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时间:2024-12-26 14:02:3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 探讨神经内科患者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和护理对策。5例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分析,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5例血栓患者经彩色超声检查血栓完全消失, 无并发症发生。血栓的形成与中心静脉导管直接相关, 也与疾病、药物治疗、患者活动度有关。

【关键词】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1 临床资料

2 护理干预

2. 1 置管前的护理 有研究表明, 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依次升高[1], 所以在进行PICC穿刺选择血管时首选贵要静脉, 其次是肘正中静脉, 最后是头静脉。严格掌握PICC禁忌证, 提高穿刺成功率, 超声可视PICC穿刺技术目前逐渐推广开♀来, 超声检查可清晰地显示出血管的深度、走向、管腔粗细及管壁结构, 可以辅助选择导管的型号、穿刺角度、穿刺部位, 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发生。

2. 2 置管后的护理

2. 2. 1 健康指导 患者由于疾病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 置管后知识缺乏, 主动减少穿刺侧肢体活动, 血液回流速度减慢, 增加了血栓发生率, 所以置管后及时指导患者及家属避免压迫穿刺侧肢体, 避免提重物、拄拐杖, 并适当增加穿刺侧手部活动, 如伸手、握拳等动作。血栓发生后, 患者心理及经济负担都增加, 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血栓发生的原因、症状,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 给予心理指¢导, 并指导患者若出现肢体酸困、肿胀、疼痛时及时报告, 血栓发生后不可在患侧肢体测量血压及静脉穿刺。

2. 2. 3 病情观察 ①观察患者肢体情况:护士每天观察穿刺处皮肤颜色、温度、导管刻度,ฏ 定时定位测量臂围, 观察上肢、腋部、颈部有无疼痛、肿胀、麻木或刺麻感。②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抗凝治疗期间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如有无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咯血、血尿、黑便等, 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瞳孔反应等颅内出血迹象。③观察患者有无并发症出现:肺动脉栓塞是静脉血栓形成后最严重的并发症, 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心悸、气促、胸痛、咳嗽、咳血、休克等症状, 一旦出现, 立即平卧, 给予高浓度吸氧, 积极组织抢救。本组5例患者未出现肺栓塞。

2. 3 置管后血栓形成的护理 当患者出现穿刺肢体、腋部或者颈肩部疼痛、肿胀、酸困、麻木必须警惕, 停止经PICC输液, 及时行彩色超声检查确诊。血栓形成后, 早期进行溶栓、抗凝治疗, 遵医嘱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治疗, 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特别注意有无颅内出血迹象, 同时防止血栓脱落引起重要脏器栓塞。本组5例☑患者未出现出血倾向。

3 讨论

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3各方面:血液的高凝状态;血管内膜损伤;静脉血流迟缓[2]。分析神经内科PICC置管患者发生血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血液高凝状态:神经内科患者经常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等药物, 这些药物可造成血液浓缩, 增加了血栓发生率;②静脉血流缓慢:患者卧床或活动减少造成血流缓慢, 导管的存在或局部受压等均使局部血流缓慢, 进一步促使血栓形成;③静脉损伤:反复多次穿刺造成局部血管机械性损伤, 送管过程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 导管材质与人体组织相容性较好, 但毕竟是异物, 不可避免地对静脉产生机械刺激, 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 损伤血管内皮, 诱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后, 引起静脉回流障碍, 阻塞远端, 静脉压升高, 肢体出现肿胀、疼痛。

PICC具有操作方便、留置时间长等优点, 但是静脉血栓的形成不仅带来了医疗护理风险, 同时也是医疗纠纷的隐患, 在使用过程中, 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穿刺前血管的选择与穿刺后专ฎ业维护是关键, 能有效预防血栓的发生, 缩短住院时间, 促进患者康复, 减少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2] 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89.

[收稿日期:2014-11-10]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