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五四时期中西文化观辨正

时间:2024-12-26 04:26:5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关键词]罗素;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问题;中西文化

近代中国民族的多灾多难,使得国人难以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与平和的心态下,提出合乎理性的健全的现代化方案。在亡国的情感体验中,中国人以一种激愤的心情和时不我待的使命感,谋求中国社会的转型和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情感的迷障遮蔽了真理的光芒。五⌛四新思潮的倡导者之所以被指责为学术根基浅薄,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思维方式上非此即彼,实在是环境和使命使然。与此恰成对照,有着西方文化背景的欧美人士(如果不抱偏见的话),却比较容易摆脱现实的纠葛,在没有亡国体验的心态下,冷静地剖析中国问题,理性地描绘中国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当然,也正因此如此,他们的分析和建议,往往因远离中国“实境”而难以搔着痒处。罗素的《中国问题》便是这样一部富有真知灼见的“问题与对策”性著作。

一、中国问题的系统化观察

总结历史,是为了指导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方位的,没有经济的现代化,也就没有政治、文化的一系列变革;反之,没有思想解放和文化♥观念的趋新,也就没有政治与经济的现代转型。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难,在痛苦现实的教训下变得聪明起来,终于认同 ت了罗素箴言的价值,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系统改革、齐头并进的现代化方案。党的十八大作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奉行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改革方法,不仅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阐述,而且与罗素社会系统改造原理正相契合。罗素若地下有知,定会感慨当代中国人的正确抉择,感慨他的主张数十年后终于得到正面回应。

二、通过“中国问题”为人类文明的前途号脉

三、罗素在中国问题和中国出路上的不幸

罗素以超脱者的姿态谈论中国文化及其未来前景。一方面,借鉴西方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少年中❤国”所表现出的全盘反传统倾向让他感到十分危险。在文化问题上,人类关怀显然占据了罗素意识的中心。他认为,中国人为民族的独立和自强,而不惜采纳西方之“恶”,是无可厚非的,但应适可而止,决不能因此丢弃中国固有的智慧,放弃“给人类一个全新的希望”的责任。罗素是中国处于非常时期来到中国的,他始终不会明白,在五四时代的中国,启蒙固然重要,但救亡的重要性压倒了启蒙,在那样一种社会环境下,任何强调西方文明之恶,夸大中国文明之美妙,都将被激进主义者视为保守。罗素关于中国问题和中国出路上的不幸或许正在这里。

罗素向以反战、反宗教、主张♛科学、婚姻自由、妇女解放等鲜明激进的言论,而被视为近代自由主义的代表。但他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却又与五四新青年的激进趋向相悖,似乎与当时中国较保守的势力同调,成了一个来自西方,而又对西化有所保留的代言人。正因为如此,他的中国之行给中国思想界留下了复杂的影响,有人赞美他,有人批评他,有人嘲讽他,也有人痛恨他,五四知识界的混乱与歧向不无罗素的因素。不过,我们也不必夸大罗素对中国的影响,或者说,如果我们更加全面、系统地考量罗素在华的行为和系列言论,不难发现,罗素并未加入中国文化保守派的阵营,他促进而不是阻碍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改造;在五四时期那场社会主义论战中,他促进而不是阻碍五四时期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选择;在五四新青年学习西方的浪潮中,他促进而不是阻碍中国人理性学习西方文化。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正确评价罗素的中国之行及其影响。

我们仍处在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化的历程中,决不能因西方人士某些赞许中国文化的言论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因噎废食,否则,将无缘现代化。这就是说,时间的错位和文明发展程度的落差,模糊了他们的视线。打一个比方:西方人吃腻了大鱼大肉,感到身体不适,很想尝尝青菜萝卜的滋味以兹补养;而我们吃惯了青菜萝卜,尚不知大鱼大肉是何滋味,怎么能因西方人口味的变化,就死守住青菜萝卜,而放弃吃大鱼大肉的目标追求呢?现代化是我们的唯一选择,要现代化就不能停留在前清时期的生活样态,就免不了学习西方,过正常人过的生活。但现代化确也不等于西化,因西化而丢掉中国的民族特性,决不是正途。中国可以而且应该走自己的路,我们不能忘记罗素惠施的箴言。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