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及对策

时间:2024-12-26 14:22:4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思想政治;难点;对策

论文摘要: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广泛调研并结合本校的思政教育网站建设实践,本文深刻分析当前高校“网育”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提高高校“网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当前,高校校园已经成为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这就使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开放的环境之中,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化既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提出重大挑战;网络信息传递的交互性使人际沟通方便快捷,却又给错误甚至是反动思潮的侵蚀带来了条件和可能;网络信息传输的即时性既可使个人与世界同步、共享精彩,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性、主动性受到严重的冲击。因此,全面分析、研究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重点和难点,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是高校领导、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分析

1.社会现实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反差,降低了网络教育的魅力

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在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客观社会现实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追求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禁而不止并有愈演愈烈趋势的“黄”、“赌”、“毒”、“假”、“黑”、“诈”等社会丑恶现象和贪污腐败现象等,使思想政治教育的 ☺可信度降低,在个别具体的问题上难以理直气壮,甚至处于“两难”境地。同时,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将给人类的生产、生活、科技、教育带来史无前例的变化,互联网以其虚拟性、开放性、参与性、平等性、无际性等特点影响并冲击整个人类社会,包括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教育方式的冲击,也自然包括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的冲击。由于青年学生的兴趣、需要、倾向、情感等潜在意识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投放的方向和比重,思想、政治、道德几乎不是他们日常关注的焦点和重点,“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使一些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弱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魅力。

2.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大,点击率较低

“点击率是网站的生命”。当前,高等学校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该类网站或网页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大,访问量较低:经常浏览者占6.8%、有时浏览者占25.8%、偶尔浏览者占38.7%、从未登录过的占28.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知名度不高,资源分散、更换速度慢、内容单调重复。因此,建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了网决不是万事大吉,更为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网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网站或网页的点击率。如果只是满足于有了教育网站,让大学生自然去访问,那将很难达到“网育”的效果,巨大的网站投资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有的可能就是形同虚设。

3.教育者网络素质不高,教育技术和网络管理落后

要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教育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网络素质,即对互联网的认识水平和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然而,当前高校中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又是互联网技术运用能手的教师实在太少,而且这种“复合型”教师不可能在短期内充实和提高。因为:一方面,由于待遇不高,往往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当教师,尤其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老师。另一方面,原有的德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系统深入地学习并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运用技能。这样,网络优势不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低水平运作:上网速度慢,内容更新周期长,与课堂学习相关的内容少,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实例少。同时,由于手段技术问题,广受大学生青睐的游戏性教育、娱乐性教育和生动活泼的网上互动等,未能很好地运用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吸引力不大,点击率较低的重要归因。"

4.认识不到位,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参与不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尤其需要充分体现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现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设置偏重于行政管理部门,如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门、公安部门和网络技术管理部门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机构,各教学院系只是党、团总支和部分学生参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师很少参与。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认识问题。一方面是领导认识不足,对专职德育教师在网络教育中的作用缺乏认识,导致在教育网站或网页建设过程中忽视了这部分人员的参与,也没有明确这些教师在网络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要占用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学校没有明确相应的工作量,造成这些教师对“网育”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态度消极,甚至持有偏见,导致۵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育相脱节,使“网育”固有的优势和应有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5.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网育”的要求

报告会、座谈讨论会、演讲、“两课”教学和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及社会实践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许多局限性,它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和创造性。当前,不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简单搬家,在形式设计上单调刻板,几乎是将“人灌”变为“网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单向灌输的模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尽管缺少了传统课堂上的束缚,但单向“网灌”的教育效果并不尽人意。可以肯定地说,互联网不是万能的,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只是一种载体,一种方法,一种媒介而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要搬上网络,就会自然而然增强吸引力,自然而然收到教育效果的简单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二、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讨

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任何一种手段或功能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利用,比如WWW功能、BBS功能、E—MAIL功能、“虚拟社区”功能、OICQ功能等,都能给受体予信息提供、正向引导、交流互动和管理约束的教育效果。我们应结合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网络教育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网育”规律,提高“网育”的实效性。

1.提高教育内容可信度,增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在思想、政治、道德、价值观多元化的市场经济形势下,高校不再是“象牙塔”,网络教育必须依据人本原理,以青年大学生的需要为基点,探寻“网育”的特点、规律和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吸引力建设放在首位。吸引力是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受教育者没有兴趣或需要,教育者所“生产”的教育信息资源只能以“存在态”滞留在网络空间。即教育信息资源如果不被受教育者“点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无法实现。因此,必须ถ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提高教育内容的可信度。只有那些让大学生感到对自己有ღ意义的信息和知识,只有使大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信息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于生存、发展有益处,大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注意,接受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才能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只有这样,“网育”的吸引力才会增大,“网育”的目的才可能实现。

2.调动教师积极性,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和具体工作中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讲授方法及考核内容、方式,制订相应措施,把教师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人教师工作量,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教学和研究,并给予经费支持。同时,必须着力加强对学生工作、团委干部,特别是政治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培养,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及其应用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具体地说,这批最经常接触学生的政工干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在网上开展“网上党校”、“网上团校”、“时事论坛”、“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各种网络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利用网络接触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懂得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特点,掌握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倾诉苦乐、宣泄感情的一个重要场所,成为教育与接受教育的重地阵地。

3.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平等式的引导和熏陶

根据网络虚拟性、开放性、平等性的特点,在网络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不是象课堂中那样进行“说服”而是提供“选择”和“引导”。大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都趋于成熟,他们不欢迎甚至是反对被动“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比较认可平等交流式的教育。因此,“网育”过程中“宜疏不宜堵”,哪怕对于一种不正确的思想,也要进行有理有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分析、启发、比较和辨别,切忌呆板、生硬。同时,要注意循循善诱,“宜细不宜粗”。要“淡化”教育者角色,从网上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给予引导,实现平等基础上的互动教育。网上教育不宜长篇大论,讲太多的大道理,也不适合综合分析,而是一事一议,生动翔实的教育。常言道:欲速则不达。只有潜移默化、涓涓细流式的引导和熏陶,才能收到更好的“网育”效果。"

4.迎合学生心理,讲究“网育”方法和艺术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收到实效,在宣传教育的手段上应多样化,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性和优势,如电视、图片、动画、直播节目等等,使“网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抽象变为具体,从枯燥变为情趣。具体地说,一要精心设计网站版面,准确提炼内容,使教育信息满足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需求,产生价值归属感,有了这种归属感,才能提高学生对网站的忠诚度;二要提供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比如免费电子邮件或提供搜索工具、图像库和文件库的超级链接等;三要开创独特的活动或提供资源,可以提供思想道德方面的竞赛,也可以在线直播大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事件,还可以开发诸如“红色游戏”等,迎合大学生喜欢上网游戏的特点,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5.建章立制,完善法规和惩戒机制

由于互联网无中心控制设计,网民在网上的行为没有监控,现实社会中对人类行为起规范、监督、控制作用的因素,如道德、法律、习俗、礼仪等对网民行为的约束力明显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网络环境的净化,就无法抵御和防止有害信息对网民思想的侵蚀。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各种网络规章制度,规范网上行为。建立“网上执法队伍”。通过“服务器控制”来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网络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违纪处分条例,培育大学生网上“慎独”精神和自觉遵守网上“乡规民约”的习惯,对严重违纪者按章处理;强化防范管理系统。筑牢“防火墙”,堵住“入侵者”,封杀境外有害网站,抵御内外“黑客”攻击;论坛监管制度化。尤其是对电子公告牌和“论坛”,一要建立责任制,加强职责监管。二要随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调控,三要组织信息员对网上消极的信息予以平衡。

总之,网络教育业已成为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网络提供给人类的不仅仅是一个神奇的技术平台,它还呼唤着一个和谐健全的网络人文氛围和网络人格。只要我们客观正视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探索和掌握“网育”的特点、规律和方法,就一定能够通过运用信息网络这种新的教育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