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国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的探析与对策

时间:2024-11-13 09:24:2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文化的民族性造成了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本文解读了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内涵,探析了跨文化差异对外国留学生的心理影响,并提倡运用心理调试法帮助外国留学生克服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适,以使他们尽快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顺利地实现跨文化心理适应过程。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心理适应 外国留学生 高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来华留学生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从而造成了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如看问题的角度、思维方法、情感体验、行为模式等。外国留学生来华后,其所处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往往会或早或迟、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差异产生某种不适应。不论他们来华多长时间,跨文化适应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地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而这种共同的跨文化不适应甚至可能会严重影响留学生在华的学习和生活。事实上,留学生在华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不仅取决于高校能否为他们提供必需的物质和学术条件,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在学习期间顺利地完成这种跨文化心理适应的过程。因此,在当前“来华留学生教育再上新台阶”的新形势下,解决好留学生这一群体的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不仅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跨文化心理适应的概念解读

著名学者Kealey认为跨文化适应有正面和负面的心理变量,如生活满意度是正面变量,抑郁和焦虑是负面变量,旅居者生活满意度高,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少,就达到了跨文化适应。被大部分研究者认同的跨文化适应的分类方式是Ward及其同事的观点。他们认为跨文化适应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是指在跨文化接触过程中以情感反应为基础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等负面情绪,就算达到了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是否能与当地文化的人有效进行接触。国外许多研究者往往把个人心理适应与社会文化适应合并为“社会与心理适应”。但一般来说,研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时,所使用的因变量都是心理适应。

二、跨文化差异对外国留学生的心理影响

随着来华时间的长短,外国留学生一般都会逐步经历一个U形分布的跨文化心理适应过程。

文化差异带来文化刺激

中国的古老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对外国留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留学生在来华初期往往发现周围的生活习惯、建筑风格、人际关系以及价值取向等都与本国不同,这种文化差异会使留学生在感官上受到刺激,从而对新的生活产生兴奋感、好奇感和极大热∞情。这一阶段往往被成为“蜜月期”。留学生在“蜜月期”阶段,心理适应程度较高。但这种文化刺激时间不会持续很久,往往是数天到数个月不等,最长的不会超过6个月。随着留学时间的延长,当与周围的同学、朋友和教师建立了深层人际关系时,便会出现各种原因导致的焦虑感,从而造成心理上的震动,随后即跌入“文化失衡”的低谷。

文化差异引起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也叫做“文化休克",其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Oberg于1960年提出的。当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时,文化刺激所带来的兴奋感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文化差异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便会显现出来。内在的文化积累与外在的文化移入所引起的急剧变迁往往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冲击与震动,使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不适。Oberg把这个阶段的心理感受称为“危机阶段”,时间大都发生在到达异国他乡的第三个月到第八个月,情绪往往会降到最低点。在这一阶段,来华留学生由于文化休克、不适应新文化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往往表现为内心深处的失望感、孤独感、寂寞感、思乡感、挫败感、无能感、无安全感、缺乏自我价值感,以及外部的焦虑、易发怒、精神抑郁、自我封闭等情绪和行为,如不知所措、惶恐不安、畏惧、反感、恐慌、抗拒、抵触、逃避等。

跨文化心理逐步适应期

经过对异国他乡一段时间的了解和认识,一般是6~8个月后,留学生基本熟悉了异国他乡的生活习惯,并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认知和判断,逐渐形成各自新的人格取向,开始在新文化环境中进行人生的第二次社会化进程,以适应所处的新文化环境。留学生在这个“恢复期”过程中的时间因个体情况而不同,一般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最后达到“适应期”阶段,即留学生能够非常胜任地应付在新文化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欣然接纳新文化,享受在新文化环境中的生活,情绪开始逐渐回升,最后反弹至“文化接纳和适应”阶段,基本适应在华生活,甚至重新对周围产生新奇。 "

三、影响外国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因素

根据前人对中国文化特点的研究,我们认为在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内在影响因素有如下几点:

物质条件的关切性

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化知识。但为了达到学习目的,他们希望能有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物质条件。这与他们在本国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留学生对学习、食宿等生活条件,相对中国学生来说往往有较高的标准,尤其是对所住房间是否有冬暖夏凉的空调系统及卫浴设施非常关切。虽然有的留学生家庭并不十分富裕,但对空调及卫生设施的要求均认为是基本的条件。饮食方面,有的留学生能适应中国饭菜,有的则希望有供他们自己做饭菜的厨房,平时或节假日自己动手做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留学生对菜式的变化要求不高,但较注意营养成分的摄取,而且对安全和身体健康十分关切。在教室条件方面,留学生关心能否有舒适的桌椅和必要的现代化教学设施。

留学生来华初期对气候的变化以及饮食、住宿条件的变化容易产生不适感。如果他们发现日常起居物质条件太差,就容易产生失望感及心理上的挫折感,从而对一些日常小事产生极大的不满和愤怒,甚至对留学生的教学与管理产生抵触情绪,但又觉得无能为力,因而常常感到不知所措或力不从心。

业余生活的丰富性

留学生离开自己的国家和朋友来到中国求学,希望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参与一些中国大学生的校园活动,结交一些新朋友,以充实自己学习之余的生活,排解由于学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心理紧张或孤独感。其实,很多留学生都具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学习之余,他们希望有生动活泼的气氛,唱唱歌、跳跳舞,弹吉他、学二胡、打篮球、玩乒乓球等不一而足。然而。目前不同高校所具备的条件不一,外国留学生除了上午上课外,下午几乎都是自由活动时间。时间一长,留学生难免产生一种强烈的思乡情绪,感到生活寂寞无聊。

学业进步的成效性

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不论所学科目的不同、学业期限的长短、学习经费的来源如何,毕竟来华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所以,他们大都关心自己的学业成绩,重视通过努力之后的结果,表现在对平时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以及测验和考试学分的关切上。但留学生往往在学习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适应问题。包括初期用汉语进行交流的困难,对中国教师的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学习要求和评价标准的陌生和不适应,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取得满意的学业成绩等。如果留学生一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很容易产生学业上的挫败感、焦虑感和无力感,从而感到惶恐不安,甚至因学习适应不良而丧失在中国继续求学的信心而产生逃避心理。这部分留学生或受家长意向所迫,或对所学专业毫无了解和兴趣,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弱化和学习兴趣不足的不良心理倾向。

人际交往的和谐性

情绪的稳定性与人际关系的敏感程度相关。也就是说,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当事人情绪的稳定性。留学生来华初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里找到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朋友,也难以有人愿意倾听或能够理解其心中的欢乐和苦恼。尤其在节假日或生病的时候。身在异国他乡得不到别人的关心,会感到特别孤独与失落,心情也急躁不安、爱发脾气,此时留学生会特别思念故国的朋友和亲人。

留学生的个性差异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留学生有其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使相同国家、相同民族的留学生也因个人的遗传、教育背景、成长环境、性别、年龄、性格及自身的知识、技能、认知方式、应对策略、来华前的汉语基础、来华前是否曾有过出国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有的留学生性格外向,喜欢交际,爱唱歌、跳舞和运动,其心理素质较好,灵活性及自我效能感较高,跨文化心理适应能力相对较强;有的留学生性格内向,喜欢安静、独处、自我封闭、害怕别人打扰,其心理素质不良,灵活性及自我效能感较低,跨文化心理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一般来说,欧美留学生中外向型者较多,表现欲强,而日、韩等国的留学生内向型者不少,性格比较内敛。

几乎每个留学生都会感受到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震荡。但由于留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文化震荡在不同留学生身上所持续的时间和影响强度也会有所差异。

四、价值观念的差异性

外国留学生在自己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也会受到价值观的指引。来华后,按照已有的价值观感觉中国人在交往、沟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行为模式很奇怪、缺乏礼貌等,就会产生心理适应问题,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不满情绪。一般来说,留学生在认知上会产生“文化的自我中心”错误,认为与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类似的才是好的、正确的,与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差异很大的就是不好的、错误的。很多适应问题的产生多是由于隐藏在行为背后的价值冲突造成的。 "

五、心理调试与对策

强化服ข务意识、满足外国留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为留学生提供舒适的教学与生活环境。要尽量满足留学生对公寓及教学方面的物质需求,以避免物质条件差异过大而引起留学生在日常起居方面的不适感。如留学生公寓应备有空调、淋浴、厨房、洗衣房、运动器材等必备设施。

此外,留学生来华后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由于语言不通,遇到的困难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留学生就会产生挫败与孤立无援的无力感。为此,高校外事管理部门应强化服务意识,坚持“外事无小事”的原则,对留学生在华留学期间的困难和需要应保持敏感和重视,并从积极预防的角度着手,主动采取措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多为他们办实事,解决好留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减轻他们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受到的压力,使其尽快适应在异文化环境中的学习与生活,克服他们在华期间由于文化休克所产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

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外国留学生的文化生活需求

创设校园多元文化、开发潜性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有创新的学习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帮助他们尽可能快地融入新环境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完善和延伸。对于刚刚抵华的留学生,业余活动对他们顺利克服“文化休克”,尽快适应新环境作用很大;而对居华已久的留学生,丰富的业余生活则有助于他们防止和杜绝“心理饱和”。如开设太极拳、中国书法等课程,并定期举办比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保龄球、踢毽子等运动项目以及书法、绘画、歌舞等艺术活动的比赛;组织他们参加校园文化节,出外进行文化考察、节假日郊游,邀请他们到中国家庭做客,举办与中国学生的联谊会、圣诞舞会,等等。这些文化活动不仅能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还可以便他们感受集体的力量与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减轻他们思乡的情感失落与痛苦,有助于留学生适应异国文化、克服“文化休克”,缓解文化差异产生的应激反应,延长留学生心理“蜜月期”、缩短调整期。同时也可以使他们成为中国文化的参与者,真正接受并融入中国文化。

因材施教,激发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动机

留学生们一般都接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对事物的认知有其独特的判断力,具有强烈ถ的民主意识和民主思想,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学习安排等方面都表现出自身的个性。他们不局限于教师和管理者的教导,敢于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有比中国学生更强的表现欲,并渴望自己才能的充分发挥。这就需要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及留管干部能看到外国留学生的需要和动机特性,努力挖掘留学生自身的积极性,重视和发挥留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运用鼓励表彰等精神激励法,调动他们的进取心和积极向上的热情,提供各种条件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以满足他们自尊和自我成就感的高层次需求,从而激发留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潜能,培养他们对异国文化的认同感。留学生来华初期的基础课学习,应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让留学生减轻学习压力,逐步掌握基础知识,尽快进入跨文化心理适应期。

鼓励社会交往,满足外国留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

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学生的社会交往将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文化。然而研究结果也表明,国际学生一般愿意从本国同胞那里寻找帮助,不愿意向其他国家的学生寻求帮助,最不愿意从东道国的学生那里寻求帮助。为此,高校留管人员及对外汉语教师应为留学生创造各种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帮助留学生找中国朋友结对子,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建立友谊并尽量多地跟当地人打交道。这既能使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迅速提高语言能力,也能缓解他们业余时间的孤独与寂寞感。同时,与中国人的交流也可以使他们逐步了解我们的国情与校情,促进留学生的心理适应。

此外,高校留管干部及对外汉语教师还应以平等的态度主动热情地与外国留学生交朋友,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在与留学生保持经常广泛的接触中获得学生的信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逐步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协调融洽的管生、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疏导价值观念,实现跨文化沟通

文化传统之间的冲突暗示了留学生在华生活所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一种“情感关系”,这种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在人际交往中体现为对他人的理解和关心,而留学生往往认为中国人的关心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由于留学生对中国人的说话方式、办事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生活节奏、社会体制等方面不够了解,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得不到认可和认同,感觉自己的价值得不到承认和赞赏,因此失落和孤独的心理便会出现。为此,高校应做好留学生来华初期的思想准备工作,介绍中国的主流文化与奇异文化以及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使留学生端正对异国文化的态度及在心理上的宽容接纳,用欣赏和容纳心情对待异国文化。

要帮助留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并理解中国人的处事方式,并尝试用异国文化的视角和价值观念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务以及人们的性格和行为举止,解释各种不符合本国文化的现象,如中国人说话声音较大,朋友之间很少说谢谢等。Taiandis指出,如果留学生能够认识到当地人行为模式背后的价值观念,就会理解当地人的行为模式,从而对那些使他们厌恶和反感的行为会有比较强的容忍力。

此外,鼓励留学生使用幽默的策略应对跨文化接触的生活变化,指导留学生对新的环境压力进行正确的评价与认知,建立起信心并减轻焦虑,帮助他们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尽快适应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

六、关注情感,以真情换取文化认同

真情能够超越国界实现情感的互动。“独在异乡为异客”。在留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高校留管人员及对外汉语教师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体贴的问候都会让留学生感到家庭亲人般的温暖,这对消除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紧张和焦虑、缓解心理上的不适感、克服“文化休克”都会大有益处。为此,高校应抓住每个节假日的机会开展向留学生送温暖活动。春节邀请未离校的留学生来中国人家里吃饺子;中秋节给留学生送月饼,端午节送粽子、香包,留学生过生日送生日蛋糕;生病了送水果去探望,等等。此外,鼓励留学生同家人或密友保持必要的联系,并让家人分享他们在中国留学生活的照片和感受。熟人特别是家人或密友的支持和鼓励,有助于适应异国的文化,也有助于减轻由于与原籍国的朋友或家人失去联络而带来的痛苦。

其实,情感的作用比任何其他手段都强大,它犹如一双温柔的手,在潜移默化中抚慰着留学生们的离乡愁绪。

有情感作为桥梁,留学生便更容易从他信任的教师或管理者的言行影响中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更容易产生文化认同感。当然,情感不是在朝夕间就能建立的,尤其是与存在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的外国留学生。这就对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只要有真诚,就能建立情感,以情感的力量来缓解和消除外国学生心理上的不适感、克服“文化休克”,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结语

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跨文化心理适应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留学生教育既要关心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在留学生心理适应的各个阶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心理测量,实时动态地掌握留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疏导和排解心理问题,以使他们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要帮助他们以一种愉快的心情顺利地实现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过程,让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度过一段富有成效的留学生活。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