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与理想

时间:2024-12-26 02:28:3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۵

论文摘要:当代职业教育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立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着重分析人文素质教育的滞后和不足,探讨了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和应对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育现状;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新一代技术类人才、传承文化和弘扬人类文明的社会功能。为此,展望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加强、加大、加快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以全新的工作理念、科学的工作模式、扎实的工作举措加大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文化修养、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才能真正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促进高职院校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淡化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社科类知识欠缺

在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处于招生底层的高职院校不可避免地出现生源素质较低的现实,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文社科知识的摄纳只是限于中学阶段的语文、历史等人文类教材,人文知识面较窄,掌握知识有不准确和不全面的地方。而升入大学阶段,由于课程设置、教育导向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高职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摄取,对人文社科如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关注不足,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知之甚少,表现为过弱的人文功底。

(二)教学偏重技能,人文能力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越来越类似于流水线式的人才速成机构,教育过于强调技能培养的促进作用,而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食粮。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高职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这就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知识薄弱,文社科能力严重不足,影响到正常学习和工作,表现为:缺乏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相关语文理论知识欠缺;缺乏与人沟通和协作能力,与他人产生矛盾的几率较高,在工作中没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素养;缺少法律学知识,不懂得也不擅长运用法学知识尊重、维护自身和他人的权益。

(三)理想与信念渐趋淡漠,人文精神匮乏

1.部分学生思想不求上进,学习无目标。文明修养缺乏,不懂得做人规范,不讲文明、礼貌,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公众意识差,社会道德水准低下。也有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缺少深厚感情,价值观明显趋于功利, 只讲实惠,不讲德行,甚至出现精神失落、道德滑坡等情况;

2.社会责任感缺乏。作为一个高职院校毕业生将来从事的是一线技术工作,这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精益求进”的钻研精神,然而,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不愿参加学校各种社会活动,没有奉献精神和关爱意识,对社会缺少责任,对生命缺乏关爱,对病人缺乏同情,甚至对生命和健康表现极端不负责任。

3.心理素质较差。高职生受专业性质的影响,大多形成了沉稳、自我封闭的个性特征,再加上专业思想不稳定,择业和就业方面的压力渐趋加大等因素,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急功近利意识强,常常感到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他们渴望成才,但综合素质条件不足;他们有自我奋斗的愿望,但缺乏人生理想;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但无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想显示自己,但常暴露出粗俗与无知;他们爱美、追求美,但常常美丑不分,难以成为创新发展的人才。

二、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示精神,当代高职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要在继承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会求善、求美、求理想,以使其获得立身处世的道理和为人做事的品格,引导他们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理想境界和建立自爱、自律与自制的精神,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人格、道德、精神和审美等方面都能有较高品位,既使学生在专业技术上求取真善美,也使学生在社会发展和人文关怀上求取真善美。

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和政治情感,升华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做自觉承担各种社会责任的公民。

(二)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旨在培养学生认同和遵守现行的社会道德规范,具备较高的道德价值观、社会公德观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具有尊重人他人、为集体利益奉献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法律素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法律常识,具备法律意识观念,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约束自身的言行,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能够自觉运用法学知识尊重、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

(四)培养学生具备具有良好的公关社交素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交知识和技能,强化自身人际吸引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

(五)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旨在丰富大学生的内心情感,充实精神世界,提升情感智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坚持力、自信力,培养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最终保持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旨在从物质层面增强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素养,强化学生的语言文法素养和读写技能;在精神层面培养学生的文化信仰、文化理想、文化宽容和文化理解,强化文化交流沟通能力、文化感悟和欣赏能力。"

三、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由现实迈向理想的应对之策

(一)加强领导,组织重视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有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又是积极适应教育发展走势的所必需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认识问题涉及学校领导、管理部门、教师以及学生本人对这一问题迫切性和重要性的理解和认同,在实践中加强领导,如在学校宏观发展调控中的重大决策、人事☁调配、科学管理、资金倾斜等方面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聘请专家、教授成立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全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研究、规划和指导等。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优良的整体育人环境,让整个校园环境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划拨专款用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讲座、订购书籍、建设学生活动中心、营造校园人文环境与氛围等,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树立正确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观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人文素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思想。其次正确理解人文素质的内涵,人文素质教育不应仅仅理解为人文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还包含了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应仅仅把人文教育视同为艺术鉴赏教育,或简单地理解为道德思想教育,它应该包括了人的思想品德在内的理想志向、情操情趣、文化修养、心理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诸多要素;也不应仅把人文教育看作概念观念的灌输,还应该注重人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人文教育思想,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才会方向正确,思路清晰,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三)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突出学科教学渗透

学校应该规范并审定课程设置、教学目标,下大力气抓好人文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作用。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一是发挥课堂培养人文素质的传统渠道,比如通过外语、“两课”、体育等课程发挥培养人文素质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开设有关的人文社科课程,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经典文本解读》、《心理学》、《基础法学》、《社会伦理学》、《基础语言学》、《沟通技巧》等相关必修和选修课程;三是实施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式,引导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注意穿插有关人文社科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正如草木生长要依靠阳光和土壤一样,人文素质养成也需要适宜的校园环境作为践行的平台和依托。校园的人文氛围反映了一所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它包括了对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评价。一所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学生人文素质品位的高低。高职院校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人文载体,以独特的人文魅力浸润学子,在校园中对学生将起到熏陶的作用:一是注重以内涵丰厚的校风、学风、校史、校训来传递校园精神,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二是❧注重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审美与教育相结合的校园景观、文化环境,对学生进行无声的人文熏陶。三是举行相应的学术讲座,开展相关社团活动,努力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人文氛围,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陶冶情操充实心灵,将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科学的审美观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以网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浓厚人文氛围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也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网络条件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依靠网上虚拟校园环境,建立素质教育网,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设置人文素质教育园地,以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讲座为主,兼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闻、人文素质教学教育研究、校园文化撷英、人文素质教育成果展、BBS人文素质讨论、网上社团活动等栏目。

(五)加强社会实践,推动“双基地”实践建设

实践是指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第三年学生实习两个环节,重点是学生在实习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真实体验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会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不同的文化种类,必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学习领悟能力,提高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自身的创业精神,增强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加强学生实习实践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推动“双基地”实践建设。“双基地”建设,就是把实习、实训基地建成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和本地文化资源,在实践中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接受锤炼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一是注意感受实习单位文化,认真感受体悟企业的文化发展理念、商标等文化媒介,于细微处受熏陶;二是在实习工作中注重向行业先进工作者们学习,学习这些优秀前辈的先进事迹,以先进的标准要求自我;三是虚心向带教老师及同学学习,学习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学习他们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学习他们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学习他们自我调节的方式和方法;四是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讲座或社会活动,如参加企业各种拓展活动、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社会服务活动等;五是注重学习、注重阅读,重视培养各种兴趣爱好,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工作之余,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人文方面的书籍,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历史等书籍;以及阅读有关的文学、哲学、宗教、历史、法学、语言学、人际沟通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鼓励学生培养较好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音乐、绘画、书法、美术等艺术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总结,注重体悟,强化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注重通过现象提取事物本质,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不断提升自己能力和素质。

总之,高职院校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文本教材和课外信息资源为载体,以学科渗透、环境熏陶、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为依托,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为切入点,使大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和人文情น怀。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