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追求“学问救国”

时间:2024-12-26 03:41:3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孙中山是一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政治家,终生追求“学问救国”。在追求知识、研讨学问方面,他对青年学生充满了热切的期望。

孙中山说,学问是立国之本,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钻研学问要下苦功夫,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他明确提出了“育人才而培国脉”的主张。认为人才培养是国家的当务之急。他要求教师钻研学问,为人师表;学生则要刻苦学习,乐于求知。孙中山认为,建设事业和破坏事业不同。破坏事业,只要不顾生命,冒险去做,即可办到。而建设的学问,必须假以时日,或六七年,或十年之苦心研究,方能应用。进一步说,“学生求学,非下二三十年苦功,不能成为学者。”他劝说学生不要在专业上挑肥拣瘦,无论哪一门科学,像文学、理化学和农学等,只要是自己性之所近,便可拿来反复研究。不要以为进农科学耕田,将来必定就是一介农夫。国家建设需要各种人才,只要学有所长,就会有用武之地。

孙中山☢要求学生发愤读书,刻苦求学,但并不赞赏死读书、读死书。他把自己的知行观运用于学生教育,特别强调“行”,即实践的作用。孙中山在对学界演说时指出,古人求进步的方法专靠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进步。可是到了后来,学者们不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便是述而不作,坐而论道,反复解释古人的文字,好☃像炒陈饭一样,又怎么能够进步呢?只是死读书而不实行,一是无法检验所学知识的真理性,二是无法实现所学知识的价值性。,三是旧有的知识难以得到创新。有鉴于此,孙中山对留学法国的张道藩等人说,希望他们到外国去不要以读死书求得一点知识为满足。除了学习专门科目以外,还要随时随地留心考察各国的人情、风俗习惯、社会状况和政治✫实情等,他们学成归国之后,这些活的知识对国家、社会会有很大贡献。

孙中山期望知识分子成为救国救民、品德高尚和刻苦求学的知识分子,在革命党的引领下,唤醒全国普通民众,共同完成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这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知识分子作为接受了近代教育➳的“先知先觉”,理应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改造,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为民前驱,并引导国民投身到革命和建设中来。从中国近代历史来看,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振兴申华的道路上始终发挥着急先锋的作用。因此,激发知识分子的政治热情,发挥知识分子的领军作用。不仅是政治家的职责,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在国家多难、民不聊生的近代中国,更应如此。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