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刍议
摘 要: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必须具有市场导向、能力导向、专业导向的特征,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建设要注重开展就业理论的研讨、及时吸纳相近学科的成果,以及加强创业教育的研究。构建完备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还要在师资建设、质量控制、效果反馈等方面下工夫。
关键词:市场导向;创业教育;质量监控;高校
2006年教育部颁布文件要求高校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以来,关于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风生水起。我们在数所高校组织开展了相关调研,详细了解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在校生就业教育的基本情况。本文就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出现的普遍问题,依据国家政策和形式变化,对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面提出一些具体意见。
一、高校就业指导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
2014年初,我们围绕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情况,开始对北京的几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旨在了解高校毕业生最真实的就业状况和就业指导需求,尤其关注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开展及实效。从调研结果来看,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理念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1: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就业导向与学术育人导向冲突,没有必要开设。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有部分领导或老师认为,高校旨在培养学术和技能人才,而不能把人才培养降为迎合市场需求,专业课程建设决不能以就业为第一导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开设就业课程完全没有必要。实际上,这种观念具有片面性,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普遍目标,就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素质提高并没ล有根本分歧。良好的专业素养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而提高就业能力是为发挥专业素养的应用价值找寻平台。
误区2: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理论体系,无法独立成为专门课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普遍有老师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没有独立的学术内核和规范体系,教材内容也大都只是政策解读和信息传达,完全无法撑起专门课程所需要的理论体系。这个误区是看到了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现存的主要缺陷,但没有看到就业课程建设的广阔前景和发展方向。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个艰难的从无到有的过程。今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是要在理论研究方面多下工夫,深入挖掘可之借鉴的理论成果,尽快形成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建设。
误区3:高校授课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无法完成创业教育任务。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高校教课任务的老师很少能够有足够丰富的创业经历和经验,由他们来给学生开展创业指导无疑是难以奏效。但正如并不是只有成功的商人才能担任经济学教师,也并不是只有成功的政治家才能担任政治学教师。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和价值能够被客观认识、科学研究。因此,只要开展对创业的专门研究,形成科学的理论成果,高校教师是能够很好地完成创业指导教育任务的。
误区4:高校就业工作重在行政,没必要专门建设师资队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归属高校内专设的行政部门,授课一并由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完成,这是就业指导课程普遍存在的现状。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选择多元化和个性化,只是由行政方面的老师讲解就业流程、户口档案等等这些固定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因此,根据学生专业、就业形式等不同状况,建立一支熟悉学科专业、了解就业市场、懂政策会管理的师资队伍非常必要。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原则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在设置上具有公共课的特点,与“两课”教育和形势教育课程有相似性,但也有独特性。在课程建设中除坚持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普遍性原则之外,还要坚持课程的特殊性原则,即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市场导向、专业导向、能力⌘导向三项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高校学生走向社会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求职市场的结构性矛盾都将长期存在。如何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让毕业生的求职取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是提高学生求职成功率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时,一定要牢牢把握就业市场的形势变化规律和趋势,针对性地安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二)专业导向原则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以及招生专业规模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学生就业的选择大多是与所学专业相关,这既是高等教育专业和学科设置的目的。因此,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要能够紧密结合专业导向,指导学生加速专业知识的应用转化,在指导学生求职就业时,分门别类地对学生开展教育,既能够让学生在择业时有的放矢,也能更好地在专业领域尽快适应,找到方向。
(三)能力导向原则
就业指导课程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因此在就业指导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上,要始终牢记提升学生能力的总目标。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正式的课堂讲授外,还必须与开展个别指导、典型剖析(示范)、心理咨询等活动结合起来,多渠道、多形式地教育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三、高校就业指导内容建设的建议
(一)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理论研유讨
在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探讨中有两个偏向:一是职业发展理论代替就业理论;二是政策叙述代替就业理论。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得就业指导课充斥着枯燥和应付的教学内容设计,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课堂效果受损,反而导致学生对就业的退缩、排斥,造成适得其反的开课效果。高等院校并非一般的技术岗位培训,担负着理论研究的深度挖掘和前瞻引导职责。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具有顶层设计式的理论化成果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就业指导的价值,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内涵,实现设置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追求。
(二)及时吸纳相近学科研究成果
就业指导课程与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职业发展心理学、人生哲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体系中,对相近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吸纳不足,导致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内容设计方面显得肤浅、单薄,缺乏深度和吸引力。因此,在课程建设中要吸纳相近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增加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附加值,形成就业指导课程的独特价值和吸引力。
(三)规范就业实践教学设置论证
就业指导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有着特殊需求。首先,目前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不管是创业案例的选择还是在求职案例的选择上,往往只注重典型案例、成功案例,反而对普遍性的案例关注不多,这往往会对受众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其次,实操教学的设置内容单一,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这些常规的实操教学,既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也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变化。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合理性设置的研究和论证,形成实践教学的成熟意见,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设置。
(四)加强创业教育指导研究
创业作为就业的最好形式,在指导学生就业选择时,就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还离不开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校不仅要实际参与到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具体指导,更要利用有利的形势,开展对创业行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以更加高效、更加科学地帮助学生创业。
四、就业指导课程的全程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优质化
1999年以来,我国逐渐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但目前各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中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比例还很低,高校从事就业指导课的老❧师从数量和质量上远未达到相关要求。由于目前就业课程的教师主体多为学生管理人员,日常工作已经非常忙碌和琐碎,对就业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更难能谈得上开展专门的科学研究,钻研教学理论问题。因此打造一支优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对每个高校来说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完善质量监控全程化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内容、进度和要求。为此,在就业课程的管理方面一是必须建立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运行机制,实施严格、规范化的管理,定期检查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二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促进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考核。
(三)教学效果反馈体系化
如何评价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当然不能用学生是否成功求职就业为标杆,更不能用就业率来衡量。在很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普遍反映无法准确衡量教学效果,缺乏学生反馈,更无法直接通过用人单位的评价来测算就业指导课程的真实价值。因此,如何在合理的前提下,做好教学效果评价与监督,是保证就业指导课程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学效果评价要始终贯彻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建设,形成严格有序的前期导入和后期反馈的完整体系。
五、余论
就业指导课程应时而生,既是新生事物,也将会长久的存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论从大学生现有的就业观还是影响就业的外在诸种因素看;不论从大学生自身的需求还是从国家的定位看,都足以证明其必须朝规范化、系统化、ฆ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体系。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导向能力导向、专业导向,在内容建设方面始终要注重开展就业理论的研讨、及时吸纳相近学科的成果,以及加强创业教育的研究。构建完备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还要在师资建设、质量控制、效果反馈等方面下功夫,为推动高校育人、学生就业方面形成合力,最终为毕业生的个人发展以及整体的社会进步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