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乐器音色的析辨
人体乐器音色的析辨
在歌唱实践中,以人体发声器官为载体的歌唱音色,不仅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器官机能活动,更是人对歌唱音色的生理感知与反应,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歌唱发声的状态、情感、心理以及文化修养等各种要素同时作用于人体生理机能中的听觉感官系统以及发声器官进而对歌唱音色产生影响,同时它又具有可调节性和可训练等特征。笔者根据这一特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与讨论歌唱音色的成因以及与其它属性的内在关系。
一 人体乐器音色的本质属性析辨1 音色的物理属性 2 音色与听觉的关系
听觉,可以说是人类最为活跃的感觉。无论是人声、歌声、还是乐器的音色是最为吸引并直接触动人的感官的。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识音乐首先是从听觉开始的,一把廉价的小提琴和一把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琴所发出的音色就有天壤之别。音色是人类听觉系统对一定频率范围内波动的感受和声波的音调所产生的听觉品质,它与泛音有关。人类的言语发声行为由五个部分组成,大脑中枢部分、传出运动神经、发声器官、感觉器官(听觉和本体感觉)和传入感觉神经等,通过耳与内耳的反馈器官鉴别和校正声音的好坏。由此可见,听觉灵敏与否,直接影响发音效果,每一个声部都有自己清晰可辩的特殊声音色彩,就连是相同乐器的声音音色也是有差别悬殊的。一个丧失听力的人,由于听不到正常的音响,大脑慢慢对发声运动失去调整与控制。因而,对于高频泛音丰富的音色与缺乏高频泛音的音色对比,不同的听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和感受。在欣赏福莱的《月光》时,有艺术听觉的人可以感受到朦胧、梦幻般的犹如蒙上一层哀愁的薄纱的声音色彩。
生理学家们针对歌唱家的发声机理运动的感觉研♚究,总结出了人体若干个感觉区(如面罩、胸腔等)。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当声波频率达到一种很快的速度时,这种高频率的音波就会对听觉纤维产生强刺激,从而引起视觉神经的感应。它使人们可以从歌声中感受到不同声音的色彩,例如,明朗、辉煌、具有穿透力的金属感的音色;丰满、温暖、柔和如明月般的音色;暗涩、干枯的黑灰音色等。据统计,如果按80岁计算,一个人一生可听到并分辨一亿个不同的音色,而且可以유记住其中100万个不同音色的特征。如:“明亮”与“晦暗”、“纤细”与“淳厚”、“圆润”与“干涩”、“浓郁”与“素淡”、“清澈”与“浑浊”、“挺拔”与“松散”等声音色彩。无疑,音色感觉是人类听觉器官最为奇妙的功能。人的听觉能力和音色感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除了先天形成的生理机能条件以外,不同的文化修养、情绪心态、年龄层次也是产生不同听觉能力和音色感觉很重要的因素。
3 人声有别,嗓音各殊俗话说:“闻其声知其人。”一般来说,音色的类型是由振源的特性和共振峰的形状共同决定的。因而在艺术歌唱中由于每个声部的歌唱频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声音种类,其音色也独具个性。
根据不同的震源特性与共振峰的形状等因素,在艺术歌唱中产生了各个不同的音色种类,由音色、音量、音区、音域等不同及在作品中所代表的角色与形象的不同又有更细微的分类。单从同一声部的共性来说,同样是女高音,却可以划分出抒情、戏剧和花腔。如《白毛女》中的喜儿、《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刘胡兰》中的刘胡兰以及外国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苏珊娜、《佳尼·斯基基》中的佳尼斯基基、《绣花女》中的咪咪,还有《弄臣》中的吉尔达等都属少女形象,虽然从基本音色上来看适应女高音声部,但风格、人物的身份、个性及地域特色等方面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音色还是流派标志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梅派嗓音脆亮、宽圆兼具、刚柔相济;尚派嗓音刚劲洪亮、浑厚敦重;程派嗓音寓刚于柔,其特殊的嗓音有着迷人的韵味;而荀派嗓音则避高亢之音、略带沙亚,化刚为柔,更显音色柔媚。
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四种唱法(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的分类,也是以不同的发声状态、风格类型及相应的音色为依据的。二 声乐运动形态中音色变化与调节
1 音色的可调节性古人曾说:“声有各形。其形唯何?大、小、阔、狭、长、短、兴、钝、粗、细、圆、扁、斜、正之类也”,(《乐府传声》),歌唱的音色之所以丰富多彩,是由于发音体、发音方法、发音时共鸣器的不同所造成的。每一个歌唱家都有自己特有的发声过程而产生千姿百态的声音色彩,即使是同一位歌唱家,由于不同的发声过程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拿17、18世纪西欧歌坛的阉人歌手与中国京剧中的男旦来作比较的유话,前者虽然使用头声和假声来演唱且音域宽、音色犹如女声,但他是生理变化的结果;那么后者并不是由手术造成的嗓音特征,而是强化了假声功能的发声状态,这种与女声音色相同的艺术效果,是由于发声状态的变化而造成了音色的变化。
林俊卿指出:“歌唱家之所以会有不同音色,则是由于个人调节‘基音共鸣管’的粗细不同及调节‘泛音共鸣’部分大小不同,致声音所含的泛音成分不同。”作为一位训练有素的歌者,对自己乐器的工作状态要善于进行合理的运用——用不同部位共鸣比例的混合来调节,即将咽腔共鸣管的长、短、宽、细之间做出各种变化,就能符合歌曲内容特殊表现的音色效果。如同颜色中红、黄、蓝三种基本色素,根据不同比例混合,可调成千变万化的色彩。在演唱和诠释舒柏特的《魔王》时,就需要通过不同的音色、语气和表情分别表现作品中的四个角色:叙述者、父亲、儿子以及诱惑人的魔鬼,这时演唱者要对自己的发声状态做细微的调整,让观众从不同音色中明显地感觉到不同人物的对话和相应角色的性格特点。2 歌唱技术对音色影响
斯托克豪森指出:“音质——它决定于发声器官在发声时所使用的方法,(即声音的通道)而这是在吐元音时,由于口腔内唇、舌、软口盖会厌软骨等形状的变化而形成的。”人体发声原理——声带的振动产生了基音,从声门到咽部形成了管状的音柱,这个音柱与打开喉咙后共鸣腔体连接由音流冲击共鸣腔而产生泛音共鸣构成发声的共鸣。所谓“高位置”和“面罩共鸣”是指歌者在头腔(鼻窦、额窦等部位)的振颤感和“亮心”,这个亮心就是指具有2800赫穿透力的高频泛音。因此,共鸣的作用除了扩大音量,提高发音的效率外,还能使音色得到变化。戏剧男女高音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与花腔女高音细若游丝般的声音都证明了共鸣不完全取决于音量的大小,关键在于声音质量的优劣。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科学性的精髓之处体现在三个声区的完美过渡而获得的完善音质,即加强气息和声带的张力,加强泛音共鸣,进而达到换声区泛音对元音的润色作用。科学嗓音研究发现,在频谱上,不同声区所发元音的分音上有所不同。胸声区的分音幅度强于中声区的分音幅度。这种差异反映了声区的差异源于声带的振动。女声在应用胸声区发音所消耗的气流要高于中声区。不过桑伯格1977年的研究显示,不同声区的共振峰频率也存在着差异,⌘这表明各声区的音色差异不仅取决于声源,也与嗓音器官有关。而男声的假声区发音与正常声区发音时其声带的状态是不同的,前种情况下声带较长、较簿并有些僵硬,因而消耗的气流也更多。在频谱上,假声区产生的高频泛音较正常声区的高频泛音为弱,这也说明假声区唱歌时要消耗的气流较多。蒙森1977年研究发现,假声区嗓音音源的频谱中,低频分音较为突出。桑伯格1989年发现,在波形上假声区较正常声区为光滑。这些结果却说明了,假声区的基本频率较正常声区占有显著优势。
声带的长短厚薄、特别是咽壁的坚韧与张力是改善与丰富音色的重要因素。我们从实践到理论上对咽壁力量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要获得符合所属声部专业要求的特定音色——圆润、穿透,并有金属感需要有一个相应的管道长度和质地坚韧的形态。它犹如钢琴中钢板的反射作用,使基音通过改变质地咽管内得到高泛音的共鸣,并能做到渐强、减弱。否则就会影响特定泛音的增强,并使发声效率低差,形成不了高泛音优异的嗓音。正如凯尔瑟在其《歌唱基础》中指出的:“歌唱时,声音力度或色彩的每一种变化,都需要将咽部作为喉头基音的共鸣腔而形成某种特殊状态。”萨瑟兰正是她那喉咽的张力极有弹性,致其整个音域内的声音都清亮如银铃。普莱斯的嗓音被公认为“大号女高音”,但她又兼备小提琴般的优美音色,有淳厚的次女高音色。她善于根据人物的个性,运用不同的音色来塑造角色。她采用宽厚的次女高声音色彩和爵士乐的“大本嗓”音色来演绎颇具野性的卡门,而在咏叹调“亲爱的名字”演唱中,又将灵巧的花腔技巧与强烈的戏剧唱法结合起来,在音色处理上既有花腔女高音的轻巧感,又有抒情女高音的柔美感。✔3 造成歌唱音色不良的几个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音色无疑是歌唱艺术的重要特征。人们用耳朵来听那种看不见的东西——声音的色彩;歌唱家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来表现千变万化的音乐色彩。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歌唱家们为了追求美好的歌唱音色而不断发掘自身发声器官的表现潜能。总而言之,艺术歌唱的色彩是人体发声器官系统训练及协调配合之结果,更是“情动于内而声发于外”的一种表演艺术。同时“人体乐器”的潜力是无限的,它可以创造越来越美的音色并赋予声音以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