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4-12-26 01:33:5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采用实地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纵向和横向探讨北京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状况,并延伸到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且通过以上研究,总结了中国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功能空间的单一性和不合理性、人性化设计的缺失、缺乏地域性和艺术氛围、趣味性的缺失、一体化设计的同一性缺失、对于地域性特色彰显的不足。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多元化的建议和设想。通过该课题研究,本文旨在理论和实践中,全面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中公共室内空间艺术设计的缩影,为公共艺术介入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

公共室内空间 公共艺术 室内空间设计 一体化设计

1.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现状研究

1.1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优秀案例研究

(1)给空间最大让步的莫斯科地铁空间设计

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轨道系统之一,线路总长约400公里,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华丽的地铁,因其内部装饰典雅华贵,也被称作是“地下的艺术殿堂”。莫斯科地铁室内空间公共艺术介入的位置包括出入口、楼梯、通道、扶梯、站台、站厅、顶棚、墙面、地面、柱体等,艺术品题材涵盖广泛,主要以政治事件、民族特色、历史事迹、名人典故等,受其政治和历史的影响,最突出的就是爱国主义题材。由于莫斯科的地铁在建造初期处在前苏联时期虽然内部设计与政治挂钩,但也正是这种难过政治性为后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也许在很多人眼中莫斯科地铁有些过于华丽,但是其在空间上的设计是相当巧妙。北京的1号线还有2号线受到当时莫斯科地铁的影响非常大。

应该说,莫斯科地铁从空间到对于地铁内部的装饰都带有其浓重的独特特色。就如同俄罗斯套娃一样,成为一种象征。

(2)德国地铁严谨而充满创新的室内设计

德国的轨道交通分为轻轨和地铁。德国是欧洲最早利用铁路路权开发轻轨客运交通的国家。

德国的地铁为了照顾残疾人上下车,新投入运营的列车换成低重心车厢式列车,这种列车车厢入口高度几乎与站台平行,大大方便了乘客上下车。而且每个地铁站都设有滚动电梯及升降梯,这对行走不便的人、带小孩出行或携带重物者,真算是体贴入微了。

德国的多数地铁站都设有问讯处,这儿的工作人员有的会讲好几国外语。同时,问讯处还免费向顾客提供交通图、列车时刻表。同时为了那些没办法快速找到问讯处的乘客设置了红色按钮的呼叫装置。这是一个旅客咨询对讲机,乘客可以通过它随时与地铁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咨询及请求提供紧急救助等。

德国作为工业发展在世界前端的国家,高端的技术为他们带来了比其他国家更加成熟的地铁建设系统。但是技术的发展并不是作为社会服务的重点,而是让技术在为人们提供基础服务的最直接作用时候能够让技术服务于人最人性化的需求。无论是低重心车厢还是贴心的问讯服务以及随处可见的行李寄放处,德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无处不展现德国人严谨的做事态度和对人的尊重。

(3)一切以人为本的日本地铁站内设计

日本轨道交通站内空间的设计思路:简约、高效、环保、节能。作为设计与建筑的发达强国,日本的地铁建筑站内空间多年来一直以简约、高效、环保、节能为主体设计思路。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态势的回暖,很多地铁站内空间重新进行了设计与规划。在主旨不变的前提下,部分重点区域的站点加入y--定数量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随着技术的发展,体现出多方向的表达形式。

概括日本地铁站内空间的几个特点:在设计手法上,空间以简约、环保为主,手法简单、系统,但施工节点精致、准确。在材料上,以B级(或以上)防火建筑材料为主,防火等级虽不及北京,但可使用范围大大提高;具体空间界面的材料和艺术品紧密结合,很多区域的功能和艺术品浑然一体。照明系统以强调区域照明和功能性为主,对部分非功能区照明以弱化处理;大面积的导引装置,为复杂的地铁系统提供了高效的导引人流的作用。

艺术品是日本地铁建筑站内空间的重要内容,很多站点,尤其是文物古迹、重点旅游景点周边,艺术品均得到强化。与我国最为不同的是,除传统的艺术形式(浮雕、壁画)外,艺术品和艺术墙的形式多样,包括纯照明装置、数码装置、平面图形,而且其中很多艺术品与功能性形态(如照明、导视系统、座椅、电话等)紧密结合,这种形式大大提高了民众的参与意识。

(4)将民族工艺美学带入地铁站的里斯本地铁站设计

葡萄牙里斯本地铁于1959年12月开通,是葡萄牙第一个地铁系统。 ツ截至2012年,里斯本地铁共有四条线,包括52个车站。里斯本地铁设计初期,为了达到地面与地下空间的缓和过渡,利用了简单的装饰。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地铁网络新的扩展,里斯本地铁站内空间设计开始关注乘客在地铁站空间中的文化感知,把葡萄牙当代艺术作品引入到地铁的空间营造中。

近年来,随着对老地铁站内空间的更新改造,里斯本地铁建设更加重视乘客在换乘与等候过程中的感受,以及对城市文化与艺术气质的展现。通过各种空间艺术手法,丰富地铁站内空间的装饰,展示其独特的城市文化,在等候的片刻中美育大众,形成具有美的哲学的新时期里斯本地铁站,成就了当代欧洲城市中颇有特色的地铁站空间艺术。里斯本地铁站内空间设计个性鲜明,表现手法大胆前卫,不拘一格,从宏观到细节都兼顾了城市文化的展现与大众的美育教育。

1.2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现状

(1)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地铁站内站台换乘空间设计的研究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建设的地铁线路就是1号线和2号线以及新千年之前的13号线和地铁八通线。这4条线应该说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地铁线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技术、政治等多种元素的影响这4条线尤其是1号线和2号线带有浓重的历史气息。不论是从地铁内部的空间分布还是墙面立面装饰都带着新中国初期浓浓的历史韵味。像2号线的很多站的立面装饰瓷砖都是由当时非常著名的艺术家设计烧制而成,其艺术价值非常高但是却也非常的耗费人力。 相对比之下,无论是内部空间的装饰还是照明系统以及导视系统以及日益被时代所淘汰。所呈现的各种弊端在现如今发展迅速的今天已经显得格格不入,但是作为新中国初期的历史感却是以后所建造的所有地铁线路所不能比拟的。

(2)北京奥运期间新修线路站台换乘系统以及屏蔽门装饰系统设计的研究

在北京奥运会申办成果以后,北京市政府便开始加大力度修建地铁,从5号线到10号线还有就是奥运专线的8号线以及机场线。

这一时期的地铁在一定程度上拉快了我国城市轨道建设的进程,由于这次的地铁建设不同以往的一点是它需要面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不一样的北京。正是因为如此重要的使命应该说奥运时期的地铁室内设计呈现了一种不一样的设计高度。应该说这一时期的的地铁公共室内空间设计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是相较之下其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法已经有了一种质的飞跃,也越来越与发达国家看齐。在满足地铁最基本的功能需求之上,合理的把人的因素、艺术的因素加入其中,从而为之后的地铁 Ü公共室内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奥运后至今北京地铁站内公共艺术和照明系统设计的研究

奥运以后,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并没有放慢它前进的脚步,相反顺应时代的脚步和日益发展的城市步伐,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变得越来越快。而对比以前和奥运时期的地铁线路这一时期的地铁建设也有了它独特的一面。

由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技术的进步,地铁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能力开始走上相对模式化的发展套路。公共艺术和照明系统的统一化,各个部分一体化成型的设计变为一种趋势。这种设计理念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全国范围城市轨道建设的步伐。

2.我国城ท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功能空间的单一性和不合理性

国内一些城市早期修建的地铁空间内公共艺术品数量较少且形式较单一,仅限于浮雕、壁画等艺术形式,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比较匮乏,例如,北京地铁东直门站内的瓷板画、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内的不锈钢浮雕、南京地铁三山街站的搪瓷钢板壁画,虽然使用的材料不同,但是在表现形式上都采用了壁画和浮雕的形式。由于表现形式的单一性,公共艺术品的放置位置也大都选取了站厅或站台墙面,乘客视线较为集中的地方,但乘客对于它们的关注度并不高。目前修建的地铁站内公共艺术品的形式和位置较早期有了一定的扩展。

2.2开放性和包容性不够

公共艺术所具备的开放性为公众的参与性提供了保障,因此其自身在形态上和视觉上应具备开放性的特征。目前,国内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品绝大部分是由地铁建设部门委托专业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团队进行设计和制作的,公众参与创作的机会很少。地铁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创作者们“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意识还不足,这些公共艺术品绝大部分是代表了政府或艺术家、设计师们自身的思想和世界观,对于公众在社会生活、公共权益、文化精神上的需求,反映的还不够深刻。很多艺术家和设计师“个性化”创作的作品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可,与公众产生共鸣。

2.3对于地域性特色彰显的不足

我国大多数城市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地理环境和多彩的民俗文化,地铁空间内公共艺术的介入对其展现和传播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公众要与城市文化与历史进行对话,一般会选择定时定点的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地铁空间中公共艺术的介入为他们创造了一个非常便捷和丰富多彩的环境。例如,南京地铁宣武门站站厅墙面就采用了传统的漆画工艺来表现玄武湖明月当空的自然景象,营造出静溢的环境氛围;莫斯科的革命广场站,运用了不同材料的壁画,表现了抗战胜利、革命人物的主题内容,彰显了其站点的纪念意义。但是,我国目前还有很多城市的地铁采用了模式化设计,使用的材料和设计手法都很雷同,如出一辙,对于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表现不够准确,缺少鲜明的特征。

3.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理想化探讨

3.1突出人的基本需求

不论社会进步到何种境界设计的发展走到哪一步,设计最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人服务。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首先的是要突出人的基本需求。作为地铁空间的使用者其最基本需求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方面是对于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快捷便利、舒适、安全:另一方面则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首先就是能够从设计的角度减低人们等待和乘坐地铁的焦虑感,其次就是对于乘客和웃地铁工作人员视觉的满足。无论是心理还是身理需求设计,所要首先突出和考虑的都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设计如果连最基本的需求都无法达到又何来优秀的设计这一说。

3.2多元化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供室内空间设计最大的特征是它的多元化,这包括表现形式、使用材料、创作题材和参与的人群等方面。公众对于地铁空间内设计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简单的站厅、过道、换乘空间等基础空间。而室内公共艺术的设置也不在仅仅局限于壁画、雕塑、绘画等传统的公共艺术形式上,很多乘客表示,希望能够在地铁空间中看到更丰富的艺术品,例如:摄影、书法、国画、装置和新媒体艺术等。而创作和设计的内涵也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希望他们所生活的城市中的景色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同时也是在讲述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展现。随着人们对审美设计的日益了解,审美的眼光♡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提升。就像斯德哥尔摩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作品的题材就非常多元化,涉及到社会生活、历史事件、民俗风情、人文精神、科学技术、国家政治、宗教信仰等主题内容。

目前我国对于地铁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相对都是固定化的或者永久性的。但是对于像地铁这种使用周期长时间跨度的的公共交通系统这种固定化的设计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远远无法满足时代文化发展的需求。我们完全可以在设计公共艺术品设置还有广告牌和立面装饰是可以选择一些机动性更强的设计。

3.3可持续发展的延续

“可持续性”的发展观在中国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运用上可理解为两种层次:一种是物质层面的;另一种是精神层面上的。在设计时不应一味地贪图“鸿篇巨制”和用材的奢侈,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厉行节约、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在用材上,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或者新型环保材料,尽量避免使用不能再生的珍稀材料和价格昂贵的奢侈材料。宗白华认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应;化实境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是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的设计良莠不齐,多数创作在观念上受到了两方“功利主义”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仅仅停留在“中国元素”这一浅显的面上。“中国文化”代表的足一种精神,只有深入到国人的思维中,才能建立地铁公共室内空间的正确方向。

4.结语

本次课题的研究,首先探讨了地铁公共室内空间艺术具有开放性、社会性、多元性、时代性和地域性几个特征;其次,对斯德哥尔摩、莫斯科和伦敦三个国外的地铁站点进行了案例研究,选取了北京国内城市的地铁线路内的各个站点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研究。对国内外部分地铁站点内的公共艺术品在表现形式、表现位置和设计题材方面进行列表整理分析。发现国外的地铁站往往都是一体化设计,通过社会各界多行业的协作完成。公共艺术在空间内的展现是连续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人们在其一往往能够感受到丰富的城市文化。国内地铁站的公共艺术多作为亮化环境的陈设品存在于地铁空间。因此,在表现形式、所处的位置、作品材料和设计题材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提出了我国地铁公共空间室内设计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总结并加以实现的设想。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