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2010年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再次引起对审计建设的关注。本人借鉴现实工作中的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国家审计的建设,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结合实际工作,提出我国现阶段建设审计结构,完善审计制度,整合审计资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审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国家审计 《规定》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以“制度建设,行为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一、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如首先必须依据上级相关部门提出委托建议后才能实施审计。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与实际工作需要有较大差距。对于工作程序,报告内容,技术方法,责任权限不明确等问题。此外对于审计目的的不同理解,导致审计和评价的范围不同,人员轮岗时审计任务过度集中问题,诸如此类,产生的审计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2、缺乏健全的审计评价体系,项目开展相对滞后
审计涉及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且应该关注到一个长期的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由于缺乏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很难系统全面的衡量一般要么就是核准数字,要么就是对被审计对象各方面都做出评价,这都会损害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同时审计一般都在离任时开展,缺乏对总体的把握,丧失了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作用,审计的时效性差,难以防患于未然。
3、组织模式单一,缺乏部门协调配合,执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般内部审计就✯涉及财务和审计,对于审计涉及的组织、人事、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缺乏联动,尤其是计划安排是否合理、实施是否充分,报告是否工作,建议是否可行等问题。同时普遍存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如:知识面窄,技术手段落后,缺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综合分析能力弱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1、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
内部审计不可能独立于企业本身,但他们执行不同的审计程序,涉及到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程序等等方面。如果有效的制定这样的评估,使其产生良好的评估结果,就应该遵循独立、客观,并赋予一定的权限和工作应有的保密性。他们履行的审计工作必须直接面向董事会或者相关分委会的董事会。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人员施加的压力,才有可能得到良好的评估结果。
2、内部审计的程序控制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整个经济活动的管理控制的再监督、再控制,是企业内部的风险治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真实准确,也是帮助企业科学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决策的源动力。其中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程序的全面内部审计程序控制就是关键,这个控制在于监督和控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数据的监控。
这种信息数据的监控首先在于技术控制,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技术控制,并且保障这种审计技术的连续性,随着企业对于计算机系统的依赖,还应建立对相关计算机数据的风险管理和审计应用控制,防范审计的信息漏洞。其次要建立能够及时修补管理控制的内部审计制度,从财务会计系统或其他管理活动中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或职员舞弊等问题,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分析,帮助管理层及时有效的完善内部控制、消除潜在隐患。此外内部审计程序控制本身也应该具备被控制和被发现机制,如通过计算机逻辑程序审计,统计学逻辑分析等方法审核审计项目的连续、完整,保障内审数据的科学合理,确保内审本身经得起审核监督。只有确实完善了内审程序的控制才能及时有效的帮助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才能更改和修补经济活动程序和管理控制程序,反映相关业务活动的真实、长效变化等各个方面。
3、内部审计的预判性
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是对本企业单位的经济数据的持续监测。这种监测的要点在于围绕核心经营目标的提前介入,跟踪评估,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要把事关企业重大的经济活动、经营项目作为工作重点,即要事前及时做出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衍生预测报告,适时提供事中运行效果的评价。对采购、生产、销售、投资计划和费用预算及合同等项,在尚未实施之前,做出以是否合理、有效、真实为内容的审核评价意见。这就要求一是在时间点上要有前瞻性,内审工作要向事前跟进;二是面向企业的整体经济活动上,在全方位拓展;三是紧紧跟上企业整个经济运营活动的步骤,在全过程延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应该创造条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审计工作。切实避免出现“事前不见,事中不靠边,事后瞪起眼”,充当事后诸葛亮,提供一些时过境迁,只能警示后人的“马后炮”审计报告。从表面上看,功夫没少下,好材料也没少写,但由于失去时效性,指导价值不大。这是内部审计作用发挥欠佳,久而久之,把内审工作变得有无皆可。
4、内部审计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确保内审工作高质量成果的核心力量。高素质不仅仅是要求高学历、高技能、高能力的人才,更重要是建设是否能成为单位的内审工作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职员。就是要把握是否是懂政策、会管理、务实、高效的内部审计成员。一是要建立一套动态的、例行化运作的人才考察、选拔、培养、淘汰、使用的机制,换而言之就是要建立人才的资源℉库、人才的区分机,人才的培训站、人才的选拔、发展、激励的机制。二是要立足本单位,事实表明单纯的通过培训活动很难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现实的生活很快磨平他们培训的精力和士气,更有效的做法是提供课堂培训的同时,让他们实际参与到各种实际工作中,接触到各类领导,可以通过轮岗、委派专项任务,边学边干。三是要坚持不断地进行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敬业精神。下决心将那些缺失职业道德、不称职的人员调离审计队伍;促使敬业精神欠佳、事业心不强、习惯于按部就班的人员转变观念。
三、完善外部审计制度强化审计行为建设
“外部审计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外部审计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虚假、欺骗行为的一个重要而系统的检查,因此起着鼓励诚实的作用:由于知道外部审计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企业就会努力避免做那些在审计时可能会被发现的不光彩的事。”【3】【4】
1、强化外部审计工作建设
外部审计的优点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不存在行政上的依附关系,不需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只需对国家、社会和法律负责,因而可能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公证作用。也可以说企业通过外部审计完全可以用来证实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经济活动的经营状况。一方面可以运用这个审计工作,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尤其是企业的财务流程和财务信息的内部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报告,向政府部门、企业债权人和中小投资者发出相关信息,✘如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知道企业的发展经营的情况,债权人了解偿债能力,中小投资者通过这些财务信息做出适当的投资决策,包括是否能够赢得潜在的投资者等等。因此,加强外审工作建设是必须、必要的。由于外部审计多数属于委托类型,这也要求审计中要明确需求方和厉害关系人的具体要求,客观、公正的执行审计工作。
2、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质量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从中可以看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均是审计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门。内部审计具有预防性、经常性和针对性,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对外部审计能起辅助和补充作用;而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又能起到支持和指导作用。
但是对于外来的审计人员不了解内部的组织结构、生产流程和经营特点,在对具体业务的审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困难。此外,处于被审计地位的内部组织成员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不愿积极配合,这也可能增加审计的难度。因此内外审相结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在外审计划和实施阶段一定要多咨询各级内审人员,外审计划能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做出了规划,才有可能有操作性和实用性,才能对实施审计所需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了详细规划与说明。从控制审计质量的角度来看,只有良好的审计计划指导审计实施,才能确保审计质量。
在收集审计证据时,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时,和同行业平均数据或者以前年度数据比较时,包括确定资产负债表时,在总体复核阶段,数据是否进行调整,还是披露,都需要和内审部门人员配合才能确定是否合理,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对未来报表产生影响等等。
3、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相结合
外部审计中包含了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是一种法定的、强制的、权威的、综合的审计。而社会审计是是受托审计,不具强制性,只有接受委托后才能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但是现阶段国家审计力量有限、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专业化要求等不足,2006年审计署颁布《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在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聘请社会审计资源中的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造价师和其他行业专家等,由此开始了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的形式。
四、审计促进科学发展
审计重点是“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 , 审计工作服务❤促进科学发展、服务促进经济建设已经深入人心。审计工作一是可以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可以对民生项目和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改善民生的各项实事办成、办好、办出成效,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可以对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切实加强对预算管理、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草案的审计,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推动企业建设。四是可以对权力运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切实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充分发挥审计在惩治腐败方面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国有企业构成不断地发生变化,绝大部分重点国有企业实行相对持股,加强国有企业的产权建设和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的既定目标。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相辅相成、资源整合、协调发展,共同构建审计监督的“免疫系统”,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