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为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准确和特异性诊断提供了支持,但在慢性肝病背景下进行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仍然困难,其也是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本文对20062010年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的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影像学特点,评价CT检查对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62010年在我院经 CT检查发现的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患者85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24~79岁、平均46岁;本组患者均经临床及术后病理证实,其中肝硬化结节34例、肝血管瘤13例、肝坏死结节10例、肝错构瘤6例、肝动脉静脉瘘15例、肝炎性假瘤5例、结核瘤2例。
1.2 检查方法 患者检查前8h禁食、禁水,肌注 654-Ⅱ10mg,以减少胃肠蠕动伪 影;扫 描 前0.5h服 温 水 500~600ml,上检查床时再服温水300ml;取仰卧位,应用吸气后呼气屏住呼吸模式。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扫描,电压为100~140kV,电流为120~250mA;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下缘,层厚5mm、层距5mm,扫描时间5~8s;应用螺旋扫描模式,先平扫,然后增强扫描,动脉期25~30s、门脉期68~70s、平衡期160~180s,延迟扫描5~12min;选用非离子型优维显、欧乃派克☢等为增强造影剂,剂量80~120ml,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2.5~3.5ml/s,注射完毕后追加生理盐水20~30ml。
2 结果
肝硬化性结节34例:其中多发29例、单发5例,病灶直径0.5~3.5cm,平扫示不规则稍高密度31例、高低混杂密度3例,边界清楚30例、边界不清楚4例,中心坏死或液化6例;增强扫描示均匀明显强化21例、不均匀明显强化5例、轻度强化8例,均无钙化。
血管瘤13例:其中多发9例、单发4例,病灶直径2.0~6.9cm,平扫示稍低密度灶10例、等密度灶3例;增强扫描示明显强化9例、轻度强化4例,中心坏死或血栓形成5例,中心钙化2例。
坏死结节10例:病灶直径0.2~2.6cm,平扫均呈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示边缘轻微延迟强化8例、轻度延迟强化2例。
错构瘤6例:病灶直径1.0~2.6cm,平扫呈稍高密度灶4例、低密度灶2例;增强扫描示轻度不均匀强化5例、无强化1例,中心钙化2例。
动脉静脉瘘15例:其中多发13例、单发2例,动脉-门脉瘘9例、动脉-肝静脉瘘2例、门脉-肝静脉瘘4例,病灶直径2.0~3.9cm,平扫呈等密度13例、低密度2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
炎性假瘤5例:病灶直径1.8~3.0cm,平扫示低密度灶3例、混杂密度2例,增强扫描示不均匀轻度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1例,均无钙化。
结核瘤2例:病灶直径2.3~2.6cm,其中呈明显簇状钙化1例、呈慢性肉芽肿改变1例。
3 讨论
3.1 CT检查诊断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优势
CT检查是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脏弥漫性病变及各类结节性病变较为方便、可靠的方法,其可以避免肝活检的有创性,有利于肝脏形态学评价和对治疗效果及预后ซ进行评估。CT检查包括平描和增强扫描,快速螺旋扫描很好地克服了移动和容积效应,能够对病灶进行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或任意角度三维重建,且已经实现各项同性,可以清楚地显示病灶的解剖部位、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利于病灶准确定位和诊断;此外,CT检查对钙化、囊变、含气病变及肝脏形态学变化评估均有优势,对实质与间质的比例,对纤维化、脂肪沉积的程度等都有很好的判别,对肝脏弥漫性病变如脂肪肝是比较可靠的诊断方法。CT平描因具有简便易行、肯定的密度分辨率、良好的时间与空间分辨率以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等优点,在肝脏疾病筛查中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不足之处是对某些局灶性模糊结节易出现漏诊。因而,必须认真、细致观察分析图像,必要时运用薄层扫描或利用后处理软件显示技术,或采用增强扫描,以便及时发现CT平扫不能发现的病灶。
3.2 肝内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肝硬化结节:由于肝硬化门脉供血减少或缓慢,可能存在动脉供血少量增加的状况,故在病毒性肝炎或脂肪性肝炎背景下呈高密度、稍高密度、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征象及缓慢持续性强化,延迟扫描与肝脏实质趋同,当有部分结节发生液化坏死时,则病灶强化减弱或不强化,且在部分结节周围可见水肿形成的低密度假晕征;在静脉期、平衡期扫描是增强检查的常规手段,而延迟扫描对门脉供血明显减退的结节则呈现明显低密度改变,故延迟扫描是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明显边界和轮廓的低密度结节,要警惕其中增生性结节的恶变倾向,须密切随诊,防止癌变;而无包膜形成则是与小肝癌的鉴别要点。
血管瘤:肝脏血管瘤分动脉型、静脉型、曲张毛细血管型等,其中动脉型血管瘤充盈迅速,强化程度与血管相同;静脉型及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充盈缓慢,有血栓和坏死的情况下不强化。在常规增强扫描的同时,足够长时间的延迟扫描是诊断肝内血管瘤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不典型血管瘤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大的血管瘤中心多发生出血、液化、坏死并伴有血栓形成,也可发生囊变或钙化,边界清楚,须与血管肉瘤鉴别;而在短期内增大、中心出血、强化明显不均匀,则提示有恶变倾向。
坏死性结节:呈明显不规则的低密度结节征象,且常表现有液化、坏死或囊变,动态追踪可见病灶消失或变大,周围伴有纤维化、水肿,形态不规整,周围纤维间质增多。对于无明确囊壁且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的坏死性结节,应与囊肿相鉴别。
错构瘤:呈混杂密度、病灶明显局限、多为单发、边界清楚、有钙化或脂肪,是错构瘤的特征性表现。对于富血供的错构瘤应与血管瘤相鉴别。
动静脉血管瘘:多在增强扫描时发现,包括肝动脉-门静脉瘘、动脉-静脉瘘、门脉-静脉瘘等,多伴有急慢性汇管区炎症,跨越肝段,表现为即❅时显影、消退也较快。应追踪动脉或静脉血管以便与血管瘤相鉴别。
炎性假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分支状,以混杂密度多见,早期表现有肉芽肿样改变,缓慢强化且强化程度较低。应与慢性肝脓肿相鉴别。
结核瘤:重要征象有病灶形态不规整,呈混杂密度,且多见钙化,局部萎缩。
肝腺瘤:表现为类圆形,有完整包膜,呈等、低或稍高密度,多数呈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强化程度低。
肝局灶性增生结节:平扫多数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少数表现为低密度,明显持续强化;而中心延迟强化性纤维瘢痕和离心性粗大血管是其特异征象。
囊肿或液化灶:肝囊肿合并感染或囊内出血时呈混杂密度,可见囊壁强化。应与坏死结节或软化灶鉴别。综上所述,CT检查具有方便、快捷、经济等优点,对肝内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明显的优势和价值,可以作为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主要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