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既得利益者”眼中的北上广情结

时间:2024-09-21 00:46:4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在大城市就是有面子,回家乡就是混得不好。宁可在北京做个蚁族码农,也好过回家舒舒服服过小日子。恐怕很多人的心中,还坚持着这样“打落牙往肚里咽”的价值观吧。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是我的祖辈,却是新中国第一批“北漂”,为支援祖国建设,受组织指派来到了北京。并非北京土著的身份,使我对外来人口的想法有了更深的理解。自从上大学以来,直至工作,虽然没有离开北京,自己却一直是“少数民族”,绝难遇到一个“同乡”。现在的北京,早已不是北京人的北京,而是全国人民的北京。

如今的北京、上海、广州,包括深圳在内,已成为特大城市,在愈来愈受到关注的同时,在人民之间引发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外面的人一边咒骂着北上广深占尽了好处,一边挤破头往里钻 ッ;里面的人一边抱怨着生存环境越来越差,一边说什么也不肯离开。其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的选择通常只是逐利而已。

身为一个IT从业人员,我理解他们的选择。大城市机会多,是客观的事实。虽然与之相应的,也带来了竞争压力大的问题,但毕竟眼前有诸多的岗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谁不动心呢?何况,很多职业在家乡只有极少数,甚至完全没有岗位,不去大城市又能去哪里呢?这也形成了恶性循环,求职人员向大城市挤,企业在小地方招不到人,生存不下去,只能向大城市发展,导致小地方岗位更加稀缺。

身为一个北京生源,我理解他们的选择。北京拥有密度最大的教育资源,最为全国人民所诟病的,即是北京高考录取分数线。上、广虽次之,却也比其他地方轻松一些。北京的录取分数低,其实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是因为首都超然的地位,而是因为北京高校众多。但高校的兴起,又很难说没有首都的因素。一个事实是,北京的学生确实更容易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且在中小学的教育上,也更能贴近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不是从小沉溺于题海当中。我的一个同事,整天骂着北京,嫌弃这也不好,那也不如老家,却仍然坚持抛弃家乡,甚至获得了北京户口,不就是为了自己没出生的孩子能上个好的大学吗?另一个同事宁可在海淀买个70平米的房子,也不肯花更少的钱在昌平买120平米的大房子,不也是为了孩子从小就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吗?

身为一个大城市居民,✉我理解他们的选择。在中国人眼中,一切都能分出个三六九等。长幼尊卑自不必说,即使吃饭碰杯,面对不同的人也有各种各样的讲究。何况职业?何况城市?在大城市就是有面子,回家乡就是混得不好。宁可在北京做个蚁族码农,也好过回家☢舒舒服服过小日子。恐怕很多人的心中,还坚持着这样“打落牙往肚里咽”的价值观吧。

其实,身为北京人,我压力很大。他们混得不好,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回到自己的家乡,我又能回到哪里?无路可退。他们可以随意来大城市闯一闯,过得好就留下,过得不好就回去。这也是大城市人流络绎不绝的一个原因吧。

然而,再这样下去,迟早要达到极限,迟早北上广深都要崩溃。为今之计,却无捷径,唯有发展二三线城市而已。

城市的吸引力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生活,其二为教育。生活为自己,教育为下一代。

就业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一些制造业以及对工作地点不算敏感的IT企业,已开始向人力成本低的二三线城市转移。如同新建一个住宅小区,周♀边就会有商场、医院等设施逐渐建立一样,随着这些城市的不断发展,各种工作岗位不断增多,福利待遇不断提升。如果能够确实提高生活质量,城市自然就拥有了吸引力。

物质生活提高尚易,教育水平提高却难。如今高考还是大多数年轻人的出路,如不能改变这一现状,北上广深永远不能真正解困。此时有两条路可走,其一,将部分高校搬出大城市,尤其是迁出北京,使得北京减少一些诱惑,其他城市增加一些吸引力,此为治标。其二,转变高校定位,并随之转变人们观念,提高专科、技校地位,使高校仅成为研究型人才的出路,而更多的ศ人在专门的机构学习实践技能并能直接就业(现在部分学校已开展这方面的尝试),此为治本。二者兼顾,方能解教育之困。

从生活和教育两方面共同着手,也许北上广深仍然是第一选择,但是石家庄、郑州、南京、成都、厦门等等城市,成为与第一选择相去不远的第二选择,人员分散,北上广深的压力自然就小了。到那时,春运也不那么困难,省内的流动取代全国性的大迁徙成为主流,全国都会大不一样了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来改变也不是一件易事,只盼有生之年能看到那一天。人们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城市,而不是只能盯着北上广。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