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研究与分析
摘要:民营 经济 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 发展 为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民营经济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内部审计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 分析 建立和完善民营 企业 的动因开始,从多角度探讨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 问题 ,并提出完善措施,以期为改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提供 参考 。
关键词:大中型民营企业内部 审计 动因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动因
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由于民营企业产权主体相对较少和产权关系相对简单,民营企业具有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明晰的特点,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其生产规模都比较小,所具有的市场空间也相对较为局限。在企业内部主要实行家庭成员管理为主,其家庭成员既是财产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管理者,表现出企业整体上的责权利高度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身能力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风险,经营中面临的道德风险很小。随着规模的扩大,民营企业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也带来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如民营企业的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各分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等相关利益者之间冲突越来越激烈。激烈的利益冲突很可能导致民营企业内部出现弄虚作假、隐瞒、欺骗、舞弊等机会主义▼行为,民营企业经营中的道德风险加大。另外,当企业规模扩大后,民营企业由完全的家庭成员管理过渡到家庭成员管理和外聘人员管理相结合、甚至完全的外聘人员管理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使得内部审计的建立有了客观的依据。正是民营ย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因此引起的管理权和决策权的分离,使得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成为必然。
民营企业内部受托经济责任完善的需要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存在着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存在着差异,加之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受托人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更多的利益,代理人的行为很多情况下也将损害到委托人的利益。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委托人必然会对受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是否如实履行受托责任或虚报业绩等问题进行监督。但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控制的范围不断扩大时,委托人就难以对受托人进行有效监控,这就需要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具有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以帮助企业的所有者监督受托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受托责任的履行,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不仅有利于对代理人的受托责任进行检验,也越有利于代理人解脱受托经济责任。
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的需要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偏重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规划等缺陷,这些缺陷的根源就是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发展和完善内部 审计 是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民营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而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民营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人约束机制,目的在于监督和协助企业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和控制的信息,促使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内在需要内部审计,ผ可以从独立、客观的角度论证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运营结果,揭示和评价职能部门的运作效率和工作实绩,评价管理流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的及时『生特点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反映内控制度的缺陷和弱点,从而及时、客观地向企业管理当局反映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规范职能部门和员工的行为,客观的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使公司现行内控制度能围绕提高或增加企业效益而运行。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误区很多民营企业主对内部审计存在着认识上误区,对内部审计工作不理解,主要有两种错误认识:由于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在人、财、物方面应该拥有完全的支配权利,自认为不需要再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可有可无;不少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仍停留在制度层面,对开展内部审计认识存在局限性,把审计错误认为是 会计 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事情,片面地认为通过外部审计也能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因此,企业内部没有必要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这样可以减少ช机构,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正是在这两种错误认识的支配下,许多民营企业缺乏建立和发展内部审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些企业虽然设立了审计机构,但企业负责人随意撤并内部审计机构、精简内部审计人员,不注重内部审计的建设和发展。不能有效地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无法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由最初的个体、合伙企业发展而来的,发起人往往是企业的所有者和主要高层管理人员,这些所有者和管理人员大多受 教育 程度不高,不少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凭着对商业和市场的直觉和勤奋建立起自己的企业,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缺乏 科学 的 理论 作为指导思想。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情怀以及对财产固有的排他性,即使企业规模扩大这些人也仍然居于企业高层管理位置。大多不理解审计,简单地把审计看成是清理账目,这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也就无法更好地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加之我国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没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很多内部审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缺乏专业教育和训练,甚至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其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
审计范围过于狭窄民营企业如何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国家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现成的理论和准则做指导。 目前 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基本上还停留在财务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上,大多数民营企业审计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很少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经济效益等领域,缺少全方位的宏观思维。内部审计的 内容 仍然停留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损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上面,主要以开展财务审计为主,重点检查和监督国家财经法规和本企业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目的是为了查错防弊,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而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防护职能、评价职能、建设职能等,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内部审计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也不尽一致,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多种模式,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以下类型: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人事部门,由人事部门进行管理,侧重员工的考核和评估,而忽视了企业流程控制和风险管理;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总经理办公室,隶属于总经理,对总经理负责,这种设置则可能为管理层,尤其是高级管理层舞弊埋下隐患;将财务机构和审计机构合并,由财务经理或总会计师负责,这样导致监审合一,完全丧失了独立性;有的企业根本没有设立专职审计岗位,而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上述这些模式的内部审计设置情况,对发挥内部审计的某些方面作用有一定考虑,但是在独立性、权威性及监督有效性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缺陷,无法全面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不完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手段,如审计到往来款项函证,银行存款对账,审计线索外调和延伸等事项,缺乏 法律 上规定的审计权限和强制手段, 电子 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对民营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和生产经营方式都将产生重大 影响 , 计算 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 应用 和发展,对内部审计人员落后的审计技术及审计手段提出了挑战。而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审计手段大部分仍局限于手工作业,没有计算机审计技术充分应用到企业的内部审计实际工作中去,缺乏对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吸收和利用,会使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丧失其应有的效率,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整体质量。
三、民营 企业 内部 审计 完善的措施
民营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首先,充分认识内部审计作用,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民营企业家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公司治理是 现代 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制度在客观上需要监督机制。审计并不是局限于外部审计的例行行为,内部审计更是作为企业的管理监督机制而存在,不仅可以查错防弊,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而且内部审计同时兼具管理监控职能、防护职能、评价职能、建设职能等,可以及时地发现企业存在的 问题 和缺陷,为公司治理提供预警作用。其次,授予内部审计合理的地位和权利。民营企业家要重视内部审计,要赋予内部审计人员更高的地位和权利。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面,要在合理层面上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可以考虑在董事会下设内部审计委员会,对董事长负责,内部审计委员会的人员由董事会直接选派和任命,其经费和人员薪酬由董事会根据其业绩进行确定。这样内部审计将独立于包括总经理在内的所有管理人员,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种高度的独立性为内部审计人员带来高度的权威性,使其可以充分检验管理人员对受托 经济 责任的履行情况。
提高民营企业审计人员素质首先,加强职业道德 教育 。审计人员的能力和审计任务的完成及审计目标的实现直接相关,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效率高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 政治 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监督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 法律 、法规和制度办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不得弄虚作假,谋取私利,玩忽职守,违法乱纪等。其次,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业务的需要,长期聘用适当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避免内部审计在日常审计中出现缺少专业人才的情况。当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审计业务不多时,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这些技术性强业务时,可以从企业内部临时地借调或从外部临时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审计活动,以辅助内部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再次,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为持续保持和促进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胜任能力和积极创造性,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 学习 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了解内部审计的最新 发展 动向,及时地掌握国家、行业最新发布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意见,内部审计人员才能持续胜任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和促进制度建设的重要职责。最后,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在 社会 和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民营企业要为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使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和 计算 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民营企业要搞好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可以通过制定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参加注册 会计 师等资格 考试 等,还可以组织外部专家定期地为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进行培训,甚至可以通过选派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去高校或者培训机构进行深造。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考核,增强其竞争意识,鼓励和提倡掌握新的技能和 方法 ,使其适应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素质良好的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有效增加组织价值的根本保证,企业应设计良好的培训和再教育机制,吸引优秀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队伍,加强已有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知识的更新与再提高,这样才能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扩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范围基于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范围过于狭窄的 分析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扩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不仅局限于财务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驻外分支机构的审计,同时要逐渐转向管理效益审计、风险审计等方面,注重风险领域控制,从重检查转变为重预防,从部门审计转变为业务过程审计,从着眼于某个局部转变为全局范围。在审计任务上,由检查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发展到检查企业财务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着眼于改善财务预算、内部控制来促进经营管理,挖掘生产与经营中的潜力,促进提高工作效益;在审计覆盖面上,由检查财务活动扩展到审查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效率性和效益性;在审计 内容 上,由着重检查会计账目、凭证、报表及有关记录,扩展到检查计划、统计、生产技术以及产、供、销流程直到研发部门等各方面的资料,以便全面地分析、评价整个企业的总体绩效;在审计着眼点上,由审查过去、现在扩充未来,加强对管理决策的预警和辅助作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扩大审计范围的重点是要加强民营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加强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是指识别风险并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没有预计到的未来事项的 影响 控制在最低程度。要有效地进行民营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可以尝试构建统一的、多层次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起监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职能性监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四级风险管理框架:第一级风险管理组织是各个基层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侧重于加强对本部门所面临的业务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管理,这是最基础的、最前沿的风险管理。第二级风险管理组织是各职能部门:如审计部门、财务部门、信息技术管理部门和法律顾问部门等职能部门,主要对公司总经理负责,对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法律、信息、运营风险进行具体的监管和控制。其中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部门和业务活动,对各个岗位、各部门、各机构、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第三级风险管理组织是风险控制委员会,该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其职责和权力应包括:有权制定销售和采购的交易限额,并有权要求各部门减少对个别高风险交易的额度,风险管理部门可直接进入各部门的财务系统,以便监察交易情况及及时进行分析;与其他部门一起负责对公司开拓新业务、开办新厂房、引进新设备等事项的审批;参与对融资、预算、借款和股利分配等重大决策和决议的审批。第四级风险管理组织是监事会。监事会主要对股东大会负责。对民营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财务状况及董事会、经营管理层重大决策事项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控。风险管理审计在对相关风险监控和分析的基础上,对高风险暴露点进行识别、分析,将分析的结果与预定可接受的风险的金额水平相比较,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供决策层采用。
审计手段和技术水平要更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要不断提高审计手段和技术水平。一是注重预防型的事前审计。要将传统的被动式的事后审计转向参与式的事前控制为主,针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有重点地开展经营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重大内部控制缺陷或重大风险区域,并采取预防式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潜在损失和降低相关风险,为民营企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提供风险控制和管理咨询等其它相关服务,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二是建立伙伴型的“参与式”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尝试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建立伙伴型的合作关系,以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依托,与被审计单位或部门一起合作,发现相关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其现实或潜在的影响,探讨可改进的程序或政策和可采取的相关措施,以管理创新为基础,着眼于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的提升,为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塑造合理高效的流程提供参谋和辅助。三是引进先进的技术方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在审计方式方法上作出重大调整,改变单纯依靠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凭证”的详细审计局面,提倡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制度导向型和以控制风险为中心的风险基础导向审计,广泛利用抽样 审计 技术方法、计算机审计技术等,并根据需要结合统计抽样、数理统计、数学模型等手段来有效开展工作。在审计处理手段上,可以实现由手工操作逐步转移到电算化处理的转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和 网络 等技术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