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弹性规划与国外韧性规划的比较

时间:2024-12-27 06:09:3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弹性是指事物易于抵抗变化的特性,是事物面对变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核心能力。弹性与韧性是近义词,但是我国流行的弹性规划与国外韧性规划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本文通过我国弹性规划实践与韧性规划的分析对比,从中发现可借鉴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弹性规划,韧性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 弹性与弹性城市空间

1.1弹性

弹性一词源于物理学,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后的自我恢复能力。后被推广至诸多研究领域:经济学中,弹性成为计量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敏感度的数值;弹性指“系统遭受意外干扰并经历变化后依旧基本保持其原有功能、结构及反馈的能力”……虽定义不同,但内涵相近,即指事物易于抵抗变化的特性,是事物面对变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核心能力。

弹性对于城市是一个重要概念。城市是“社会一空间”辩证统一体,即城市是物质空间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物质空间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可以推进城市的综合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因市场影响而不断调整与改变,城市也呈现出复合、复杂的发展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城市空间发展变化则相对缓慢。因此在时间维度上,如何将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城市空间与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相匹配,增强良性互动,那么创造具有弹性的城市空间就非常重要。

弹性城市空间是对于外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有一定抵抗力的城市空间。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弹性城市空间可高效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减少物质环境损耗,因此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活动尤为重要。

2 我国“流行”的弹性规划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 “弹性规划”这一关键词,可得到数量可观的论文搜索结果。由此看出“弹性规划”这一概念已被运用到城市规划的诸多方面,甚至在城市规划相近专业中使用。虽然弹性规划在理论建构上仍不成熟,但其核心理念契合现实城市发展需求,在以下方面已进行了大量实践:

比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相关论文数量最多,且年份最早);历史文化遗产及遗址保护;建设用地扩张需求预测;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城市居住区停车容量;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的确定;传统农村弹性规划研究等。

以上研究共同点在于弹性规划译为flexible planning,而“flexible”一词也十分贴切地反映了上述论文核心思想,即根据不同项目特征灵活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总体上看,深圳市总体规划从编制、审批到实施都只是在寻求多样的规划手段。故称之为“弹性规划”,或者说是“弹性地进行规划”,更确切地说,是“灵活地进行规划”。相比“弹性”,“灵活”要笼统的多。这是违背“弹性”一词的本来含义的。同时,这类弹性规划与近两年国外流行的弹性规划(resilience planning,国内又译为韧性规划)存在很大的区别。

3 国外近两年流行的韧性规划

韧性规划理论的立足点也是为了提高城市应对外界各种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变化的承受-消化能力、调整-抵抗能力以及再造-自我恢复能力,从而奠定一个耐久的空间结构。韧性规划中的韧性(resilience)――在牛精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指(人或性格)能迅速恢复或重新振作的,达观的,适应性强的,这与“弹性”本意相异。具有韧性的城市空间是可以通过稳定的结构与形态支撑外在环境变化。

目前,韧性规划所强调的城市弹性正逐步替代众所周知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深层次原因城市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改变了,而非简单地更名。

3.1提出背景

源于城市经济要素、政治环境、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城市发展也具有不确定性。经济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从基本依靠服务业向多元化经济的转变,(有人提出重(chóng)工业化)。环境保护方面的不确定性源于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诉求与环保、环境修复的成本代价之间的博弈。政治上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国际环境中政党的理念相异难达共识。城市规划同样有不确定性。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环境下的不确定的城市规划。如何来提高城市这一人造空间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城市自我维稳和自我恢复的能力,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措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2理论概括

从影响因素及影响范畴的角度,针对不确定性,城市韧性主要从三方面来衡量:城市经济✔、社会、环境:

城市经济――城市应对外部动荡能力。这意味着多元的城市结构并寻求新发展目标。

社会――城市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在小尺度上表现为社区归属感的营造,社区整合及自我振兴的能力。

环境――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空间留应有余地;城市环境能够自我复苏。

从发展阶段的角度,衡量城市韧性强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承受阶段――城市或区域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变化并内部消化;其次,调整阶段――城市或区域能够自我调整并最终适应外界变化;最后,再造阶段――城市或区域能够结合条件变化进行再造并最终恢复稳定。

3.3衡量城市韧性的方法

衡量方法是对与一个城市或地区韧性的三方面进行量化,形成地方性或者地区性的指标体系。并通过这些量化指标的统计计算找出不同地区的相对优势和劣势。指标体系的确定需要研究者通过实践与反思来探究指标量化的方法并提高指标的科学性,同时,各项目因所处背景与地方特色的不同也各具特点。

经济方面 平均收入、企业经营环境、生活成本可负担程度、经济多元化程度等;

社会方面 以各项人口指标来衡量――居民受教育程度、有工作能力人口所占比例、脱贫程度、健康保险普及率等;

社会环境方面 公民社会发育程度、区域稳定性、住房拥有率、居民投票率等。

4 比较评价

在我国,城市规划会经常遇到被称为“伪科学”的现象。由于我国规划学科起步较晚,技术性较弱,其更多地是一种经验科学。因此,其科学性就被淹没在“综合的、系统的、统筹的♀”这一类笼统的形容词中。

我国的弹性规划与国外的韧性规划初衷相同。但前者意是通过非刚性的规划技术和经验弹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其关于弹性规划的真正含义是从工作方法的角度来阐释,即弹性地去规划。

韧性规划是从规划目的的角度来阐释内涵,且已形成综合理论体系。即提高城市应对外界各种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变化的承受-消化能力、调整-抵抗能力以及再造-自我恢复能力,从而奠定一个耐久的空间结构。韧性规划可以理解为“为实现韧性而规划”。

城市发展本身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综合的而非机械的,故我们追求弹性而非刚性的规划。弹性一词可✿用于对各类城市规划工作方法ฐ的概括。然而,“弹性”本就是一个概念维度较大的词语。弹性更多意味着定性而非定量。而定量的研究最终将回归到定性的应用上,定量是为了更好地定性。因此,一方面我国当下的弹性规划应注重规划工作中对空间数字技术的应运,借鉴韧性规划原则中的“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依托大量数据统计与定量分析,增加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为弹性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弹性规划应加强在系统性理论层面的研究,形成从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的完整理论体系。

5小结

我国的弹性规划符合城市规划工作的价值观,城市系统的动态性要求规划工作不能“一刀切”,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科学性有待验证,否则无法避免“伪科学”的评价。同时,城市规划过程分为编制、审批、实施、管理。在这些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增强城市体系的稳定性,体现韧性规划的核心林,仍需大量研究和实践工作。另外,我国的城市发展明显滞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国家整体机制也不尽相同。韧性规划的实用价值与新兴理念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作为一种舶来品,它于我国的可操作实践有哪些,这些将是我们日后有待探讨的问题。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