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明松的手机微摄影

时间:2025-01-13 06:46:1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每次朋友圈的友人见面,总会不约而同地聊到徐明松的手机摄影,好像成了聚会的保留话题。而徐明松不负众望,以其特别的眼界、不俗的审美和持续的热情,将自己的手机微摄影办成了国内第一场个展。三言两拍徐明松的镜失视界微摄影展开幕当天,人失涌动,好训咬口潮,很快被上海纪实频道、《东方早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等各大媒体报道。在他的镜失中,有我们熟视无睹的

看不见的城市,寻常经见的事物,他却呈现得如此特立独行而意味深氏。

当下已风生水起的手机摄影,在徐明松看来委实是一场 后摄影时代大众艺术运动的肇始。他曾经在报刊撰文《微摄影:一种洞察事物的艺术态度》,正经八百地阐释手机摄影的审美价值和定义:如果说照相机只是人们观察与表现事物的工具和视觉延伸,手机摄影则可看作身体机能的延伸和视知觉智能的}J展。它也从此成为微生活圈的生动构成,诸如通过微信和微博的自媒体发布手机摄影的个人作品,故名之为微摄影。一切无不昭示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艺术态度的改变,每一个摄影主体都是主宰画面的决定者。据报载,中国有6亿手机用户,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群是微信用户。在这一宏阔的公共空间里,微摄影的创作与分享当之无愧地成为一种公共艺术的传播与表达。

对于徐明松来说,这正是他带给朋友们的一种最美的分享。他是一个相当无私的人,分享快乐和美好本来就是他的习惯。我到上海十五年,身边朋友如云细数起来,竞有一半的朋友,都是徐明松介绍认识的。

明松热爱生活,兴趣爱好广泛,戏称自己是个杂家。他说杂家不是虚言,数十年的编辑生涯,对他来说,是一种乐活。丰富庞杂的各门类知识,让他觉得很受用。在这个漫氏的过程中,他涉猎了大量美学、哲学、艺术类的书籍,连电影理论、戏剧理论都是他一度涉及的领域。因为有这样的铺垫和训练,在从事艺术出版的各个领域和阶段,他都不会是一个局外人。在具体的实现途径中,他善于将各门类的知识参用贯通。我注意到他对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十分钦佩,这本是属于戏剧理论的范畴。间离效果,简而言之,就是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在明松写各种画评时,就对某些画家的间离效果很在意,甚至挪用到了自己的手利L摄影上,即在此山之中,却远在千山之外2013年,他有机会采访他的 偶像,曾任台北市副市氏、台北市文化局局氏的李永萍女士,二人深度讨论了台湾的公共艺术和文创产业问题。李永萍感念交流的顺畅,惊讶于他对台湾在地艺术文化的了解和对公共艺术的®熟稳,竞像是在台湾生活过多年的人,而实际上,那是他第一次赴台湾。明松还有次就双年展影像生存的主题访谈中国美术学院的院氏许江,一晚上的渝快交流之后,突然发现录音笔操作失☒误,竞一个字也没录下,当场汗岑岑下。后来他凭着零碎记Z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写就了有一定深度的专业文章,获得了许江的赞赏,ซ并有缘为许江出版专著。明松依赖他的专业学识和杂家功夫赢得了不少大腕作者。

氏期的专业访谈与选题、审稿、出版的训练,成就了他卓越的眼光与融会贯通的视角。尤其是十余年致力于建筑专业书籍的策划和出版,熏陶出他对各种建筑空间、造型、线条与比例的熟悉和敏感。所以♀他后来的手机摄影,也对建筑的各种元素情有独钟。他说现代主义建筑大ฎ师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对他影响颇大,让他厘洁了关于现代主义乃至整个现代设计的源流和文脉,并深有共鸣。他对现代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密斯凡德岁、赖特等人的建筑作品甚为着迷,包括对包豪斯体系的作品也兼容并蓄,以至在自己的旅游行程中总免不了有目的地追踪这些巨匠的作品。

这种对建筑的迷恋亦反射出他对于视觉艺术的敏感与自我理解,在日后的摄影作品中,他都-一向大师致敬。生性浪漫的他特别对充满想象力的建筑师,如高迪、盖里和扎哈等人表现出毫不掩饰的膜拜,并由此与其他视觉艺术家相联系,他认为这样更为宏观的观察和比较,有利于提升自己艺术审美取向的高度。他与生俱来的敏锐和细腻,让他在看似悠闲随意的取景中,看见了不经意的日常。在随手的手机拍摄中,塑造了一个别样的迷离空间,刀阵是另外一个诧寂而绚烂的构成世界。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