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创新创业:路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11-10 14:14:1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大企业的创新创业探索,主要集中在组织架构的颠覆式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创新、自建或利用开放式合作平台创新三方面。虽然每种创新类型中均有大企业实现了成功转型,但大企业创新创业仍然面临着体制机制、组织文化、人才和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制约。建议加强创新创业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顶层设计,持续营造创新创业大环境,并在相关政策中更加突出创新创业平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企业创新创业路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d-6623(2016)01-0064-005

目前,全社会已经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但仍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新生企业的模式业态创新上。相比而言,大企业创新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大企业具有规模大、人员多、关联广等优势,推动大企业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的活力和潜力,无疑能够产生创新创业发展的杠杆效应。

一、创新创业环境与大企业创新创业基础

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密集制定出台的引导下,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并针对性地研究出台了地方性政策文件。同时,国家发改委联合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在全国正式启动设立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仅中关村主会场就发布各类创业创新平台、项目686个,促成合作意向项目108项,签订合作协议117项,协议金额超过20亿元。总体来看,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创新创业环境正在加速完善,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也正日渐浓厚。

大企业规模庞大,是产业发展的领军者,在技术、规模、成本、供应链管理、品牌、资源等方面,仍然拥有中小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根据统计,2000年以来,工业行©业中大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约为18.5%,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0.1%。但۵是,到20 14年,大企业营业收入规模达到42.3万亿元,仍然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近40%。2013年大型工业企业数仅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6%,但营业收入却占到40.2%,研发机构占到1/10强,在利润、总资产和出口方面均占重要地位。从典型制造行业看,大型石化企业研发机构占到全行业的1/3强,营业收入更占到全行业的约70%;运输设备制造和金属制品等行业大企业研发机构行业占比均超过1/5,电子设备制造行业大企业营业收入、利润、资产和出口等指标行业占比更是分别达到71.7%、69.9%、66.5%和84.7%,主导着行业的发展命脉和方向。

大企业之“大”不仅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人才、技术、装备、管理等方面的积累上,在创新创业方面拥有雄厚基础和天然优势。大企业拥有大量在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对企业的创新创业发展而言是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大企业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方面始终走在行业前列,而且也能在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同时,也因为大企业在技术和产品研发上面的大量投入和长期积累,他们对产业发展方向、行业技术路线、国际技术与产品研发前沿等具有突出的把握能力。此外,大企业往往占据着产业链的中高端或把控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对产业链中的各类资源具有极强的配置能力,在集众之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和天然的优势。

二、大企业创新创业的主要路径

创业其实也是创新的一种,不同在于成功的创业往往需要基于技术、产品、模式或业态等方面的颠覆式创新。长期以来,大企业的创新主要依赖于内部研发部门开展的技术和产品创新,或者通过引进新技术、并购新兴创新企业⌛等方式获取外部创新资源(徐震等,2007),而要实现企业自身的颠覆式、整体“创业”性创新则面临巨大阻力。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是在企业家精神的引导下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的一种新生产函数(朱红恒,2005),具体体现在新产品、新方法、新市场、新材料和新组织等五个方面。可见,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指出了企业创新的途径,但并未说明创新资源的获取范围。事实上,企业可以突破自身边界,充分利用外部众多创新创业资源提升技术与产品研发效率,并推动模式业态创新、优化生产经营状态,探索出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创新繁荣发展之道。作为具有雄厚技术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大企业,在获取众多创新创业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在创新创业方面先行一步,实际上已有不少大企业也在创新创业方面开展了先行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充分释放全员创新创业活力

大企业拥有资金、人才、资源等雄厚实力,在创新创业方面拥有小微企业无法比拟的基础和优势。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实现从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向“创新型”组织结构转型,是充分挖掘大企业内部创新创业潜力的重要途径。工业化进程中锻造出来的大企业一般具有严密的科层组织结构,基层员工的“创意”难以直接到达决策层,或者极易在中间层级中被扼杀掉。但是在“创新型”企业组织结构中,企业更多地呈现出“平台化”特征,将企业标准化模块平台化,为内部员工的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支持、生产制造资源、产品销售渠道等服务,同时在非标准化模块方面则由企业内部员工自由形成一个个的创客团队,充分发挥以市场为中心的产品、技术、模式、业态等创新活力和潜力。对于大企业而言,实现“创新型”组织结构的转型风险高、难度大,而且往往需要以制度创新为前提、管理创新作保障(赵金楼与刘国岩,2008),因此目前国内除海尔外还较少发现有进行“颠覆式”创新组织结构的大企业。

(二)变革企业管理机制增强创新创业动力

从风险和难度角度看,“创新型”组织结构转型属于自我颠覆式的破坏性创新。除此之外,更多大企业寻求的是渐进式管理机制创新,进而产生局部激发企业员工创新创业活力的效果。如图2所示,目前已有不少大企业在保持原有科层组织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部门或成立新兴部门开展局部创新,如设立创客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创业孵化¢部门等,类似局部创新主要集中在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微创新上。管理机制创新,是大企业开展创新创业的一种灵活方式,风险较小,但却能起到增强企业员工创新动力,逐渐培育形成创新创业氛围,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效益的效果。 (三)通过开放式平台提升创新创业发展效率

无论企业规模多大,其创新能力总是有边界的,但创新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这就需要大量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借助创新创业平台则能突破企业边界、加快创新速度、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大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创业,除了传统的购买新技术、并购新兴创新企业获取创新资源外,还可以通过自建创新创业平台或利用第三方平台来获取创新创业所需资源。在自建创新平台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方面:一是建设开放式创新平台,二是建立开放式创业孵化平台,通过开放式创业孵化平台,大企业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向风投公司、平台公司转型,而且还能及时发现与自身传统业务紧密相连的创业项目,适时强化企业已有的产业生态系统。三是通过电商平台开放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链条(典型是个性化定制),打通从研发到售后全产业链的信息通道,完成与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定制化转型是企业开放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在利用第三方开放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方面:一是利用政府资源共享平台,大企业可以通过共享这些创新资源有效提升创新效率。二是利用行业创新联盟平台,未来,大企业相互开放实验设备、检测能力也将成为重要的创新能力获取渠道。三是利用新兴第三方供应链服务平台,借助类似平台,大企业既可充分利用自身生产能力,也能发掘高端研发人才。

三、大企业创新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企业的创新与转型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摩托罗拉、诺基亚、英特尔、微软等国际巨头就是在转型过程中日渐式微的。有调研数据显示,全球有80%的企业高管认为创新是困难的(陈玮,2012)。大企业的创新创业难题,除了自身体制机制和文化等因素外,还受到人才、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一)工业化时代走出来的大企业多已形成消极文化

成长于工业化时期的大企业基本都具有典型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严格划分层级与部门间的权限和责任,这样的组织结构往往形成遏制创新创业实践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尽管大企业员工也可能有很多创意和想法,但在付诸实践之前需要层层审批,最终创意能否落地往往取决于少数人。实际上,企业不少层级的管理人员可能因为害怕创意实施带来的失败风险,进而使得上级认为自己决策不力或风险把控能力不足,最终扼杀掉员工创意。然而,一旦员工创新思想被多次否定,就会极大打击员工创新积极性,并在企业内逐渐形成“束手束脚”的消极文化(左沈怡,2015),而一旦创新消极文化在企业中形成就会给企业的创新发展蒙上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

(二)大企业创新创业缺乏高端融合性人才支撑

大企业创新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财力进行生产管理流程重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技术、管理等优秀人才支撑。大企业虽然员工多,但企业创新发展所需的融合性人才、创新性人才却不足,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既懂新兴互联网技术、又懂产业技术,既熟悉新兴模式业态、又知晓企业管理营销优势的人才十分缺乏。根据《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大型电商平台对综合性、跨界融合高级人才需求强烈,人才缺口长期存在,且随着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企业向电商平台拓展,对电子商务融合人才、模式业态创新人才的需求缺口还将持续存在。此外,近年来制造业与金融等行业间投资回报水平日渐拉大,导致大多数高端人才大都流向互联网、金融等高薪行业,获利能力不强的制造行业难以吸引到足够的优秀人才加盟。

(三)大企业体制机制仍然是制约创新创业的重要障碍

在大企业严密的专业化组织结构中,企业家创新精神已经被大企业实验室的研发活动所代替,而这种有计划的组织研发已经难以适应融合创新的发展需求。从大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看,大多数企业更加强调业绩指标,而较少关注创新水平,于此相应的是工资分配机制的不合理,进而造成大企业创新创业激励不足。从不同类型的大企业中,上市企业一般面临着较大的股东压力,需要格外关注盈利和投资回报,而创新往往意味着打乱原有秩序,重新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和血本无归的风险;国有企业则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上负有很大责任,这让企业不得不更多关注营收和利润等指标,而对保持企业中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创新投资不足。此外,国有企业创新创业面临不少制度约束,如工资总额限制、激励约束政策等体制机制创新难题亟待突破。

(四)适应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仍有待完善

我国在创新创业政策优化和环境营造方面已经有了显著进展,但是距离形成持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机制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与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之间持续存在的巨大利润差,导致大多数追求短期利润的大型制造企业不愿将资金投入创新上,而更多地投向虚拟经济领域。二是政府鼓励创新创业的职能分散于发改、科技、财税、工信等部门,部门间职能条块分割问题突出,工作协调性、协作性有待增强。三是未来创新创业对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会提出更多更高要求,目前主要局限于政府部门的创新创业服务不能满足需求。四是促进行业协同创新、跨界融合的公共服务平台不足,且不少行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企业创新不仅面临自建标准的高投入,而且还存在国家另立标准的高风险。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对既有大企业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来看,自建或利用第三方开放式合作平台是大多数大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方式,其次则是在企业内部开展增量式的管理体制创新,较少企业能够像海尔那样做到组织架构的颠覆式创新。目前,不少大企业已经在创新创业方面开展了很好的探索,并且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大企业创新创业仍然面临着体制机制、组织文化、人才和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制约,要充分挖掘全社会大企业创新创业潜力和活力,依旧任重道远。大企业在产业链上掌握着大量资源,在创新创业中也具有中小企业不具备的基础和优势,应该加快完善政策体系,真正激发大企业创新创业活力,让大企业在开展创新创业的同时,整合产业链资源,支持和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合作共赢。 (一)加强创新创业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顶层设计

创新创业,关键是要调动全社会众多资源要素的积极性,政府部门更应该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合力。一是加强创新创业部际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建设,推动实现不同政府部门职能优势有效集成、扶持政策有效整合、平台资源充分共享,形成支撑创新创业链条的政策合力。二是可组ถ建一批服务大企业创新创业的行业平台,建立大企业创新创业方面的沟通交流机制,组织开展一些专题沟通、交流和学习,为大企业沟通合作搭建交流平台。三是可考虑成立几家集技术、管理、模式等各类创新人才为一体的综合咨询服务机构,为大企业创新转型提供公益性的企业家进修、员工培训、问题诊断与咨询等服务。

(二)持续改善创新创业大环境

实践表明,凡是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完善的创新机制和浓厚的创新氛围。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逐渐成型。政策上应趁热打铁,将全社会关注创新创业、各类要素向创新创业领域配置、形成宽容创新创业失败的社会氛围等逐渐制度化、潜意识化,引导全社会积淀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在政策措施上,一是积极探索建立“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科技投入机制,避免以单一科技研发项目成败论英雄,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意愿与活力;建立针对创新创业失败的保障、帮扶和激励机制,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鼓励二次创新创业等,尽可能打消创新创业者怕“试水”的心理顾虑。二是可考虑在目前的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等试点示范中分企业规模推进,支持大企业开展创新创业试点,打造创新型产业链,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三是做好大企业创新创业成功经验的宣传推广,让更多企业认识到创新转型的多样化路径和成效,强化创新创业氛围。四是推动完善科技型企业认定标准、税收优惠、融合创新产品推广等政策措施,支持大企业创新转型。

(三)突出创新创业平台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平台是有效提升大企业创新创业能力,以“大带小”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政策落地的重要渠道之一,可围绕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和环境营造工作。在政策措施上:一是鼓励大企业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联合创新平台,吸引国内外一流创新人才与资源,以及众多中小微企业在平台上集聚,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管理、模式等创新人才资源加快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加大产业投资基金对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网络安全、商密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的支持力度,实现大企业间优势互补与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二是加强政府部门与各类开放合作平台间的合作,更加突出大企业开放创新、创业孵化等平台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平台在各类支持政策解读、申报中的渠道作用,推动创业孵化平台成为国家政策落地的高效推动者。三是支持建立一批专业化的第三方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大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加快创新创业和生产制造能力的供求对接。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