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几种特殊语序解析

时间:2024-09-20 07:15:2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古代汉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是促进现代汉语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途径。特殊语序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古代汉语本质特点的一种代表形式,对其研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本文从特殊语序的角度出发,结合古代汉语中的语言实际,对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

前言:

特殊语序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也代表了古代汉语的一种高级应用形式,对古代汉语中特殊语序的研究能够在提升对古代汉语全面认识的同时,积极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完善,所以对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意念被动句

最初的汉语结构是没有完善的语法结构的,在古代汉语句意和句子的表现形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读者光凭句子的形式是没办法完整、正确的判断句意的,在古代汉语中语义的判断不仅要考察句子的形式还要结合句子所在的语义环境,结合上下文和句子实际才能理解句子的真实意义。

意念被动句就是这样一种典型,从现代汉语的语法角度来看意念被动句与主动句是没有明显的区别的,一般的形式是主语+谓语+补语,补语是选择性存在的。但是对意念被动句的句意理解方式与主动句却是天差地别,根据特点语言环境去理解,应该将意念被动句中的主语作为宾语来理解。

如:鲁洒薄而邯郸围(《庄子》)、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史记》)

以上的这些例句中,“邯郸围”、“龙逢斩,比干剖”、“兵困”等部分表示的都是被动意义,这些例句中的主语都是这些表被动的谓语的受事者,所以这些句子的含义是完全倒置的,“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应该翻译成“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刨心”,如果在这些意念被动句的翻译活动中仍按照传统主动句的方式去翻译就完全误解了句意。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句一般都是有鲜明的标识的,集中表表现为被动词“被”。但是在古代汉语中♡“见、为、于”表被动的字、词有很多,其中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在句中当补语的被动句,往往容易和“于”用作所处补语的句子相混淆,这是古代汉语翻译、研究活动中应该注意的一点。

如:令尹子瑕聘于齐(《左传》);将及华泉,挂于木而止(《左传》)

在这些例句“令尹子瑕聘于齐”中“于齐”并不是表示处所的,而是表示被动的。这种区别从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是不能有效区别的,只能在句子成分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意来进行分析。

二、宾语前置句

(一)介宾结构

在现代汉语的语法中介词和介词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可以做句子的状语和补语,按照正常的语序其组成形式应该是介词+介词宾语,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为了表示对介词宾语的强调,往往都会将介词宾语提前,形成一种介词宾语+介词的一种特殊的句式结构。

如:水奚自至?(《吕氏春秋》);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胡为乎泥中?(《诗经》)。

经过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些例句中的“奚、何、胡”等疑问代词扮演了介词宾语的角色,但是其位置却在“自、以、为”等介词的前面,形成了一种介词宾语+介词的特殊句式。在古代汉语的阅读和研究活动中应该注意这种特殊的语序形式,同时注意对这种特殊句式想要强调语义成分的着重理解。

(二)古代汉语中部分双宾语问题

现代汉语语法认为只有在句中动词表达授予或者问询意义的时候,才可以带双宾语,除此之外现代汉语的动词一般不带双宾语,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双宾语的应用条件较为宽泛。

如:夺之玺而免之令(《韩非子》);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韩非子》)

在这些例句中按照现代汉语的翻译习惯例句一应该理解为“夺他°的玺而免他的令”把双宾语中的一个宾语“之”定义为定语。例句二应该理解为“我为之示知微”把双宾语中的宾语“之”定义为介宾结构“为之”放在动词“示”前面做ฆ壮语,在古代汉语中对双宾语的这种活动形式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恰当的双宾语句子对译的,只能以按照句子的内容借助其他的形式的句子进行翻译,一般情况下都会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

三、古代汉语中特殊句式的特点

ก通过前文对古代汉语中意念被动句和宾语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结论在古代汉语中特殊句式往往在句子的结构上与现代汉语有鲜明的区别。古代汉语特殊句式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是一种语句的错误组合形式,但是其本质上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对句意表达认识的一种不同。在古代汉语中往往更加重视感情的表达,为了强调句中的特殊情感往往会将句子强调的部分提前一实现对句意情感的强调。而现代汉语对情感表达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在日常表达中更加注重语句的规范性。所以会产生许多相较于汉语语法不规范的古代汉语特殊句式,针对这些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主要的翻译、研究方法就是根据句子内容或者上下文的文意对句意进行综合的分析,并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加以印证将其中活用的特殊成分还原到正常的位置,实现对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解读。

结论:

古代汉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源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汉语中特殊语序的研究是古代汉语研究的典型,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本文从古代汉语中特殊句式的被动句式、宾语、补语三个角度出发对古代汉语中特殊语序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为古代汉语中特殊语序的认识程度和研究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2]惠红军. 古代汉语两种非基本语序的语用分析[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82-86.

[3]胡相奕. 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几种用法[J]. 发展,2016,04:137-138.

[4]吴丽梅. 区别词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