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路径之选择
"
论文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扩大办学规模,提高质量,更重要的是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中高职教育衔接可以整体设计与统筹规划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既能保证高等教育规格,又能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更能满足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文章针对中高职衔接现状,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路径提出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
作为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终端的、直接参与社会运行过程的一线人才,是各行各业劳动大军的核心骨干,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行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处理好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一、中高职衔接问题分析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但并没有带动中职的同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清导致了中高职衔接中的系列问题。
(一)高职院校定位偏移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校与骨干校建设的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与基于工作过程理念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使得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得到了进一步凸显,但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无形之中同化着高职教育的个性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定位模糊、特色难显,尚有学科本位痕迹。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高等”与“职业”双重属性,“高等”既具有高等教育属性,又应代表职业技术等级的高层次;“职业”即面向操作层面的技术与技能应用。高职院校虽属专科教育,但更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与特色,更应体现职业技术等级的高层次。但尚有不少院校把过多精力放在“专升本”的追求上,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摆脱学历教育的束缚,更不能妥善处理好与中职教育的关系,以体现“高层次”的定位。
(二)中高职生源结构衔接脱节
(三)人才培养层次衔接不畅
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实践能力的性质与范围方面,高职均比中职高一层次。然而,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使得其实践操作层面较难超过中职,甚至在某些课程领域重复办学,造成职业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分割所造成的中高职教育相互脱节,使得中职教育陷于终结性教育的境地,其基础作用很难发挥;高웃职教育也更难体现自身的品牌与特色,其引领作用更难体现 ヅ,双方的质量与效益均受到极大影响。
二、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诉求
(一)对职业定位与职业导向的诉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的转☪型升级,无论是改造提升制造业,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均迫切需求具有专业技能、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已成必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直接为经济社会建设一线需要服务,职业教师应依据职业教育客观规律与一线人才的成长规律,遵循明确的职业导向、职业定位与职业路径,着力发掘学生的个性与潜能。为此,建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并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相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将高职院校专业理论素质、职业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优势与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各自具备的优质资源进行共享,以充分赋予一线人才提升职业岗位层次的权利。
(二)对技能提升与知识迁移的诉求
1999年的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需要为改善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转换能力提供更广泛的准备,而不仅仅是获得某一特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吸收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客观要求,必然引起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高移化和层次的多样化。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从基本技能的获得到高级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过程,随着操作技术范围的扩大,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专业理论基础的完善,职业岗位级别也在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必将逐渐提高。可见,中职是高职的学习准备,高职的发展须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中高职衔接要把落脚点放在一线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上,使其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连续性、适应性和前瞻性,还要关注其职业迁移能力,使其获得应变、生存与发展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技术等级提升与职业岗位变动。
(三)对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合作教育”,倡导并实施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可以实现人们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获得职业与适应职业,职业教育只有扩展为涵盖个人整个职业生涯的终身教育,才能为一线人才的全面发展服务。根据社会的生存发展需求与个人的价值发展需求,为一线人才提供合适的学习与发展空间,以提升文化素养、满足个性兴趣,✞激发技能天赋,完善健全人格,并最终养成高水平的职业综合素质,达到社会应有的地位。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立能够满足一线人才职业养成、职业生涯设计与重构,实现长远发展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奠定其人生成长发展的基础和提供其终身学习与深造的机会,最终实现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路径之选择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一线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是要把人的发展同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让人的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即满足人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我实现。
(一)构建一线人才成长立交桥,畅通人才升级渠道
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确保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拓宽多样化衔接渠道。深化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对口自主招生,完善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实施“知识+技能”考核办法,研究制定中职优秀毕业生和在实践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人才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办法,以及试行注册入学等政策,以增加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还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做法,与当地职业高中开展双学分运动,在职业高中开设专业技术课程,鼓励高中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使其提前了解高职院校的学习内容,对职业教育产生兴趣,从而使高职院校录取到更多的优质生源,以解决生源错位问题。
(二)适应区域产业需求,优化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国中高职生源的差异造成了两者培养目标的不同。为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职业院校要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的有机衔接,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同时关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普适性技能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延续与衔接,着力于渗透在职业技能培养中的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内容的整体性、针对性与渗透性。
(三)推动建立中高职教育的弹性学制,实现教育内容的有效衔接
通过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选课制度,积极探索弹性学习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建立以学分制为主兼顾学年制的评价模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跨专业选课,打破不同层次的界限,实现学分互通。职业院校可通过模块课程选修、学分累积等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模式,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选择权。学分制的实行一方面,可以解决当前由于中职学制的不规范而导致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现象;另一方面,针对非中职生源,则可以让其到相关中职学校选修一定学分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以达到高职的起点要求,解决了高职由于两种生源的差异给教学计划安排和课程设置所带来的困扰,避免了与中职学校教学内容雷同与课程重复的出现,也为充分发挥一线人才的潜能和兴趣特长提供了条件。
(四)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当今世界,公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面临着多次转换,从学校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就业到失业、继续培训到再就业,职业生涯指导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变得✘尤为重要。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为国民提供完善的服务,例如欧盟提出要建立终身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体系,每个欧洲公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享有接受指导服务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管理自身的学习、工作路径及其过渡环节,另外可发挥生涯指导服务的预防作用,鼓励处在危险中的个人和群体完成学业,使早期离校生重新融入适当的教育与培训中。因此,中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中高职衔接模式为一线人才提供更有效的贯穿其职业生涯的服务指导体系,提供更加准确的具有职业目标导向的升学与就业信息,引导其根据兴趣与个性特长不断丰富自己,以使一线技能人才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
(五)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体系
加强教育管理部门与劳动部门的协作,共同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设计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块,并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包括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评价方法在内的体制创新,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一个渐进的框架。使学历与职业两种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得以衔接、沟通与互认。将“双证制度”视为人才评价标准,改革企业、行业用人、用工制度,逐步实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
由政府投资引领行业、企业开发用于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培训包,规定从事某一职业不同级别的能力标准,并提出资格评价指南和学习策略。各地可以根据本地产业经济结构的特点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整合各类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并利用这一校企合作重要载体的资源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系列培训包的开发与建设,分别为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教学提供教学标准及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具有鲜明职业特性不同级别的培训包可使中职与高职课程与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认证相对应,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凸显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六)改革评聘制度,优化教师培养体系的衔接
我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层次与结构普遍不能达标,理论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而且实训教师严重缺乏,直接制约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要注重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切实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国家应建立职业教师的专业化标准及准入制度,提升职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吸引企业能工巧匠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中职学校探索开展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的评聘工作,以推进中职学校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在大中型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鼓励中高职院校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参与企业的工艺创新及行业、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创新活动等。
总之,在我国即将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历史阶段,选择正确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有效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开展,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一线技能型人才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依托,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推动力,才能更充分地体现职业教育存在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