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教学的创新实践分析
书籍设计是一门集综合、多向度、重创新实践于一体的实用性课程。书籍设计教学的创新实践,是对课程设置模式、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检验大学创新教育和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大学创新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更是培养学生积极、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过程,在新型人才培养方而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设计使学生体验具体的通,即透彻通晓、通达感应、形意相连,具有相对成熟的、全而的设计理念与风格。它不仅包含学生对书籍设计的主旨、意图、对象、方法、表现、工艺、材料以及流程等的熟悉与把握,还揉合了学生对书籍独立设计的主观思考、风格提炼、审关诉求、文化定位,及确立适合的设计手段和表现方式。由此,建立整体观念,实现创意、设计、制作的构型再造,挖掘艺术的多样化表现,调动图形、色彩、文字、肌理的视觉元素,更好地转化为精致的视觉语言,显示出书籍的抽象诉说与具体的设计符号元素的巧妙融合,这是书籍设计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另外,设计还需结合抽象的识,即个人的智慧、认知、感受、喜好、情趣、审美、内涵、文化等。它赋予书籍个性化和艺术性的情趣,突出文化气质和实用功能。同时,将人的情感和设计任务倾注其中,达到与读者的沟通与共享,实现情感与交流的认同。引导学生研究其所蕴含的艺术表现魅力,对设计文化底蕴的增强,视觉设计思维的开拓,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伴随着时代发展,受到民族共同心理、共同思维的制约,书籍设计应寻求形与意的结合,文与体的统一,通过特定的形式,传达出书籍设计教学特有的精神语义与文化内涵。早期的书籍设计课程教学多由教师先讲解课程内容,指定所要设计的书籍类别和名称,再由学生加以设计表现。这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大多是为了完成作业,设计流于形式和外表,缺少对书籍内容的通读和把握,尤其缺乏对书籍本身的喜爱和感情投入,以至于书籍的设计创意表达不够完整,甚至匾乏。本文结合书籍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考,试图从整体意识、理念培养、能力提升、总结交流四个方而,探索书籍设计的教学意识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实践,以供大家交流、借鉴。
在书籍设计的创新教育的探索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力量,将之作为一种构型的再造,充分利用视觉元素的点、线、面之间的组合,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元,外来文化为补充,探索书籍设计的特质,这有助于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激发民族文化中的活跃因子。
整体意识贯穿设计,即进行书籍设计前期调研、初期方案推敲、过程草图调整、完成书籍装订、总结五个环节的总体统筹。在书籍设计讲授之前,教师根据对书籍设计课程的总结,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方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这不仅有利于正常教学的开展,还能及时补充新鲜内容和提供设计导向,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辽宁工业大学的书籍设计课程为72课时,每周12课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灌输接受转为主动的自我学习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形成多向互动,如知识点分析学习、调研成果演讲、草图共同参与讲评。不断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为书籍的设计提供了借鉴和帮助,还能不断纠偏和更正,是一种积极的实践形式,能够更好地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学生认识到书籍设计的丰富性与科学性。这类学习几乎覆盖了平而设计方向所有的基础课程,如造型基础,形态构成,及装饰基础、字体设计、图形创意、表现技法、版式设计、印刷工艺、创意基础理论、设计概论、中外美术史、美学等。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美学素养不断提高,设计意识不断成熟,设计手段不断增强,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视觉传达的图形、色彩、文字等诸多元素进行设计,这为书籍设计的创意思考和选择设计形式提供了基础。同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了解书籍设计的常见材料,如胶版纸、铜版纸、牛皮纸和各种压纹卡纸,还有木、竹、皮革、纺织品、金属皮等。了解印刷工艺,如纸而上光加工工艺和纸而装饰成型工艺,认识不同的肌理带来的不同触觉感受。上光包含了高光泽型和亚光泽型两种,还有过光油、过亚油、专金、专银、烫金等工艺。除此之外,还有凹凸压印、镂空、打孔、开窗等等。这些为书籍设计的创意转化和实物成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工艺保障,通过引导专业知识的运用,有助于学生的书籍设计实现从创意偶然到设计必然。
创新理念培养创是对事物的形式、表象、意念之更新完善新是事物的内容、本质、特征之提炼升华创与新是手段与理念的集合,是方法与目标的追求。在书籍的整体设计中,应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视野、立☪体化的视角进行审视,参与表达主题的内容提炼,及创意趣味、独特风格、特质精神、文化品位等方而的提升,使多样的艺术手段服务于主题内容,进而共同完成理念的抒发和凝聚。这是一个动态的、灵活的心路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强化专业素质,及时丰富基础素质教育内容,了解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关内容。只有知识的不断健全,才有利于设计的形式和内容的完善。装帧设计不仅要反映书籍的文宇内容信息,还要概括出文宇的关键词意和书写情感,整体把握书籍的组织结构,提取相对统一的图形、色彩、文宇诸多要素,遵照适合的艺术规律,反映出书籍的文宇主题,形成书卷气息浓厚的情感表达。在书籍设计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挖掘出书籍本身的书卷气息和文化特质,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积极调动学生对书籍的认知和感受,☿突出主题设计的整体性、原创性、独特性、科学性、工艺性以及艺术性。如有教师引导一位学生对方文山所著的《方道文山流》进行创意再设计。要求这位学生首先对方文山本人以及词风进行调研、总结和归纳。引导其透过方文山的词,感受强烈的画而感与浓郁的东方风。灵活舞动的文宇,浪漫主义的抒情,曼妙动人的旋律,形成了扣人心扉的图画,仿佛思绪游历于仙境,还能感受到一个文化名人对传统诗词文化的积淀和热爱。这位学生从方文山的词风入手,提炼出东方风、浪漫主义、文化效应等关键词,作为设计贴入点,整理筛选出有关中国风的文化元素,如笔墨纸砚、楼台青花、绘画章法等,然后展开设计。最终,其以大度32开作为开本,裸脊装,整体风格统一、细节富有变化,颜色对比柔和,护封、封而、扉页、内页设计气呵成。尤其是封而设计,采用竖式构图,书名以楷书书写,还加入了汉字设计的解构重组,使书名生发出古典气息。另外,背景设计加入现代书法布局与装裱的构成形式,注重水墨的线而概括、图案整合,使诗书画印一体,实现巧妙有机的统一衔接。这些元素都与书籍的文字内容高度一致,相☮得益彰,并贯穿书籍始末,传达给读者浓重的中国文化气息。
实践能力提升。实践能力是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书籍设计课程教师们一直探索和思考如何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如课前的教师集体讨论,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印刷工艺实习课程的开设,企业师傅的指导。接着,开设书籍设计课程,为学生提供理论武装、能力提升、素质拓展、社会考察、校友示范,打通产、学、研三者的联系,使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学习、启发、思考、求知、创新,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专业活力和设计自信,有效地增强了专业实践能力,能够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这在就业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对下一届的在校大学生起到示范表率作用。书籍设计课程的互动教学和对已出版发行书籍的再设计探索,尤其是创意书籍的设计过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深入感受设计的快乐和艰辛付出。一位学生的创意书籍设计为《儿童挂图》,创意来源于过去布制的信插结构形式,围绕1岁到2岁儿童的看图识宇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打破以往的纸制书籍形式,采用了信插的方式来表现儿童挂图,便于识别、学习、解读、更换、组合,根据学习的内容替换不同的小卡片,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另外,方便折叠、运输和整理,较好地体现了亲子教育的互动性。整体设计色彩华丽,可读、可识、可换、可折,功能齐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一针一线的缝制,倾注了自己对儿时生活的眷恋和回忆,在配图、组合、完善创意上实现着内心的关好意愿。这一实践,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书籍设计的自信,反映出相对成熟的专业设计语言和积极主动的实践能力。
及时总结交流。总结书籍设计的经验,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之真正的能够学以致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加强教学环节,提供适合的教学平台,跟进每一阶段的教学环节,及时地给与指导和鼓励,才能使学生能够养成积极的自我学习能力,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树立起良好的设计观念和设计习惯。在书籍设计课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实现从对书籍单一的封而设计到整体的动态内容把握,从对于材料、工艺的简单运用到求新求变的主动探索。尤其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不断交流,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使学生之间相互比较、协商、参与、合作、交流,在不断的修正中,形成自己的设计意识和设训-能力。应让学生明了我们需要掌握的不只是专业知识,还有对专业知识的具体应用,对设计理念再现的一种强化,是对设计能力的培养。当然,在教学工作中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计划,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充知识而和知识体系。近年来,在书籍设计中很难接触到完整的实际工程设计的课题,学生对书籍的设计重心仍停留在创意设计环节,只是不断的修改,强化平而设计内容,而对书籍印刷工艺和材料的特性把握不够,完成的是重视觉而轻触觉ღ的版而设计。应告诉学生,一本好的书籍需强调整体的艺术氛围,要求各个构成部分在关学上保持一致,设计形式应适合书籍内容,以实现制作上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平相统一。同时,还要了解这种设计是否构成了一件艺术品,是否体现了一种文化氛围。要求作品不仅吸引人的眼球,还要有舒适的触觉,尽可能寻求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上的有效共鸣,使设计成为表达、传递情感的桥梁,使书籍设计成为整体的理念、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播媒介。
开展书籍设计的创新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坚实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不断地学习和补充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及时总结、吸收、领悟ย和归纳,善于从不同的文化门类吸收新鲜的表现形式,从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和方法,开阔自己的设计视野,更新自己的设计思路,提高自己的关学修养和文化修养。对于书籍设计而言,应要求学生增强整体设计概念,提高视觉传达的叙事性和互动性,充分调动平而艺术的造型元素,把握其中构成、节奏、层次、对比、变化、光影、时空的关系,运用相对熟悉的设计语言,使读者在进行视觉阅读的时候更加的顺畅。在触觉的感知上,能够形成舒适的触摸感,这样才能吸引读者阅读。要引导学生明白、掌握新思维下的新的语意,表达一个设计师对书籍的态度,对艺术的态度,对文化的态度。书籍设计的实践创新,是设计意识的创新,是实践工程的积累,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探索和挖掘。随着技术与工艺的不断提高,各种艺术语言的交互性揉合,书籍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实践一定会取得良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