县次之,而秭归县、长阳自治县和五峰自治县最少。可以看出,各个县市的流转潜力规模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是流转的基础,流转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是有现有建设用地面积决定的,面积越大、人口越多的县市,其流转潜力越大,对流转潜力大的县市可以优先进行整理、流转,更加为城市的扩张、建设提供有力的帮助。

从流转的次序上看,流转的规模和评价分级的排序有一定的差距,并不是流转潜力越大,等级越高,可以看出,社会、经济、自然因素对于流转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占主导地位。并不是流转潜力越大,流转顺序越优先,结合三大因素的修正后得出流转的等级,当阳市、秭归县和枝江市等流传潜力相对落后的县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具有更好的发展潜力,所以它们更适合进行流转;长阳自治县和五峰自治县由于自身建设面积小,地形地貌崎岖,社会经济相对较为落后,所以其流转规模、等级均处于落后的位置;其中,远安县与长阳自治县和五峰自治县同样处于第四等级,不过其流转规模却比处于第三等级的秭归县要大,可见远安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政府需要加大对远安县的扶持,利用好远安县的流转潜力,用流转拉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用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流转的实现。

通过宜昌市各县市的流转潜力之间的差距,以及流转规模与等级之间的不匹配,提醒当地政府需要关注、协调好各方面因素,重视各县市,尤其是当阳县、兴山县、远安县等流转规模相对不低,但流转次序却落后于那些流转规模相对较小的县市,重视社会经济与流转之间的相互抑制或促进关系,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大程度上对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进行释放,用社会经济拉动流转,用流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

参考文献:

[1] 饶永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研究――以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3.

[2] 刘建生.农村居民点整治之模式识别、潜力测算与布局优化研究

――以浙江省吴兴区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3] 晏 坤,艾南山.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土经济,2003(7):33-35.

[4] 郭玲霞.对放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若干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2):100-102,139.

[5] 李宪文,张军连,郑伟元,等.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村庄土地整理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4ง):276-279.

[6] 陈荣清,张凤荣,孟 媛,等.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216-221.

[7] 刘筱非,杨庆媛,廖和平,等.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探讨――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4.

[8] 施开放,刁承泰.重庆市永川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实潜力估算[J].热带地理,2012,32(3):269-273.

[9] 鲁春阳,文 枫,杨庆媛,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5):305-312.

[10] 张英男,王冬艳,祝元丽,等.县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潜力研究――以吉林省安图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 43(16):307-310.

[11] 刘名冲,张祥义,马 鹰,等.基于熵权可拓模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区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9):1166-1172.

[12] 游 黎,周就猫,邓京虎,等.基于物元可拓法的土地整治项目综合评价――以江西省樟树市光明村项目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67-20169.

[13] 刘小波,彭春艳,魏 丽,等.重庆市荣昌县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力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182-191.

[14] 石诗源,张小林.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与整理潜力测算[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9):52-58.

[15] 马 锐,韩武波,吕春娟,等.城乡交错带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

――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为例[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21):192-194.

[16] 刘朋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现状评价及整理潜力测算――以陕西省合阳县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17] 江恩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评估研究――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D].吉林四平:吉林师范大学,2013.

[18] 陈伟珂,龙昭琴.基于熵权和可拓理论在评标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5-11.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