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体育中“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构建

时间:2024-12-26 01:46:4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运动锻炼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体育是各大高校的基础学科和必修课程,加强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探讨了在高校教学中如何融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以人为本” 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构,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水平,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使学生树立终身✄锻炼、阳光体育等体育思想的重要保障。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体育教学要实现以人为本的转变入手,浅析了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中如何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抛砖引玉,旨在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进上绵薄之力。

一、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必然性

“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中国梦”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以人为本”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是经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思想观。“以人为本”看到了人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肯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强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需求。而体育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是学生,是借助于体育教学活动,转变学生对运动锻炼的认知,使其树立快乐锻炼、阳光运动的思想意识,进而加强体育锻炼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教育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教学活动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另外,人作为一种情感动物,在教学中只有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看重教学主体的地位,才能够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效果,进而使学生主动投入到体育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体育教学实现“以人为本”的转变

(一)应试体育观到素质体育观的转变

应试教育在我国发展有很深的根源,究其原因我国实行应试教育是受制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在人才选拔活动时,为了保障相对的公平,考试就成了首选的途径了。应试教育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将学习成绩视为学习的动机。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到达“应试”的目标,往往会使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得不到保障。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守旧、教学ค思想僵化和教学方法单一也会制约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会要求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而应试教育观念到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根本就是“以人为本ϟ”教育思想的运用了。

(二)从阶段性体育观向终身体育观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步伐的不断加快,对人们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一般只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高年级学生没有体育教学安排。这就造成了很多高年级学生在学习组织的体检活动中,身体素质整体低于一二年级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存在阶段性锻炼的体育观念。对于高年级学生,还是面临毕业的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是不能够经受得住快节奏社会生活考验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当处理好阶段性体育锻炼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转变的过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锻炼的运动习惯。让学生在告别体育课后,仍旧能够继续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三、高校体育中“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构建的基本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认知,与教学方法、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有着紧密联系。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要求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认识,自觉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育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树立对体育学习的正确认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进而使其树立终身锻炼、快乐运动的理念,积极投入到运动锻炼活动中,强身健体,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因此,教学者要自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从学生体育学习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这需要体育教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正确认识到体育教学中融入“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其次,建立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营造欢快愉悦的教学氛围。最后,要热爱学生、关系学生,能够从学生的立场看问题、想问题,包容学生的缺点和弱点,对学生具有耐心、信心和责任心。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个性化是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得到发挥的具体体现,也是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ฅ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途径。个性化即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实践活动所持有的态度、行为等综合特征的反应。个性化品质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层具有潜性,是心理意义上的个性品质和特征,另一层是通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属于社会意义上的个性品质和特征,具有显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主体之间的差异,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格独立和个性发展,进而实现学生发展的最高目标。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就有相关的规定。第一,体育课程和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科学性即是教学内容要与科学发展相适应,最好是本学科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可接受性是指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遵循学生兴趣爱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的同时,还应当适应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体素质、身体健康的要求,达到学与致用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应当学校应当设置丰富多用的体育项目、体育活动等课程内容,在确保课程内容科学性、发展性的条件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锻炼需要和体育爱好进行选择,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需要的有效结合。 (四)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影响。在“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下,如何优化教学方式,采用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逐渐成为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探讨的一大课题。“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从教学方式上来讲,需要兼顾到整体的教学对象,处理好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两者的关系。由于各种教学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各有千秋,在教学中只有集百家所长,取长补短,才能创建出效用最大化的教学方法。因此,“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体育锻炼、运动学习的兴趣,进而优化体育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美的体验,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有所收获和感悟。另外,在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时,需要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采用照相、幻灯、录像和电视等科学成果和教学设备,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将体育课程教学抽象化、概念化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五)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基于某一标准对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学评价具有激励性。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能够端正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终身锻炼、阳光体育等理念。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应当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手段,开展“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双项考核形式。传统以单一的检查知识点、技能是否理解和掌握作为考核标准,不能够有效的衡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态度和运动精神等方面,不符合“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全面化的要求,而且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个性化的发展。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双项考核形式,是指学生的整体考评在依据于期末教学考核的同时,还要充分结合学生平时的教学表现,双项考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尊重了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和个性化发展,能够做到了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考评。

参考文献:

[3] 易刚,孙颖.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设定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1(03).

[4] 田荣和.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趋势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1(10).

[5] 王燕梅,付明.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设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S1).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