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安院校危险物品管理课程改革研究
"
论文摘要 《危险物品管理》是一门研究危险物品性质、危险特性以及危险物品管理方法和规律的专业课程,是公安院校治安管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本文指出以为公安一线培养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 危险物品管理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快速、安全的处置危险物品是公安机关的重要业务之一,危险物品有别于普通物品,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ฌ,所以现场处置民警应具有应对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此外,危险物品处置现场往往形势复杂、要求处置方法多样性和动手能力要求高。危险物品管理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在公安院校中均有开设,然而,本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往往以概念和理论知识讲解为主,轻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与我国目前的治安新形势对实践动手能力的高要求不相适应的。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型危险品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危险化学品,其品种多样化,更加隐蔽化,辨别难度更大化,因此,公安民警不仅要具备常规的物理辨别方法,还应具备一定化学方法鉴别危险品的能力,作为新时期的警察,也应与时俱进,适应当今的新变化,了解学习一定的化学知识。本文拟探讨在危险物品管理课程中增加部分化学知识;丰富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等相关问题,提高公安院校《危险物品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公安一线培养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一、公安院校危险物品管理课程改革的意义
我国的公安教育培养的是危险物品管理课程在全国公安院校中均有开设,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理论教学讲解的内容体系性强、理论性强、内容广泛,对学生将来的工作有理论指导意义;实训教学贴近实战,学习到的实践知识将来直接应用到工作中。相对而言,实践教学对学生更重要。然而,在危险物品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没能摆脱“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状,实际开展的实践教学占教学课时比例比较少,并且,内容单一,这与我国公安教育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
面对当今的新形势,加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从而适应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结合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危险物品管理课程改革的看法。
二、建立能力应用型教学模式
公安院校的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存在这种现象与公安院校的教学模式有关。普遍认为,系统的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再想系统的学习某门专业课程非常不易,所以,为了提高学生毕业以后对危险品的处置能力、应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完整性,想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只能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很好掌握理论知识和把握课程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学生很难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实际公安工作中如何快速鉴别、处置遇到危险品并不明确,难以达到适应实际公安工作应具备的能力。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尤其是在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以讲授为主的教พ学模式与培养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复合公安专业人才显然是不适应的,现已经慢慢显示出其弊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能力应用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在能力应用型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打破教师在课堂中的绝对主体地位,创造出师生间平等、融洽、和谐、相互协作的课堂氛围,课程中多设置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在知识和情感的相互交融中实现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实践教学中,以实际公安工作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实训项目的选取与时俱£进,时刻突出公安一线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增加技能应用模块。技能应用模块把教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各项技能相对独立为一个模块,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形象的理论知识,贴切的掌握实战经验,而教师关键要做到教学模块设计合理、重点突出、目的明确,才能将更加灵活的组织教学,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危险物品管理课程应根据公安院校治安管理或治安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定位,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适应实际工作需求为目标,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综合性,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
教学内容的选取以理论难度适中、针对性强、专业技能实用为标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以致用。经过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应该可以满足目前治安警察岗位危险物品处置的能力要求。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危险物品的品种和种类也日益繁多,包括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放射性类等。研究表明,在这些危险品种类中,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又以危险有机化学物质(有机物)最突出。这些危险化学品不仅包括常见的有机毒药(毒鼠强、六六
六、各种农药等)和炸药(TNT、硝化甘油等),还包括牛奶中添加的三聚氰胺等有机物。作为新时期的治安警察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这些危险品,他们不仅要具备快速的识别这些危险品的能力,还应具有快速处置的能力,所以,在危险物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适当融入部分化学知识。在理论知识的设置上,融入部分目前公安一线应用于检测读物、毒品的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快速识别危险品的能力;在实训内容的设计上,要训练学生掌握部分主要检测仪器的操作技巧与应变技巧,培养学生快速处置危险品的能力。
现有的危险物品管理教材中也涉及到了很多种类的毒物、毒品等危险品,教材中系统、详细的对其做了介绍,学生在实训中可以观看到部分爆炸品实物。通过这些内容的开展,学生一般只有感观认识,学会一些物理鉴别方法。很多的爆炸物或者毒物在物理表现上很相似,仅仅通过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了解到的感观认识很难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危险物品管理的教学内容融入分析检测的知识显得尤为必要,体现出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适应实战的特点。
此外,受到理论教学课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可以在突出“必要”、“够用”、“实用”、“好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侧重点的重新分配。危险物品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少讲;危险物品的性质及参加的化学反应中深度、难度大的部分可以少讲;危险物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是教学的重点;危险物品的识别和处置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目前学校在教学方法上有了一定的改革,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改变,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把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积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加大的同时,理论教学课程课时相应减少,而实际工作中,实践往往都是以理论作为基础和支撑,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初步的理论知识后,课下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资料等搜集自己需要的知识,掌握并会运用。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理论教学时间缩短而造成部分知识讲解不够详细的缺陷,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五、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实现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了适应公安一线的需要,学校在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实训环节。
实践教学是一个与理论知识体系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组合。在实践内容的设计上,要紧扣实践教学课程大纲,既要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又要时刻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和公安工作的实际需求。
危险物品管理课程在实践内容设计时,要结合具体治安工作,筛选相关实训内容,然后构建实训模块。这些实训模块既要有单一功能或培养专项能力,又要能够实现多能力要素的综合。在设计实训进行过程中的步骤,要设计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够指引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应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对实践过程全面评价,促进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想要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除了设计好实践内容之外,实践硬件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也是重要一环。实践硬件方面:专门的实践教学应该在专业的实践场所进行,从而营造出实战的氛围,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铁路车站进站口现场检查旅客携带物中是否夹带危险品时,实践场所应设置为模拟火车站的进站口,配合X-光机、安检门和手持金属探测器等仪器进行模拟训练。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聘任新的专职教师的时候优先选择公安院校或地方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这些教师本身具有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稍加培训即可从事专业的实践教学。也可以聘请公安一线具有一定理论素养且实战经验丰富的警官担任教官。这种方式可以弥补校内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去公安一线挂职锻炼、去专业性很强的学校进修、假期调研等方式提高自己、丰富自己。
通过合理的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硬件条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使危险物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从而促进本课程实践教学的完善。
在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危险物品管理课程必须紧扣培养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结合当前社会形势,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虽然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