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抢救分析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患者的急诊抢救方法。方法:抽选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52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急诊抢救和综合护理配合方案,观察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52例患者抢救成功50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为96.2%。患者经抢救后心率、血压水平、PaCO2均明显降低,PaO2、S➳pO2均提高,和抢救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病情危急,及时采用抢救措施和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抢救; 效果; 血气指标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144-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7.079
急性心力衰竭以左心衰多见,指的是心脏功能异常引起的心肌收缩降低、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患者表现为肺水肿、肺淤血、休克等。多数患者由于发病前存在心血管疾病,因此病死率较高[1]。如何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了急诊抢救措施和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就诊的心力衰竭患者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37~75岁,平均(49.5±2.6)岁。心功能分级:Ⅲ级25例,Ⅳ级27例;原发疾病:冠心病14例、高血压18例、糖尿病10例、心肌梗死6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患者症状表现为强迫坐位、面色灰白、发绀、出汗、烦躁,合并咳嗽、泡沫状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等,部分患者肺部存在明显的湿音、哮鸣音。
1.2 方法
1.2.1 抢救过程 (1)给予患者吸氧支持,应用抗泡沫剂消除肺泡内的泡沫,降低呼吸做功。(2)使用吗啡镇静,有利于舒张血管、降低心脏压力,依据患者病情可以重复多次注射,但高龄、昏迷患者谨慎使用。(3)使用利尿剂缓解肺水肿、起到利尿功效,提高组织的氧气供应。(4)使用氨茶碱,解除支气管痉挛,发挥正性肌力作用。(5)还要应用血管扩张剂、洋地黄制剂等。
1.2.2 心电监护 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后,容易合并心律失常,常见的例如房颤、室颤、心搏骤停、心动过速等。要求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为治疗措施的应用给予科学指导。
1.2.3 心理指导 急性心力衰竭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患者处于高度紧张的情绪中,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不利于临床操作的进行,影响抢救效果。要求医护人员针对性的实施心理干预措施,疏导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信心。
1.2.4 病情观察 观察项目主要是呼吸、体温、意识、肺部音、皮肤颜色等,监测患者的血气指标,以判断病情发展变化,选用合适的药物治疗。对于置入导管的患者,还要加强导管的护理管理,防止发生意外事件。
1.2.5 护理配合
1.2.5.1 体位护理 接诊后,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的症状、体征,选择舒适的体位来减轻痛苦。一般情况患者的下肢要自然下垂,采用轮流结扎减少回心血量,消除肺部淤血。发生肺水肿的患者选择坐卧位;颈动脉、股动脉减弱的患者选择平卧位,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压[2]。患者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翻☁身、排痰,做好饮食、用药指导,当体征稳定后进行适当的活动。
1.2.5.2 吸氧护理 心排出量减少会引起组织缺氧,如果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5%,就要及时给予吸氧支持[3]。轻型患者可使用鼻导管给氧,重型患者可使用呼吸机加压给氧。另外,吸氧时混合乙醇湿润氧气,能够降低肺泡张力,促使泡沫消失。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在给氧时降低浓度和流量;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心电监护,加强护理管理。
1.2.5.3 呼吸道护理 患者意识不清容易发生呼吸道阻塞,要求卧床时将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发生误吸[4]。患者意识清晰后,医护人员帮助选择合适体位,定期排痰来减轻咳嗽程度,并观察痰液的数量和性质,做好相关记录。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的抢救效果,计算抢救成功率。(2)比较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气指标变化,其中前者包括心率、血压两项指标,后者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三项指标,分别于抢救前后进行测定,并精确记录结果,在组间平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ฐ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效果
52例患者抢救成功50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为96.2%。
2.2 患者抢救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比较
患者经抢救后,心率、血压水平均明显降低,和抢救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患者抢救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患者抢救后PaO2、SpO2均提高,PaCO2降低,和抢救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临床调查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处于持续提升趋势,原因一是在于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饮食方式改变;二是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导致器官发生退行性改变[5]。其中急性心力衰竭比较常见,患者心排出量降低、血管压力升高,导致气体交换障碍,最终器官缺血缺氧。在发病机制上,一是患者存在慢性心力衰竭,或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二是心肌损伤;三是血流动力学障碍[6]。 在诊断上,根据基础心血管疾病、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可以作出准确诊断,并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包括分级、严重程度等[7]。其中,心电图监测,能够明确患者的原发疾病;胸部X线平片检查,可以呈现出患者肺部的淤血、水肿情况;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了解患者心脏的结构、功能状况。一旦确诊,应该及时按照规范流程治疗。
由于该疾病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因此病死率较高。研究和实践均表明,在急诊抢救中的30 min内控制症状、体征发展,能够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8]。具体来说,患者动脉压在70 mm Hg以下,就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给予补液支持;患者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下,需要进行氧气供给;患者呼吸困难、胸痛,及时注射吗啡;患者肺部存在淤血,使用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给予药物治疗、起搏治疗。在疾病防治上,要求专科医生、基层医生、患者、家属共同参与,能够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9]。定期随访,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疾病认知和保健意识,出现血压不稳、心率和心律明显改变现象时,及时就诊。
另外,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掌握各项体征指标,实施综合护理措施,从心理、体位、吸氧、呼吸道等方面开展护理服务,并实施出院指导,能够获得满意的护理配合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病情恢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52例患者抢救成功50例,成功率为96.2%,和胡建等[10]的研究数据接近。患者经抢救后,心率降低至(105.2±14.3)次/min,收缩压、舒张压降低至(122.8±13.7)mm Hg、(77.6±5.4)mm Hg。在血气指标上,PaO2为(81.7±5.9)mm Hg,PaCO2为(37.8±4.5)mm Hg,SpO2为(95.4±2.8)%,和抢救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力衰竭病情危急,及时采用抢救措施和护理配合措施,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小宇,秦俭,梁潇,等.119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抢救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0):1045-1047.
[2]吴艳强.急性心力衰竭的急诊抢救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4):117-118.
[3]李辉朝.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急诊抢救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4,20(11):139.
[4]胡宏.5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抢救的回顾性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32(11):136.
[5]严巧莲.急ღ性左心功能衰竭抢救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104-105.
[6]黄海燕,李玉兰,李美峰,等.急性心力衰竭急诊救治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9(33):23-24.
[7]王昕.胺碘酮在急诊抢救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15(3):68-69.
[8]隋薇,刘丹阳.急性心力衰竭的急诊救治[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1):273-274.
[9Σ]江勇,姚造极,李琼彬,等.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急诊抢救中应用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27):5844-5845.
[10]胡建,许运帆,韩宁,等.正压通气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z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