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化时代的中国观念摄影现状及发展
数字化摄影作为一种影像表现的新载体,与传统的胶片摄影相比,具有方便快捷、节约成本、多样、精确、无耗等特点。从摄影介质上来讲,无需化学冲洗,无需暗房制作,具有复制的无限性和保存永久性特点。从观念摄影语言特点来讲,数字后期技术的大量应用使观念摄影脱离了传统的暗房时代,摆脱了单一的技术和设备的局限。从艺术形式上来讲,利用拼凑、挪用、抽象、符号借鉴等形式对拍摄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丰富了摄影的的表现空间,超越了摄影本身的意义,为摄影表现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一、影像数字化语境的形成与转型
170多年的摄影发展历程中摄影广泛的应用到艺术表现、生产、科技、天文、医学等领域、影像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但这些变革都没有像数字影像所呈现出的强大影像生命力,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率先推出了数码相机的雏形MAVICA,1996年,日本卡西欧公司推出了消费性的数码相机。当下数字影像正强有力的介仪,渗透到人类的生活当中,成为日常生活的陪伴者、引导者、评判者。数字化影像的普及从影♒像介质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打破了传统胶片一显影、定影、冲洗、放大等系歹y繁杂的制作过程,而且打破了传统影像工艺制作中一旦制作完成就基本定性,很难后期制作的特性。数字摄影不同它以像素构成图像,储存在记录数字影象的储存介质上,节约拍摄成本、缩短拍摄时间、便于印刷、屏幕展示、便于后期制作等特点环保等特征,为数字化影像的发展推波助澜。
影像经历了从化学洗印的胶片时代到物理储存的数字时代的转型过程,由于影像介质属性的原因,影像语言之间呈现出不同语码特征。数字摄影成本低廉、易操作、便携、直观等特点逐渐被大众所接纳,数字影像时代的到来并不能宣告胶片时代的消亡,相反170多年来形成的摄影语言任然是数字摄影发展的基础,数字摄影只是用大众更为接纳的方式对胶片摄影语言进行补充和调整。手机等移动拍摄工具的出现,网络传播平台日渐完善,使得摄影这补二维媒体活跃异常。
影像评论家W.J.丁.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书中提到,视觉文化已经脱离开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而逐渐转向以形象,特别是影像为特征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发展不单是文化形态的转变,而是人类思维与接受模式的转变。现代人类高强度的工作减少了更多阅读和理解事物的时间,读图时代的来临迎合了仪类崭新的以图片信息为主的阅读方式,观念摄影从单一的一次拍成过度到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合成,在原照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在创作中借用数字影像的便利性,其实质是观念通过媒介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刊人类生存状态的解析,用画面制造出.系列的视觉语言,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为观念摄影的艺术表现带来无限可能。
二、没有过去的摄影文化,在多元化的数字发展模式中寻找中国式观念摄影特点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伴随着侵略者的大炮,摄影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然而对于突如其来的洋玩意来说,没有过去是中国摄影当时的身份,缺乏文化传承,与西方文化比较而言,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人文环境、人本思想等与火有关的诸多精神诉求受官本位思想的钳制,一直没有.促成全民族的文化后蒙,加上摄影是舶来品,在我国摄影缺少本的影像传统,所以当时的摄影以再现为主,缺少表现的空间。
文革时期的影像使摄影抽离了活生生的现实,公式化地用镜头记录政治概念主流文化被扼杀,非主流文化被提倡,艺术表现缺乏活力,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文化解禁,摄影艺术的觉醒,数字摄影多元的手段和丰厚的现代人文思想产生的营养催生了新的理念,真实地面对现实存在,奠定了新的摄影方向,世纪艺术之间的交融和结合,不断边缘化,刘铮的《国人》系列作品,出现了一些边缘化的国人形象。没有太多的拍摄技巧,但每一个形象,都有很强的代表性,用一种设想来归纳和表现作品,本身就是对观念很好的表现。叶大卫的《龙袍凤服》系列,是通过穿龙袍凤服人们出现在对在故宫里的拍摄,偏纪实化的风格给仪种接近现实的感觉,利用这种亲近感把观者带入对梦想、对现实意识的冲击。精神层面的替代或者互换。体现了时代多元性的文化特点,做到了精神性的思考。这些作品的出现奠定传统艺术摄影标准不可动摇的地位,确定了观念摄影的地位。
三、数字化语境下的中国观念摄影现状及发展趋势
数字化摄影模式的出现,易操作,低成本,形式多样,制作空间的无限性等特点,无形中降低了摄影的门槛,导致了专业摄影师失去了专业的把控优势,加上网络媒体的发展,手机等便携摄影设备的出现,大众有了随时随地传播影像的平台,出现了摄影爱好者与专业摄影师同台竟争的局面,专业摄影被逼进了更为专业的艺术摄影领域。
数字合成技术的应用
合成本身是一种天马行空的做法,把一些互不关联,互不相容的物质,重新拼合和建构,由简至繁,在强烈倾向性的主观导向性的安排之下把看似不搭界的物质组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웃隐喻和讽喻,颠覆和拆解。改革中的中国前进道路充满着坎坷,社会制度尚不健全,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是我国基本国情,岁月的创痛,浅薄的世俗享乐和现代人的精神贫困的现状,成为观念摄影的表现主体。新锐摄影艺术家杨泳梁的作品《天空之城》作品借鉴了水墨画的语言,那个数字合成技术,传统与现代结合,通过被污染的天空,利用数字合成技术,把一些犹如世界末日般的场景搬上画面,批判性的揭示出比环境隐喻出人类的精神污染。
视觉艺术的跨界
很多观念摄影师之前都从事绘画。相比摄影界,美术界的人有更丰富的造型经验和知识结构,数字后期很大ภ程度利用绘画的造型语言,所以美术从业者拿起相机搞艺术也是很方便的事情。因此,从艺术发展的大角度来说观念摄影就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早在1997年到1998年起,以摄影为主要形态的观念艺术,跨人了前卫艺术的领域。观念摄影在美术界开始热闹起来,起初和美术品一起在美术刊物上发表,后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载体。画家王庆松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将摄影和绘画的语言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甚至动用大批的群众演员,犹如电影般的大场面摆拍,通过细致的后期制作、集舞台美术语言、影视语言为一体。形成了强烈的批判性和超现实风格,例如作品《跟他学》就是纯粹的摆拍,通过堆积如山的稿纸和密布文字的黑板,呈现我国教育现场和教育景观,对现代教育体系的一种浓缩再现,是对中国教育体系的认真反思,他的摄影作品与其他作品就形成了对话关系,也是中国主体框架下的一种中现场经验和情景。揭示一个变动的时代会产生的图像震撼。
新媒体的介入
由于观念摄影还很年轻,不能像传统艺术摄影那样已经积累了丰厚的艺术语言,实验性的艺术语言探索是观念摄影的必经之路。而以新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恰好为观念摄影语言表现充当了载体,建立以创作为先导、注重摄影视觉、心理与表现特征研究的摄影新方式。艺术家肖可霄的作品《摇啊摇,摇到外白渡桥》就是图片一与装置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出现。他历时十年完成,照片展示结合一位女孩骑坐在特制的木马上,一边摇荡,一边用朗诵童谣,这种场景气韵通畅,使得窗外大桥真实回归场景,很有画面感,无形中增加了照片的真实感。使外白渡桥情景再现。新媒体的介仪拓展了观念摄影的表现语言,奇特的构思和展示,多样的形式和特点,为观念摄影表现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结语
数字化语境的形成,改变了摄影的方式,使摄影与其它艺术之间的疆界变的模糊不清,这一点无形中迎合了观念摄影跨界发展及多元化发展特点。本文结合影像数字化的形成,数字化背景下的中国式观念摄影特点,中国观念摄影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浅析中国观念摄影现状和发展空ถ间,结合中国观念摄影特点对视觉文化意义的理解,探索中国多元化的观念摄影艺术表现空间和影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