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高校设立跨文化传播课程的重要性研究
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课程设置、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特点,以及课程的文化意义六个角度论证了保定市高校设立跨文化传播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高校;保定
跨文化传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如今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和通讯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往来日益频繁。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跨文化传播能力正在成为诸多学科当中日益增长的一个新知识点。在高校开设《跨文化传播》,不仅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国际化人才,也有利于保定市地方文化走出的小区域范围,进行国际化交流。
一、《跨文化传播》课程设置和教学目的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而《跨文化传播》这门课程就是总结跨文化传播中重要知识,对全球主要的文明文化进行介绍,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异同,提供跨文化交流的途径和可能,以便学生更好的进行实际的跨文化交流。
目前很多高校的跨文化传播着重点在跨文化交际,而且多数设在外语教学院系,主要应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过程中文化差异在交际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升个人交际和外语表达能力。这一设置主要是把语言学习和文化教学联合在一起,然而,在国际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大批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学习、工作、生活、旅游。跨文化传播能力不再仅仅是一种学习语言的需求,而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各种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具备的,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升人与人交往的品质,也是一个大国彰显实力的一个方面。特别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对于国际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对国际不同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文明产物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种文明文化所凝练的群体思维方式,对世界是认知和判断有一定程度的洞察力。
跨文化传播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今天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大环境中,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了解世界重要和主要的文明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这种文明文化所凝结的民众的思维方式,帮助大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提升大学生对异质文化的敏感度和辨识度,提高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更是要培养一种对国际热点问题的文化解读和解释能力。
二、跨文化传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从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跨文化传播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文明与文化――群体文化积累和历史发展。这一部分将对目前全球主要的文明和文化进行介绍,这些文明和文化主要是:儒家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非洲文明等。
2.文明与世界观――我们和他们怎样看待世界。这一部分将对世界性宗教和一些主要的地方性宗教进行简单的介绍,宗教是世界文明的核心,体现着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如何看待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3.文化与个人――对个人的身份认同;文化休克现象的分析和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文化与交际的关系,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影响交际的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等。
4.跨文化交际体验――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个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的体验。
5.总结和交流――学习和体验的最终凝练。让学生们对自己的知识和体验进行总结和交流,加深对跨文化传播的认知。
本人对留学生进行了三年的《跨文化传播》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深刻体会到,留学生之间文化的差异,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渴望。他们普遍认为通过这门课程他们了解的自己身边的同学的文化,进而与身处的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对自身的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了很深的认识。《跨文化传播》课程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并且很有效。但同时,学生们也多次表示,他们认为在与中国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辨识度和认知度都很低,让他们觉得他们是中国学生中的陌生人。
在新闻传播专业留学生《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中,不断有其他专业的留学生要求旁听。而在对新闻传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中国学生中也有大批学生对这门课程充满兴趣。可见,学生们对国际重点热点的关注程度也很高,却缺乏一种系统的学习来认知。因此本人认为在高校中设立《跨文化传播》课程,并借此进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升中国学生对其他文明与文化的辨识度和认知度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不应仅仅是国家层面进行的有关国家发展的重大事情,更应该成为普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关注的重要的内容。
三、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方式
1.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小规模的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少,教师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班化教学更便于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交流。讨论时相互启发,开阔思路,扩大教学的知识总量。小班化教学的互动性符合£跨文化传播课程的实用性和交际性特点,也符合跨文化传播学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理念。
2.体验式教学
影视文学作品的内容分析――在影视作品中有许多反应文化差异的作品,例如《喜宴》、《推手》、《刮痧》、《撞车》。这些作品将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形象的影视作品体现出来,学生可以在课余的时间观看影片,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课堂的讨论,对其中反应的问题可以进行课堂的分析。另外还可以从林语堂的介绍中国文化的名著如《吾国吾民》(My Country,My People)、《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中选一些内容作为教材。通过这些具体的影视文学作品的学习和了解,培养学会能够通过图书馆、媒体、他人和个人的观察来获得有关外国文化的各种信息,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提升对异质文化的敏感度。
3.参观式教学 组织学生对保定市的文物单位,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以及相关的文化展览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对中国文化进行一种直观的了解,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在跨文化传播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曾带领学生参观《保定首届乡土艺术成果展》,发现学生们对这些艺术成果有浓厚的兴趣,提出很多问题,希望更为详细的了解这些艺术成果。这种参观式的教学可以直观的让学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解,进而与外国文化遗产进行比较学习。
4.新媒体教学
设立公共邮箱和微信群,在留学生班跨文化传播的教学中,设立公共邮箱,让同学们上传自己获得的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材料,师生共享,这种方法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材料的内容,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立微信群,大家平时分享一些关于文化的信息,可以将教学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教学更加立体和全面,这两种方法都受到学生的欢迎。“众人拾柴火焰高”,跨文化传播在中国目前尚在起步阶段,各方面信息还很不完善,借助普及率极高的新媒体扩展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内容的体验,对于跨文化传播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跨文化传播课程特点
1.研究性
在跨文化传播课程中,头脑风暴式的现场交流互动,效果最好。这种课程的设计是布置相应的文化选题给同学,每一次的选题都与文化有关而与学生自己的文化相去甚远,让学生们在课后对一种与己不同的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所得。在三年的课程教学积累中,学生们对另一种文化的认知和碰撞,成为非常有趣的教学内容。学生们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普遍表示受益匪浅。既促进了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也加深了对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同学或校友的理解,在留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宽容的氛围。根据这一教学经验,在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课程中,可以安排中国学生与留学生混班授课。相互交流,并且根据自己的观察学习,写一些习作论文。
2.实践性
在课程教学中,经常采用典型案例法,对东西方文化差异较大的文化内容深入分析,¡加深了学生们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这些典型案例的介绍激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和广泛的讨论。这种案例讨论法,增强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而对中国学生采用典型案例法,一来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不同文化的认知,二来可以提升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现在很多大学生说到诸如“Christmas Day”(圣诞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Halloween”(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时,学生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包括节日的由来、主要的庆祝活动等等,但是,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以及相关内容的英语表达就不是很顺畅:比如春节(Spring Festival)“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端午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节”(the Mid-autumn Festival),中国农历(Chinese lunar calendar)等。中国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国,文化走出去,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活动,在普通民众之中也应该从细微,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将中国文化传递出去。
五、♪跨文化传播课程的文化意义
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同文化,不同群体之间的人相互交流、对话历史。在中国,华夏文明起源之初的炎黄二帝与蚩尤之间就是不同文化群体的交流与碰撞的事实;许多多的少数民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可以说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在这片土地上各种民族交流、碰撞、融合的历史。今天要了解世界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发展我们更需要对全球的文明与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
1.跨文化传播的学习与实践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国际化人才: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际国内的大环境都发生的巨大的变化,这使得中国的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这种大环境的变化需要这个时代的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眼光。
跨文化传播课程的设置正是与这种国际接轨的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人才的培养,这些年河北省对外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不仅需要熟练运用外语能力的人才,同时更需要具备国际舆论传播能力的跨文化传播人才。
《跨文化传播》是在博采众长、吸收众多相邻学科理论和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该项课程可作为文科类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首先具备一种文化之间和平共存的态度,在各种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的今天,提升对不同文化的辨识度和认知度,培养一种跨文化知识和能力,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国际文化素养。
特别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建议使用双语教学,旨在培养双语兼通的优秀的新闻传播工作者。一个优秀的传播工作者必须对重大国际问题中的中国因素和国际背景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够在不同的话语体系间进行熟练转换,需要不断进行思维变换,用国际话语表达自己,和用国内话语表达国际问题,并使用感性平和的语言表达,让受众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重大国际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日常生活中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分析。
跨文化传播能力是所有学科的学生都需要具备的一种软实力,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也有助于保定的国际化发展。
2.跨文化传播课程的设立有助于地方文化走向国际
保定作为文明古城,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保定地区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可以通过在保定学习生活的留学生传播到自己的国家。
保定市有很多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历史沉淀的文物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产品,又是文化展示的一个窗口。保定市拥有满城汉墓、大慈阁、古莲花池、保定钟楼、直隶总督署、淮军公所、清河道署、保定天主教堂、关西街教堂、杨继盛祠堂、观音堂、大汲店戏楼、忠烈祠、慈禧行宫、刘守庙、清真西寺、东清真寺、清真女寺、城隍庙、关岳行宫、石家花园、协生印书局等4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1处省保,504处市(县)保,1600余处不可移动的文物点,有8万余件馆藏文物,凝✘古聚珍,是保定历史文化的积淀。 保定市这些历史悠久的文物,应该成为展示保定市文化的一个窗口,借助跨文化传播课程设计中的参观式学习,有助于保定市地方文化走向国际。
3.跨文化传播课程的设立有助于提升保定的文化软实力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格局的影响带动下,保定市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局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辐射下的区域范围内,北京、天津作为首都和直辖市,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实力,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城市,也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其他城市中,保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从区域层面来看:保定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河北省中部,大部分位于海河平原。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并互成掎角之势,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保定市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历史,清为直隶总督署。保定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保定市是对外开放城市。然而保定市的对外开放程度却远远无法与北京、天津甚至也无法和石家庄相比。
跨文化传播的设立不仅有助于中国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辨识度和认知度的提升,也有助于中国学生提高将中国文化推向国际的敏感度。本人建议保定市可以定期举行“保定文化国际交流会”将保定的本土文化进行展示,同时邀请在保定学习的各国留学生的使领馆参加并展示他们国家的特色文化。通过这种文化交流的平台,保定丰富的文化成果,可以在许多国家产生一定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有助于提升保定的文化软实力。
4.跨文化传播课程的设立将成为保定国际交流的窗口
跨文化课程可以为保定打造一个国际交流、商贸往来的平台。河北大学的留学生来自60多个国家,这些学生与本国使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他们自身的身份也各不相同,有大学教师,有商业人士,有媒体人士等,他们对保定本土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本人认为,如果保定市可以定期举行“保定文化国际交流会”,可以借此平台,在保定打造一个跨文化传播、交流、商贸的平台。这些在保定学习工作的留学生在回国的时候都希望能够购买一些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商品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而在保定,曲阳定瓷,安新苇编画,高阳纺织,雄县黑陶,曲阳石雕,涿州皮影,易水砚等都是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产品。“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个人认为,保定市丰富的地方文化可以借助跨文化传播打造一个“走出去”的平台:在每一年的毕业季,召开一个“保定文化国际交流会及文化产品展销会”,一方面对保定市的乡土艺术成果进行展销,另一方面邀请这些留学生所在国的使领馆参加,并展示其本国的艺术成果。这种交流会在丰富保定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在保定打造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助力保定市的国际化发展
六、总结
跨文化传播是传播学中实践性很强的一个分支,特别是在今天国家化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情况下,跨文化传播能力不仅是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地方文化国家化发展的路径,更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软实力的体现。跨文化传播课程对于许多学科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跨文化传播课程的设立也就显得更加有必要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