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及着力点
【论文关t词】网络技术 网络文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必然性着力点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网络文化发展和网民发展提出的客观的、必然的要求。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于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应该着力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特.,爻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管理价值的思考进行深入地研究,二是要加强网络技术对网民生活方式和成长规律的影响研究。
一、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橄育的必然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认淆网络本质和影晌为前提,利用网络促使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瀚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网络文化发展和网民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i、网络丈化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有利于网民道傲自律化。网络空间内,网民可以毫无拘束地挥洒自己的个性。他们在网上可以体验到各种人生角色的酸甜苦辣,这种丰富的经验,恰是道德教育的良好基础。同时网络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基础,网络中的交往可以更加超越时空和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为网民提供了良好的道德自律机会。
有利于网民观念现代化。首先,它变传统道德教育工作由‘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沼输式为双向交流互动式;其次,它变传统划一性的‘教.为主、受教育者被动接受为网民自主学习,能有效锻炼网民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它变一次性学校教育观为社会化的终身学习观。
有利于德育手段现代化。网络信息容,大,传播速度快,操作便捷,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增弧其影晌力,扩大其砚盖面,可使德育工作手段现代化。
有利✿于信息资源利用。互联网上,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人们坐在计算机前,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即可查找资料、收集信息、阅读报刊、相互间‘实话实说,。同时,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 シ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这些教育资源运用得当,可大大提高德育工作的影晌力。
2、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价值冲突。有材料说,国际互联网上传输的信息,90%以上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中85%来自美国,他们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思想,低毁、浸蚀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惫识形态,诸多的西方道德价值观的入浸,给膏少年学生的道德选择带来了困惑。
文化渗透。网络文化是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界的,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同时,网络文化又是多维变化的,试图直接给出每一个问题的具体答案绒者仅用一种价值观去评价是非,几乎是不可能的。网民容易受这种“西方’影晌,使其轻易地放弃民族文化而崇拜西方文化,从而弓!发自身文化危机。
网络污染。一方面,网络中的主体行为是在‘虚拟’的情形下进行的,这种倩况长期下去,必然导致行为主体冷漠,使人产生孤独、压抑,甚至情绪低落、鹅神不振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上时常出现虚假信息、网上盗窃、浸犯知识产权等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也会使人觉得交往安全感下降,从而产生多疑、恐俱、防范等心理,最终加居p个体行为麻木、冷澳以及诸如‘上网瘾失衡症’、‘信息污染综合症’等更多的心理疾病。"
总之,在人类发展史上,每次媒体的革命,都为人类文化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印刷术的发明誉为‘科学复兴的手段……对摘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弧大的杠杆.。网络技术以其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综合性等特点,给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带来了畅通渠道和交流的机会.对人类的文化同样产生着巨大的革命性的影晌。网络给人类文化带来了崭新的存在空间、传播载体。在网络空间中,人们的网络行为所遵循的平等性、自由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规则,无疑都彰显着可贵的精神气质,反哺现实文化的发展,也漫润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网络化的生存方式中,人的个体化发展,主体蔽识的觉醒,人的自由选择和独立惫识的增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谋而合……。因此,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的主体性的目的的实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标而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教育的归宿。=m0面对网络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与网络同行,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点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多数还停留在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层面上,缺乏对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解决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的思考。随着网络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用科技武装起来了,才能更强有力地保证各项事业的发展。’tz]如何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积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的关键,在于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以创新的梢神运用网络,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有效方法,努力掌握“制网权.,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换发出新活力。要达到以上目标,我认为要着力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i、应该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愈义和管理价值的思考进行深入地研究
20世纪最伟大的媒介理论家之—麦克卢汉认为:“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就我们这个行星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我们正在迅速理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众中和在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ฃ,正像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延伸一样。.阎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目前已经进入将用户从受众变成了信息制造者,为用户带来了真正的个性化、去中心化和信息自主权。这标志着一个真正蔽义的网络社会的形成—互联网应用模式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人对话.,网民上网不再是简单的让计算机完成文档处理绒者获取信息,而更多的是为了与网络中的人进行交流,由此个人成为互联网的主体,网民们利用互联网建立信任、积累信誉、形成关系、构建纽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民.,网络与一般网民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上的社会结构日渐趋同于现实社会。因此,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要想在网络争夺战中抢得先机,应该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特点进行深入地研究。而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薄弱的地方。目前对以互联网和新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特点的研究,往往是简单的现象描述,缺乏对网络技术背后的文化惫义和管理价值的思考,研究工作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国内这方面研究工作跟进相对较祖,相应的观念还没有及时更新。如果说互联网是一张.网’,那么互联网应用中形形色色的技术就是这张‘网”的无数个‘节点’,是它们构成了互联网这张“网’,避开这些‘节点’谈‘网”是肤浅而不切实际的。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通常只是谈互联网本身的特点,对于具体的技术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和管理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慧义很少触及,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的研究只能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无法体现。而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工作应该说已经领先一步。比如最近,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塔尼娅·拜伦向政府提交一份有突破意义的报告,陈述了第一项有关儿童互联网的国家战略。〔叼这份报告之所以具有突破意义,正是基于学者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管理价值的思考进行深入地研究,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如在这份报告中她提议:利用给电脑安装定时器和过滤器的相应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加详尽的信息,告诉父母如何阻止孩子进入某些网站。
2.网络时代的技术发展是超常规、跳跃式的
就硬环境而言,网络社会具有有序性,先进的科技用精密的电子元件和严密的电脑程序构建了网络社会强大的.经济基础.;但对于软环境以及诸多网络行为而言,却具有极大的无序性。可以说,网络社会既是一个有序的社会,也是一个无序的社会。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所弓I起的及动同我们对于信息技术反应迟缓并存,网络社会从一开始就具有心理、精神层面先天不足的缺憾。在某种意义上,其对人们的心理艘撼是可想而知的。网络时代人类的焦虑与不安成为一个替瑰的事实。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现代科技手段影晌网民生活方式、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在传播的历史上,英国人格兰威尔曾经提出“以太’的观念。‘以太,是一种心理物质和物理物质的结合体。他认为一切进行传播的事物都以‘以太”为载体。人类大脑的活动激活“以太.,心理作用和物理机制借助‘以太’实现融合。人们就是通过这种“液态媒介,,释放了自身的心理需要。}s}0且不谈格兰威尔思想中的唯心主义倾向,我们今天的确存在科技进步的愈义上以“以太,为载体构建了把地球缩小为村庄的因特网。因此,对网络技术影响网民心理和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成了当务之急的任务。网络技术是一个技术群,其中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网民生活方式和成长规律的影晌也各不相同。目前对现代科技手段影晌网民生活方式,)L,5理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尚停留在现象描述阶段,从较深的层面上揭示网民的网络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还不够,研究缺乏针对性,对网民在应用不同互联网技术的现象中体现出的心理特点几乎没有研究,绒者只是停留在对现象本身的描述上。提出的对策也只是针对现象本身,导致了理论滞后于实践,无法有效地对实践进行预判和指导,无法实现传播效果和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管理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有利于了解哪些技术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借鉴,哪些需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对于深刻系统的分析和把握,互联网催生的新型社会形态给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带来的冲击;网络环境下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规律的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途径、教育环境以及评沽机制等方面的差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有效衔接等诸多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结束语
网络文化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网络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与网络同行,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着力于研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管理价值;着力于研究现代科技手段对网民生活方式和成长规律的影响,才能在互联网背景下不断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砚盖★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