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理工科院校“班导师+ 导师工作室”制度在学生工作中的推动作用
一、形成了多维度的学生工作组织保障体系
班导师+ 导师工作室制度在不打破原有年级和班级的基础上,实现年级辅导员、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的交叉配合管理。学生工作的日常事务管理以辅导员和班导师为主,学业指导由班导师和工ฒ作室导师共同完成,从而有效覆盖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 班导师制度形成以前,是按年级划分配置专职辅导员,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工作团队明显感到人力资源不足,学校实时的推出了 班导师制度,将学生工作粒度细化至班级。我们也看到,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工作重心往往是关注一个综合的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导师工作室的建立,是从专业性角度来构建相对内聚的学生群体,更具有学术倾向性,丰富了学生工作的内涵。
理工科学院施行的 班导师+ 导师工作室制度有机的将学生的管理分为了 纵 横两个层面,形成了多维度的矩阵管理组织保障体系。
二、有利于形成优良学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导师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态度言传身教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工作室中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 传帮带, 很容易形成有继承性的优良学风传统。
同时,导师能充分的根据学生的个人志趣、能力水平等客观条件实现 因材施教,使学生较早地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创新能力。
相比传统普遍采用的课堂理论知识教育,导师可依据自己的课题更具体的为学生讲解科研基本过程以及细节,这更能让学生感性的熟悉学术研究的一般模式,养成严谨细致ม的科研作风,增强其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有利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化
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协助党组织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和考察,加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力度,提高培养质量。由于导师工作室成员打破了年级界限,高年级的党员也能够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入党时也能更充分的征求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及广泛的群众意见。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减少学生择业的盲目性,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由优秀人才构成的导师队伍往往拥有不可比拟的社会资源,在 全程化就业教育的方针指导下,他们也将责无旁贷的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扩大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五、有利于精细化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导师和学生经常一起相处,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当学生专业思想不太稳定,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方法不够正确时,导师可从专业发散的角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同时,强调班导师、工作室导师、辅导员的三方密切配合沟通,使整个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有了坚实的第一手资料,更利于使学生管理工作实现精细化。在 班导师+ 导师工作室制度施行的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一些挑战,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1. 导师选拔及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过程中应加强双方的了解
导师的选拔除了满足一定的业务要求外♥,还应注重为人师表、责任心方面的考察。导师在选择学生时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均分配到各个工作室。根据工作室运行的状况,定期进行导师和学生的微调。
2. 正确处理辅导员、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之间的关系
在制度推行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处理 班导师、 工作室导师与 辅导员的关系。首先必须要明确三者之间应是并存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辅导员以年级为单位,多是集体指导,主要对学生进行宏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 班导师以班级为单位管理,积极开展优良学风班的建设,引导本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工作室导师对学生进行具体专业指导,导师通过发挥个别指导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只有三方通力合作,才能真正体现制度的优越性。
3. 需要建立建全制度的考核和监督机制
我们在实行班导师加导师工作室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合理的考核与监督机制。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师生配比,以免出现导师工作量过大,无暇指导学生的情况,使导师制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其次,准确评估导师的工作量、工作绩效并做出相应的薪酬激励。
4. 制度的组织管理强调各部门的协调问题
该制度✪的施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保证学院内的统一领导,继而还需要各部门之间保证充分的协调配合。才能体现出制度的业务效应,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班导师+ 导师工作室制度不但对学生工作推动作用巨大,同时也能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教风、学风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继而还能为科研工作提供积极有益的支持和补充。虽然施行时间不长,制度的诸多细节部分还正在持续构建中,但它已经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只要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完善,该项制度必将成为理工科学院发展过程中最优秀的成功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