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燕乐的音乐特色

时间:2024-12-26 03:46:5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燕乐一词,始见于《周礼.春宫,宗伯第三》:

1、磐师掌教击磐,击编钟,教缦乐、燕乐之钟磐。凡祭祀,奏缦乐。

2、钟师,凡祭祀、飨食,奏燕乐;如笙师,凡祭祀、飨射,共其钟、笙之乐。燕乐,亦如之。

3、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属焉。凡祭祀、宾客,舞其燕乐。

4、鞮鞻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祭祀,则禽而歌之。燕,亦如之。

由上可见,周代燕礼用于祭祀、宾客与飨食等场合,内容包括器乐表演、舞蹈与歌唱。器乐有钟磐、笙等,由磐师、钟师负责;舞蹈包括散乐、夷☃乐等,由旄人负责;声歌囊括四夷,由鞮鞻氏负责。从采用钟磐、夷乐并施之于祭祀场合,可见周代燕乐具有仪式性的一面;从其用散乐并施之飨食,燕乐又具有娱乐性的一面。

一、功能以娱乐为主

唐代燕乐是被统治阶级在宴会中间应用的一切音乐,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盛大的宴会,只有统治阶级才能有份。统治阶级要提倡燕乐,❧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供给自己的享乐。如《燕乐》作为十部伎之首,在实际的运用中是纯粹的仪式☂乐,只有在大型隆重的国宴之类的场合,才以象征性的表演显示其仪式的意义,更通常的情况,则其发挥的功能乃是娱乐,唐代的燕乐不再是以祭祀、礼仪为主,而是以宴飨、集会娱乐为主,在音乐形式上,雅乐受到抑制,燕乐被抬到一个相对高的地位上来。

二、规模比较大

由于唐代强大的经济后盾及政策,每到国家庆典或祭祀时,都会举行大型的歌舞大曲、器乐、杂戏等音乐活动。无论是燕乐的坐、立部伎还是十部伎都是规模比较大的坐、立二部伎主要是数种大曲节目的联合,每一部伎中以舞曲为核心,兼有歌曲器乐曲。十部伎的乐制主要是行曲、歌曲、解曲、舞曲的结合,每伎各部分结合紧密,以舞曲所占比重较大。同时,大曲的规模也很宏大,有时一种大曲也做为一场演出,如《霓裳羽衣曲》。

三、新、俗两大特点

燕乐与民间音乐紧密结合,唐代的统治者的重视使得燕乐大力发展,民间的新曲调会以很快的速度被宫廷吸收利用,使得宫廷燕乐不断创新。宫廷燕乐很多曲子都是民间音乐家创作之后传入宫廷,经过修改成为适合统治者运用的曲目。

首先,燕乐具备不少周边地区和少数民族的音乐要素,但是又不是完全用周边的音乐,是统治者和中原音乐结合后创作的,所以一般具备新的特色。不仅是音乐素材新颖,更是内容形式的创新变化。例如:立部伎中的第六部《上元乐》是唐朝改年号为上元以后的一部大型乐舞,舞蹈规模庞,不仅具有道教的色彩❦,也具备大食调(疏勒国周边的音调)。当时在唐朝的长安城中又有不少少数民族及外域音乐家駐留,他们所带来的异域音乐特色,也为宫廷燕乐的创作给予了很多新鲜的血液,所以在后来我们所知的作品中多了很多外来音乐的特色。

另外,由于民间音乐家所生活的土壤具有本土性,所以创作的优秀作品又兼具俗特色。很多好的音乐是从人民手中传入宫廷,这就难免带有很大的乡土气息和市民气息,虽然经过宫廷乐师的修改,变成适合统治者应用的音乐,但其所存在的民间音乐风格是改不掉的。

四、燕乐具备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

隋唐是中国古代音乐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从汉起经南❣北朝、隋、初唐,大量外族音乐传入中国中原地区,特别是印度、西域乐形成很具特色的胡乐部渗入隋唐宫廷,动摇了原来雅乐的主导地位,形成了胡、俗、雅三乐鼎立的格局。盛唐以后胡乐越发强盛,其乐器、乐舞、乐曲、乐调乃至音乐的演奏形式都在宫廷中形成一种盛势,遂使胡、俗、雅由三乐鼎立走向融合,为我国隋唐多元的国际性文化的形成注入了生命的血液。

在唐代的朝会、宴会音乐中,几乎都是胡乐的天下。如十部伎中西域乐舞已占到七部,比重较大,且各胡伎皆保留了原有的乐曲、乐器和服饰。其中《燕乐》一部规模较大,含《景云》、《庆善》、《破阵乐》、《承天乐》四部大舞曲,乐器达28种、31件,居十部伎之冠,而《宴乐》所用乐器则是雅、胡、俗兼备,特别是增加了大方响、尺八、连鼓、辈鼓、择鼓、吹叶等诸部未有的新俗乐器。它同《清乐》、《礼毕》相比,明显具有以汉族音乐为基础而吸收胡乐表现手段的特色。从《燕乐》立为十部之首这一点看,十部伎中已表现了融合胡乐于汉乐之中的趋势。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