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合作关系研究
"
【摘要】高职教育扎根于社会获得强劲发展,需要利益相关者有效合作、和谐相处。教师、学生、管理者及企业、社区、政府等都是高职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准确把握他们的性质☠与特点,探究其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机制,是推动高职院校更加合乎理性地融入社会,促进高职教育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当下要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 利益相关者 合作伙伴关系
职业教育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发展正在从设计模式向内生模式转换。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再也不能游离在社会体系之外办学,必须扎根于社会汲取营养,获得顽强的生命力,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这样,高职教育必将与各社会组织发生实实在在、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
一、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利益相关者和谐相处
高职院校实际上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的教育机构。在国外,职教比较典型的发展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和日本的企业内培训等,这些模式的内容有别,但✌企业、行业、政府及社区公民、新闻媒体等构成院校实在或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与师生一道共同作用于学校,是相同的,只不过各自对院校的支配权有大有小而已。在我国,一度在政府扶持之下蓬勃发展的职教,在遭受了措手不及的冲击后,迅速调整思路,逐步把着力点放在“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校企合作、政府统筹正在成为高职教育新的增长点。
高职教育肩负着推动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任,决定了高职院校必将与社区建立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在交流与合作中,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与社区相互依存,课程设置也是由那些致力于技术革新、知识应用和创造最佳业绩的学者共同来制定。正如吉利所说:“学校与它所在社区的企业界、公众及政界的领导建立起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为实现社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学校不仅愿意而且能够吸收社区公民成为学校发展的‘利益相关者’或‘共同产权人’”。这种办学方略与其他高校迥然有别,即政府、企业界、出资人、社区等与院校有利益关系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确立有共同的认识和目标,密切合作,互惠互利,融洽相处。这很可能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从设计模式走向内生模式的一个转折点。
二、高职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的性质及特点
(一)教师。没有人能够否认教师是高职教育关键的利益相关者。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教师凭其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及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一度成为学校人才资源的主体,当然地成为院校最主要的人力资源的所有者,无可非议地在学校中当家作主。随着教育投资结构的多样化,院校资源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尽管人力资源仍然是关键性资源,但不再是唯一稀缺的资源,院校名副其实地成为利益相关者机构。教师与投资者共同拥有院校的所有权。"
(二)学生。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理所当然地成为高职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克拉克.克尔认为学生是高校服务的根本所在,甚至他很想把整个“‘大学的使命’移交给学生”。奥尔加特?加塞特强调:“高等教育机构的建设都必须以学生为基础,而不是以教师或知识为基础”,“我们必须以普通学生为起点,把迫切需要学生掌握,并且一个普通学生能够掌握的教学内容作为一所大学的核心”。他指出:“大学作为一种机构,目的是让所有人都接受高等教育”,“主要问题在于能否让工人阶级在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把大学的知识传授给劳动者。这些思想正在指导着高职教育的实践。
(三)管理者。随着社会对职教需求的增加、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院(校)长、系主任¡等人员管理学校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可能成为高职独立利益的利益相关者。这些人员以院(校)长为首,具体执行着学校的决策,管理学校事务。影响其执行力和管理效率的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相关者关系中,他们尤其是院(校)长是真正的调解者,通过调解使学生团体、教职工队伍、校企之间及各种思想观念之间等相安无事、和谐共处。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倾注毕生精力,完全配称“当家人”。
(四)企业。企业成为高职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一是因为学校在办学资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生劳动技能培养等方面需要企业的支持和参与,院校也只有与企业建立起良好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在专业与课程设置、职业素质与技能训练、教育思想与观念形成等方面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真正使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获得利润最大化,同样需要院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企业也会主动寻求与高职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
政府。政府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首先,政府是制定和影响高职教育政策的重要力量,立法、规划、拨款等是其施加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其次,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维护广大公众平等享受高职教育同样是其重要责任,有责任加强监督,促进高职教育不断提高质量、健康发展。再次,政府给院校拨款和资助,必然对院校的管理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有效干预,以提高整体教育效果。
三、良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要从传统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向“产学研一体化”转变。首先,让企业成为高职教育办学的主体。第二,积极推行“双元制”体系,切实把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建在车间。第三,健全“先培训后就业”制度,推进合作机制创新。落实就业准入规章,促进院校把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放在办好高职教育的首要位置,在就业市场上着力打造名牌学校、品牌专业和精品人才。
(二)政府统筹。在政府与院校的关系中,过去政府扮演的是拨款者、管理者、立法者的角色,院校从属于政府。最新的发展一再表明,政府与院校日益变成一种伙伴关系。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所说:高等教育与国家之间建立良好ภ关系是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先决条件。由于政府的特殊职能,在院校与各个利益相关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中,政府的主导地位和统筹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同时,政府制定科学规范的政策与法规,是对合作关系加强宏观调控、监督管理和指导协调必不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2]葛守勤,周式中.美国州立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M].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85.
[3]胡赤第.高等教育中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
,41,43.
[4]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4.
[5]奥尔加特·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0-7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