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4-12-26 13:49:0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哈尔滨市作为最年轻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蕴涵着许多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但哈尔滨市地方文化在蓬勃发展的光环下,也伴随着一些隐忧。在探讨哈尔滨市地方文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发展哈尔滨市地方特色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哈尔滨市;发展;特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86-02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等构成的观念形态的复合体,是实践的产物,是历史过程的积淀,是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是社会的核心,是一座城市的魂。

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形成,需要以特色文化为推动力,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城市特色文化是一个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特点,它有着静态与动态的双重维度。静态地看,城市特色文化是一ฝ种状态和结果;动态地看,城市特色文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自然历史过程,既包括城市直观形象与可见景观的特色,也包括无形的城市心理和文化♋氛围。

哈尔滨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中西文化交融,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塑造了这座北方边城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与文化,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美誉。其作为最年轻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哈尔滨市地方文化的现状

(一)文化产业地位提升

截至2013年底,哈市完成省“十二五”重点文化产业项目9个,为文化企业融资担保3 535万元,一批文化综合体落户该市;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约284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6.8%,文化产业支柱地位进一步凸显。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蓬勃发展

截至2013年,哈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共建成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279个、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588个、村文化活动室1 358个。该市南岗区获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阿城版画该市艺术园区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之一;呼兰区开通萧红多媒体数字展馆;平房区“731”申遗项目进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单。

(三)文艺创作精品不断

近年来,哈尔滨市在文学艺术领域不断扶植精品创作,提升该市文艺创作水平,如纪录片《中东铁路》在央视热播,电视剧《哈尔滨往事之风雷动》获中国电视剧“金天使奖”,“四物游戏”打击乐节目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儿童剧《小抗联》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

(四)政府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增加

近几年,哈尔滨市政府不断增加投入,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其中主要包括展示辽、金、元、清时期的瓷器、玉器等文物,融社会教育、文化传播、文物欣赏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观复博物馆哈尔滨馆;以传承和弘扬金源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夏日牧歌”主题公园,已向市民开放。

为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哈尔滨市还重点建设了文化中心、音乐厅、文化大厦、雕▼塑园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

(五)异域建筑文化异彩纷呈

20世纪初,大批欧洲人的到来,给哈尔滨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层出不穷的建筑风格,使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异彩纷呈。如哥特风格的哈尔滨基督教堂、拜占庭式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阿拉伯风格建筑土耳其清真寺;文庙则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铸就了哈尔滨城市特有的异域建筑文化。作为独特城市形象元素的这些异域风格建筑不仅以“形”存在,更以其历史背景、文化地位和城市生活中的魅力在城市发展的时间轴线上延续。

近几年,在哈尔滨市地方文化在蓬勃发展的光环下,也伴随着一些隐忧。如何传承和发展哈尔滨市的特色文化,应引起诸多城市工作者的深思。

二、哈尔滨市发展地方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哈尔滨市公共空间中地方文化的缺失

目前,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过程中过分强调功能分区,老城区开发改造过程中大量老式传统建筑难以保存,使得公共空间失去往昔的历史氛围,从而失去了特色。

房地产开发完全忽略了文化在彰显城市特色中的巨大作用,城市中许多蕴涵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都变成了现代化的居住区。而地方特色文化却在高楼大厦平地而起的时候消失殆尽了。

(二)博物馆文化发展滞后

1.主题博物馆缺乏

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是黑龙江省的地域特色文化,目前哈尔滨市乃至省内还没有一家以此为主题的博物馆,能够让哈尔滨的市民深入了解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也让外来人通过展馆了解哈尔滨市的文化特色。

2.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空白

哈市现有的博物馆尚无自主开发的文化产品。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可以增强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和生存发展能力,正逐步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获取社会资源的重要渠道,并延伸拓展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

3.公益性文化设施挪作他用

在哈尔滨市为数不多的公益性文化设施中,因自身发展策略或生存空间的问题,有些已将部分空间挪为他用。例如,省博物馆一楼大部分已变为商业用途;哈尔滨市少年宫一楼也已变为“中国黄金”、“捷夫珠宝”的卖场。

4.现有博物馆内容陈旧

内容是一个博物馆的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所在。哈市现有博物馆陈列设施陈旧,内容也失去了吸引力。

三、哈尔滨市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的对策

(一)彰显哈尔滨的地域文化

1.巧用欧域建筑文化

欧域建筑文化是哈市的表征,也是哈市不可替代的独特景观。因而,在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上应以此作为背景基调,在规划设计中加以强化,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特色更为突出。 2.凸显典型特色的冬季文化

哈尔滨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赋予了该市最具代表性的冬季文化。创造多元化的寒地城市冰雪文化,不仅要塑造冰雪景观、开展冰雪活动,还要拓展冰雪饮食文化、冰雪时尚文化等,多视角、多方位地展现哈尔滨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增加城市魅力。

(二)营造多元化城市公共空间

1.追求公共空间功能的多样性

建议哈市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应综合商业、娱乐、餐饮、居住、教育、办公等功能,既延续生活传统,还可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2.力求公共空间景观的多样性

哈市在营造空间景观多样性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城市的自Σ然景观资源,如建筑、街道、树木与花卉、水体等。根据景观要素在不同季节、不同的景观特色与城市居民的观景心理,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搭配,使空间景观既符合城市地域景观特征又能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景观视觉环境。

(三)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

1.创建以哈尔滨地方特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哈市应以渔猎文化与游牧文化为依托,通过相关历史时期的文物展示,让哈尔滨本土居民深入了解这块生生不息的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也让外来人了解哈尔滨的文化特色,充分展现百年哈尔滨的历史文化轨迹。

2.努力发展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事业

针对目前哈尔滨市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空白状态,该市可以借鉴此项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的经验,以发掘自身特色为基础。在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时,应在利用博物馆特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注重结合市场需求;同时,在质量和工艺上下工夫,研发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的博物馆文化产品。

3.强化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收藏、研究、教育、文化传播是博物馆的几大职能,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加强博物馆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联系,是实现未来博物馆普及化、大众化、更好地发挥其职能的必由之路。要特别重视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服务,力争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还可实施数字博物馆计划,借助远程教育网络,使博物馆文化辐射广大城镇、农村和边远地区,真正走向大众。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文化成果共享

为了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哈市政府应加大投入,建设面向群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活动场所和基本的文化服务,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五)打造具有哈尔滨市特色的文化精品

哈尔滨市在发展文化事业时,要关注历史发展轨迹中五大基本的文化因素,即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原生文化;以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为核心的移民文化;以俄罗斯文化为代表的异域文化;以抗联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要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积极打造各类艺术作品、文化产品,彰显哈尔滨文化的丰富性。

(六)将文化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主线

建议哈尔滨市在规划中应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主线。可以在中心商业区附近建设专门的文化区,如在道里的欧罗巴广场、南岗的松雷商厦附近建休闲文化区,通过文化的渗透使商业区和文化区相得益彰。大学也可尝试向没有围墙的大学这种开放式办学的模式发展,增强校园与社会的文化互动。

(七)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双向建设

建议哈市采取“经济发展为支撑、地方文化发展为先导”的城市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文化指引”的双向建设模式,作为哈尔滨市发展的新思路。在研究经济发展形态时,结合日韩文化、俄罗斯文化、区域融合文化和世界趋同文化,使文化与经济“互为支撑、联合拓展”。在研究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要把握地方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国际性文化的城市品牌。

文化不仅仅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信仰体系和生活方式等存在,同样作为一种文化力而存在,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一国、一地、一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构建新时期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是哈尔滨市参与全球城市竞争的巨大优势,也是哈市长期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韦信宽.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1,(3).

[2] 由兴波.地方特色文化带建设与县域经웃济发展[J].长白学刊,2012,(3).

[3] 张砚.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助推县域特色经济[J].中共伊利州委党校学报,2007,(3).

[4] 林金生.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地方文化产业[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6).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