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坚守与创新

时间:2025-01-13 09:11:1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电视民生新闻已走过十余个年头,曾经的风起云涌、收视地标,目前却遭遇种种困境:内容困境、题材困境、收视困境、发展困境。特别是进入全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造就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掌握越来越多的信息源,致使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大大减弱,似乎昔日的电视“老大”风采已不复存在。

的确,电视新闻面临挑战。面对严峻现实,北京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特别关注》,坚持“民生”理念不动摇,整合新资源,拓展新天地,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关注“大民生”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从“好看”到“有用”的过程。从♡最初阶段“鸡零狗碎”“鸡飞狗跳”的“吸引眼球”题材,到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认知情趣提高,对新闻的要求提升,民生新闻逐渐脱离低级趣味,回归新闻本质。现在,民生新闻更多关注与百姓生活息۵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即所谓“大民生”,在内容上关注国计民生、聚焦民情民意、报道百姓衣食冷暖。

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节目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升级突破,全方位优化民生新闻报道,由最初的关注个体、聚焦“小众”,到现在关注普遍问题、聚焦“大事”“要事”,完成了由“小民生”向“大民生”的转变。这一转变首先体现在抓重大问题,站在更高角度关注民生。民生新闻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从“民生”角度解读和诠释“国计”,服务社会,服务百姓。每当国家出台诸如:医改、入学、养老、交通出行等相关政策时,作为电视媒体北京电视台《特ฐ别关注》都会及时跟进报道,让百姓知晓、用好。同时,节目做到“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关注百姓衣食冷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其次,抓社会热点,用创新思维对重大“民生工程”进行报道。民生工程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与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新闻媒体必须用心、精心进行报道,北京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无一例外地进行直播,对南水北调、北京地铁建设、地铁新线开通、菜篮子等惠民工程倾力报道,并在多个节目中滚动直播,让百姓感受到政府关怀、建设进展,以此提高和彰显电视节目的引导力。再次,抓重大题材,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民生新闻反映的问题大都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涉及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每年北京市两会报道都是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着力打造的重头戏。节目开设“小曹跑两会”“小范问两会”板块,把人大代表的议案和政协委员的提案与百姓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报道,与此同时,还会把新闻热线中寻找到的百姓关心的亟待解决的难题,拿到会上采访代表委员寻找解决方法,搭建百姓与两会代表沟通的桥梁,通过镜头让百姓和代表委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接地气的两会报道,不仅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也成为《特别关注》一大亮点,节目亲和力、影响力得以提升。此外,关注“大民生”、报道“大民生”,彰显了北京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影响力,提振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力。

贴近百姓生活

时代在变,新闻也在变。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给看似“高大上”的新闻节目提出更高要求:要获得受众关注,新闻就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特别关注》重视内容传播,以创新姿态融合新的节目样态,设立了“深度报道”“记者调查”和“新闻追踪”板块,向上解读政府民生政策,向下深入百姓生活为民排忧解难,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以人文、人本的视角关照社会关心百姓。2013年初《特别关注》时长由半小时延长至1小时,这三个板块的“威力”更加凸显出来。与此同时,节目组紧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报道热点不渲染炒作,有观点有评论不失稳健,直面社会问题注重建设性,揭露消极现象,体现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目前,“深度报道”“记者调查”和“新闻追踪”已经成为《特别关注》固定板块。同时,栏目会根据观众在一段时间内的需求进行热点报道,定期策划增设新的节目板块,“一辩真伪”“寻找老街坊”和“一封家书”等新闻专栏由此而生。

民生新闻另一个功能:写百姓故事,为人民放歌。这也是北京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始终保持的节目特色。今年一月份刚结束的“寻找老街坊”报道,是《特别关注》去年暑期策划推出的新闻行动,以寻找当年老街坊,回忆讲述当年邻里和谐、团结、亲如一家人的感人故事,通过邻里之间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展现出北京人的地域个性、生活习俗,及统一的价值观,最终体现和谐、友爱、真诚、互信精神,从而引起人们对京味文化乃至北京精神的共鸣,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系列报道恪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镜头对准邻里和谐的老街坊、乐于助人的楼门长、其乐融融的团结大院,传递人间温暖的真情。随着报道的深入,“寻找老街坊”专栏不单纯局限于对过去团结和睦的大院生活的回忆,更注重挖掘当下邻里团结互助的模范典型,挖掘时代亮点,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具有时代精神的体现,系列报道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每当春节来临,总有一些工作在一线的外地人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其中有建筑工人也有服务人员,用书信方式向远在家乡的亲人送祝福、报平安便十分必要。“一封家书”专栏讲述的就是这些普通人的温情故事。“幸福绽放”专题则将普通劳动者的幸福感言和幸福笑脸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播出,有效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影响力。 总之,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是民生新闻始终要坚持的特色。

多媒体互动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其在传播方面的优势越发显现,但不可否认,传统媒体在采集、报道、核实、分析等内容生产方式上的优势仍很明显。如今,网络数字技术已经改变原有的传播形态,互联网技术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应用景观。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要从❅单一媒体转变为多元媒体,将电视内容的传播路径扩展到网络、微博、微信、手机上等,与新媒体融合以便达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为提升节目传播力和影响力,近年来,《特别关注》在新媒体融合方面做了积极努力的尝试,在新闻报道上力求与新媒体联动。“一辨真伪”专栏与北京市互联网办公室合作,联合首都互联网协会,千龙网、腾讯、搜狐、新浪加盟,共同搭建辟谣平台,对谣言进行一辨真伪。当网络谣言出现,《特ล别关注》栏目记者进行调查采访,实验印证,找专家、权威机构论证,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以正视听。节目播出前在网络、微博、微信上进行预告,并邀请网民参与互动,提供线索发表看法。节目播出后,“大数据时代”的统计数字一目了然:多少网民、观众关注了节目;发表了什么看法提了哪些建议;对哪些问题提出质疑;提出了哪些新的疑问需要辨别等等。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报道和传播方式的多维度全方位,使传统意义上的观众人群扩展到网民,进而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民生新闻要想获得更大发展空间,需进一步扩展民生新闻的题材范围,使民生新闻得以多视角、多层次的展现,进而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可。

构建“微”直播

2015年,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将逐步建立起“微”直播报道体系,针对如庭审、搜寻、援救、火灾等观众关心和具有收视率价值的新闻事件进行不间断地连续直播报道,形成“不单独开辟时间段、不动用大量人员与设备、不投入大量资金”的小型“微”直播报道,让更多的突发性新闻事件、新闻价值高的新闻事件通过新闻频道的播出平台和各档新闻栏目的窗口第一时间传递给电视观众,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优势。

综上所述,唱衰电视、唱衰民生新闻都不可取。北京电视台通过关注“大民生”,关注百姓生活,利用媒体融合,全媒体全方位打造民生新闻,实现了民生新闻的飞跃,让新闻人及受众看到:民生新闻,方兴未艾。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