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探析

时间:2024-11-10 15:47:2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近年来在网络背景下频频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密切关注,并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等工作提出了质疑,这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守旧的行政传统思维、地方政府腐败现象、公民自身参与意识的增强、地方政府的回应性不及时、不足等原因,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在民众心中有所下降。因此,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且不容怠慢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由内而外、由上至下进行穿透式改变,从根本上构建服务型政府,同时搭建与民众的交流沟通平台,健全监管、预警和处置机制,保障公民权利,包括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必将对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时代下地方政府公信力面临的考验

(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意义

地方政府公信力是人民群众评判政府行政能力和政府信誉的一项价值标准。它不仅对地方政府权威性、影响力和号召力有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地方政府在民主、服务和法制建设上的水平。用一个公式可以表示为: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公众满意度。[1]

地方政府政策、方针的顺利实施都必须以较高的地方政府公信力为前提,如果地方政府失去广大民众的信任,那就意味着地方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受到相应的质疑。同时,地方政府公信力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轻易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发展并建立的一种软实力。如果地方政府公信力不高,相应的其执政成本也就越来越高,所能达到的效果也会不尽人意。因此,地方政府拥有一个良好的公信力意味着地方政府的顺利执政以及政府政策的顺利实施,同时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网络时代对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出的新挑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在京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2]互联网在中国的蓬勃发展给广大民众带来了不少便利,同时也对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出了新挑战。

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可以监督地方政府的执政情况,同时提高现代公民政治参与程度,但同时也让地方政府公信力面临严峻的考验。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对事件的报道、转载是在政府宣传部门的控制下进行筛选和批准。而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具有更加开放、自由、互动的优势,广大网民们可以相对隐匿、自由、平等地对某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如果通过网络将政府官员腐败违法的现象或者政府体制缺陷的问题暴露出来时,一个网络舆论攻势便可迅速在网上形成,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带来严重的冲击。如果政府处理不当,便会使得其公信力在民众心中大打折扣。例如,近些年来网络上发生的女检察长豪车事件、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表哥事件等,都是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暴露出来的腐败事件,并在事件发生不久就形成了强烈的网络舆论攻势。另外,由于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的存在,加上网民易情绪化、敏感性以及放大性,使得网络舆情在一些情况下受操控而具有一定偏差,这也会对地方政府公信力产生强有力的冲击。例如,贵州瓮安事件、上海胶州路大火事件、温州动车特大事故灾难事件等在事件曝光后就引发了很多谣言传播。网络时代背景下,群众政治参与度提高,网络舆情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也在提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损害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从而影响其执政政策的推行,更会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而,对网络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守旧的传统行政思维

1.官本位思想。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官本位的价值导向,一些地方政府行政人员在制定相应决策时,受到这种官本位的思想观念影响,急于求成,提前预支了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有的行政人员没有落实为人民服务,一心追求经济成果,忽视了民众的生活质量等,这些都是官本位思想的具体体现。当这些没有按照党的宗旨做事,还损害了民众公共利益,欺骗了百姓感情的事件被曝光后,必然引起广大民众的不满与质疑,从而对地方政府公信力产生强烈的冲击。

2.维稳思维。社会稳定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在近年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当中,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地方政府处理矛盾的一个借口,例如一些政府为了维ญ护社会稳定,选择不公开一些企业污染严重、暴力拆迁等问题。然而,可以从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中看到,这样的回应只会激化干群矛盾,加深广大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从而产生危机。

3.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且还是阻碍市场要素流通的一大因素。但是,出于地方相关利益问题的考虑,当今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依然存在。纵观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网络舆情事件,不乏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例如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地方政府为了对当地企业进行保护,对地方企业的监管不到位,进而导致食品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3]因此,地方政府想要提升公信力,则不应该对地方企业过度保护,而应坚持以人为本,真真切切地为人民服务。

(二)一些地方政府腐败现象滋生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体制、机制、制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因为对贪污犯罪的监管力度不够,且问责手段不够强,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腐败现象滋生,例如女检察长豪车事件、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邓玉娇事件、广西烟草局局长的日记门、江苏溧阳市卫生局局长微博开房门等,都是在网络背景下揭露出的地方政府官员的腐败案例。这些不仅是地方政府官员利用职权牟取私利,贪污犯罪,没有落实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责任,而且也反映出我国在制度上存在的漏洞。一旦曝光这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贪污腐化事件,网络舆论场将不断放大其危害,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使广大民众对地方政府失去信任。

(三)公民自身参与意识的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随着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而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广大民ฃ众更加主动地参与进国家政治当中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与便捷性。例如,在表哥事件中,网友们因在一张陕西延安特大车祸现场照片中发现一名官员面带微笑而对这名官员进行人肉搜索。经网友核查,该官员是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某,进而发现其在不同活动中经常更换自己的手表,每块价值万元以上,最高达20~40万,有关部门进而查出其严重违纪。在广大民众更加便捷的政治参与下,地方政府、每一位政府官员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这对地方政府公信力是一个新的挑战。如果地方政府信息做不到透明公开,且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不及时回应,事件的真相没有得到及时公布,人民群众必将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心生疑虑。

(四)地方政府回应性不足

在互联网络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具有及时、迅速、范围广的特点,因此,网络舆情事件从萌芽阶段演变成重大网络舆情危机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缺乏现代媒体意识和新闻执政理念,不习惯来自网民的直面监督,喜欢运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来对待网络舆情。[4]这会导致网络舆情事件的进一步激化,引起广大民众的更大猜疑与不满,进而对地方政府公信力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在上海胶州路大火事件中,在事件曝光后,不少网民对责任主体进行质疑,但政府不但没有对此问题进行回应,取而代之的是不停报道救援情况,回应的不足只会引起网友们的反感与更加强烈的质疑,降低地方政府在广大民众心中的信任与好感。及时的回应不仅是群众判断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一个直接标准,也是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关键。

三 网络时代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网络舆情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相互影响,事关社会稳定与发展。想要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应该由内而外,由上至下穿透式进行改变,内部深化建设服务型政府,外部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上部健全监管、舆情预警和处置机制,下部保障公民权利。其中,转变地方政府内部思想和风气是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及时给予人民群众准确可信的回应是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关键。

(一)深化建设服务型政府

纵观近几年来对地方政府公信力产生严重冲击的网络热点事件,不少是因为政府官员作风以及滥用权力的问题,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因此,想要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根本要从地方政府内部着手。加强内部教育与培训,转变一些执政人员的官僚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只有从根本上树立服务意识、构建服务型政府才能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二)搭建交流沟通平台

通过交流沟通平台建设信息公开的透明型政府,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不仅有利于政府为广大民众提供便捷服务,也有利于公民了解政府的相关工作,从而加强地方政府与广大民众的❧横向联系。如果网络舆情事件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场时,地方政府应该更加主动地公开网络舆情事件真相,引导广大群众的参与和讨论,建立地方政府与广大群众之间的信任度。另一方面,建立政府信用问责制度与政府失信惩罚制度,在这两种制度下,一旦爆发网络舆情危机,地方政府需要承担相应的政治、法律、行政和道德责任。由于网络舆情往往对事件具有放大效应,如果地方政府不及时回应,只会增加公民的猜疑,并对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以及公信力产生质疑。通过外部交流沟通平台,地方政府及时有效而准确地进行回应,能够有效增加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三)健全监管、预警和处置机制

一方面,为了防止网络暴力和网络审判的产生,地方政府应该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净化网络环境,正确引导民众更加理性、公正地进行监督和意见表达。另一方面,为了防患于未然,相关部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常发领域和进展状况进行相应的实时监测,并对预警技术进行研究,便于在网络舆情事件萌芽阶段具有预知和警示的能力,及时获取权威信息,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同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经验逐渐完善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机制,不仅需要及时回应广大民众的疑问,搜集民意表达和理性诉求,同时应该公正、公平、公开、快速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处置,力争给诉求者以及广大民众满意的解决方式。

(四)保障公民权利

信息公开不透明,造成民众的知情权受到限制,政府内部的决策不能充分吸取民智,难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5]政务信息越公开透明,网络舆情事件发生的概率越低。地方政府可ส以利用微博、网站等工具对其政务信息进行公开,还可多渠道搜集广大民众的意见,主动提高网民的问责意识,让网民用合适的问责方式进行网络问责。在广大网友的知情、参与、监督下,能够有效加强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责任感,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