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探索
【摘 要】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是评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新形势下,可通过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服务产业、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内涵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服务功能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ϟ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技能为标准”的课程体系。围绕施工过程,认真分析专业职业面向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实现所应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并按照知识点、技能点的要求选择公路施工过程中典型的工作任务,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制定课程内容,构建基于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以点带面,构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技能为标准”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
第二,建立网络共享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无偿继续教育服务。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素质培养,完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及配套校本教材、教学课件等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突出职业技能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建设和完善包含媒体素材库、习题库、试卷库、案例库、课件库、VOD系统、文献资料库、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的8个教学资源库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知识巩固及继续教育机会。
第三,保持与行业专家进行常规合作交流,组建“专家流动工作站”资源库,对学生的实训、技能、职业能力进行联合考评。基于校企合作理事会下辖的各个专业委员会的理事单位技术交流机会,组建专家工作委员会并正式下聘书,明确每年不少于3次到校进行专业技术讲学或教学检查、实训指导等,通过提前预约专家的到校行程,轮流让专家进校参与教学工作,通过团队的顶岗、轮岗制度,保障专家在校时间段的连续性,保障运行机制的有效性,最后由专家给予学生技能考评,推荐优秀毕业生。
第四,突破到企业挂靠合作单位的常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在广西区内率先提“走出去、迎进来”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一方面使用学校的土地资源作为筹码吸引企业到学校投资建设实训室;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校中厂”建设目标,利用学校现有仪器设备及教师的人才资源吸引企业到学校进驻,有效地使专业课教师能参与在建项目,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达到“日不出户,天天进步”的教、研、产俱佳的培养效果。
第五,突破以往专注于专业技能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和可ฌ持续发展要求,结合行业岗位工作要求考取的岗位证书与执业资格证书培训结合,从而实现高技能、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第六,大力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拓宽、强化实践平台,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养成。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专业为例,我们率先在全区实施“双证通融”的毕业考核方式,学生在修满学分后,必须拿到一个中级技术工种的证书方可毕业,按照职业工种的划分可以考取实验工、测量工、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造价员、安全员,在“2工5大员”的考试中,我们实施平时的职业技能竞赛作为全区统一考试的模拟考试,取得很好的成果,“2工5大员”考试的近三年考试通过率为95.58%;在交通背景优势下,路桥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每个班按分配一定名额提前报考(常规是相同或相近专业获得初级职称后2年可以参加考试)全国统一考试检测员考试,为日后标准化管理要求持证上岗奠定优势。
二、加强专业服务产业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一)专业服务产业。我们应“站得更高更远”,在深度开发项目,加强形成产业化成果基础上,准确把握校企双方理性要求,明确校、企各自战略目标,满足产业化运行的可持续发展方案,让体系的建立服务于路桥专业发展、服务于学院的内涵式发展、惠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抛开短期利益,加强服务意识,明确“企业获近利、学校得远利、学生获大利”的战略方针,做一些让合作企业实实在在获得利益的事情,避免专业建设中学校“一头热”而企业参与热情不高的尴尬局面。
(二)建立交通土建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学院已有的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创建本专业群共享型公共服务平台,汇集行业内科技生产与人员供求资讯、道路桥梁设计技术手段、施工技术改进情况、各地区地质气象资料、新型材料技术、先进工艺设备推广应用信息,建立道路桥梁行业资源系统,为广大道路桥梁行业技术工作者提供广泛的服务。
(三)加强“协同创新”开发形式,为大学生拓展创业途径。积极开展 “协同创新”模式下利用企业积极参与,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路面需求的新材料研究。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通过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并鼓励其自主创业,探索专业产业化功能服务的效果、途径、对象。
三、务实创新的师资培训模式,加快师资队伍技术更新的节奏
在学院组织框架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统筹规划下,深度开发校企合作项目,利用校办工厂正高工程检测公司的有利资源,使得教师在参与项目建设中得到与时俱进的再培训机会,使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实训指导中与企业专家团队组建的“专家流动工作站”成员的频繁交流,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这种师资培养模式既保障教师队伍的常年在岗,同时保障在日益更新的工程技术背景下教师队伍教学效果可以达到企业的用工标准,从而培养符合企业用工标准的“无缝对接”高端技能人才。
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
第一,依托校中厂ฝ的建设,以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让学生边观摩边仿真参与项目建设,根据实际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学生个体或小组的仿真建设进行参照对比,重点考核学生的岗位履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相关实训技能的期末考核成绩。
第二,组建“专家流动工作站”,由企业专家参与毕业综合训练的指导工作并作为答辩组长给予学生答辩成绩,用企业的要求衡量学生优劣,让企业评价自己未来的职工,更能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为企业节省对未来新员工的技术技能考核周期,同时间接节约用工成本。
第三,突破常规的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学生实习作品为主要指标的专业课程评价方法;通过学生个体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避免单一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比如通过在教学周期间申请作品考核方式代替期末考试后,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形式制作桥梁模型、到后山去自己勘测后完成一阶段公路设计文件、参与正高公司的实际检测工程并全程跟进项目进度最后自己出质量评估报告等形式,这种模式不仅能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依靠老师的指导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积极探索职业资格考试、考核和行业专家评议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制定新的课程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由重知识的评价转向重能力的评价。简单来说,就是学校更尊重企业的选择,更明确第三方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让企业有决定权及选择权,让企业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企业才会下决心参与耗费时间、物力和人力制订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反过来让学生胜任岗位,让学校提高社会影响力,形成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让利模式“企业获近利、学生得远利、学校求发展”。
第五,将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及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有关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并把课程的考核方式与相应工种资格证挂钩,实施“双证培养”模式,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专业为例,我们率先在全区实施“双证通融”的毕业考核方式,学生在修满学分后,必须拿到一个中级技术工种的证书方可毕业,按照职业工种的划分可以考取实验工、测量工、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造价员、安全员,只有拿到职业工种资格方可毕业。
第六,建立“教考分离”模式,每门核心课程建立50套试卷库,期末相近专业实行统考,随机抽取一份卷子,真正实现公开、公正的考核模式,保障教师不能因为自己在某门课程中产生自己会的就多讲,不熟的就一笔带过的授课方式,造成学生专业技能或专业理论知识的缺失,那么不仅课程标准成为无约束力的空文,教学质量也严重降低。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面临招生资源匮乏的特殊时期及普通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冲击,生存空间不断被缩小,但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各类激励政策也是高职教育的强心剂。无论高职教育走向何方,如何把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办好才是目前重中之重。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就是加强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及企业用工标准,也是为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职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做好师资队伍的人员储备及硬件升级需求。
【参考文献】
[2]杨玉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2013
(3)
[4]李悠.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教育评论,2009
(3)
[5]邓立新.德国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调查及思考[J].江苏教育,20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