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企业如何做好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摘 要:在在现代企业的发展当中,企业文化至关重要,是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而企业文化的建立离不开政工队伍的工作,其是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基础,本文就此加以分析并就强化政工队伍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 ヅ政工工作;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一、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上的缺失
就当前诸多企业政工工作的实际情况而言,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政工工作人员自身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政工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未及时加强自身的学习、未严格当的章程以及相关管理理论开展工作。甚至存在以个人主义出发,采用不合理的乃至虚假的方式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这种行为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其他政工人员积极性而且从长远角度而言损害的是企业利益。此外,由于思想认识的不到位致使工作中发生诸多偏差,员工思想上暴露出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
(二)思想上的误区
由于政工工作的特殊性,存在入行难和转行难的双重局面。诸多政工从业者在进入政工队伍工作之后面临着转化的困难,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以及新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政工工作人员大都在年轻时即可从事政工工作,本身就缺乏特殊的才能,综合素质与技能偏低,加之在长期的政工工作当中缺乏自我学习和提升的意识,致使未能积累足够应对转行的经验和技能,导致最终的转行困境。
(三)综合素养不足
虽然随着我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诸多企业日益重视对员工工作技能的培训,但就政工工作而言,相关培训还处于空白阶段,还未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和方案。在此前提下,致使诸多政工工作人员进入职业之后,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成长目标,不仅理论知识掌握不充分而且综合技能极度缺乏,业务能力综合评比偏❤低,不具备明显的市场求职竞争优势,更不利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四)工作基础不坚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诸多政工人员处于各类因素的影响逐渐暴露出工作态度不积极、实干精神缺乏、求真务实思想不坚定等现象。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其对基础工作内容掌握不充分、实质性问题认识不全面、潜在性问题发现不及时、员工爆☪出的问题热点问题处理不到位等,致使政工工作失真,效果不佳,影响着员工的凝聚力更危及企业的留才措施的贯彻。
(五)行业高素质人才缺乏
在政工工作开展过程中,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实际上,企业的政工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还有巨大提升空间,政工干部队伍人才缺乏,人才出现老龄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致使高素质人才缺乏严重。
二、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
ณ(一)转变认识将政治工作做为企业的首要任务
首先,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更要认识到政工工作在维持企业人才稳定以及促进人才发挥个人创造性为企业贡献力量的作用,深刻认识到其工作的价值所在也即政工工作的作用不仅在于 ت保持团队的凝聚力更在于保持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其次,政工工作人员要充分做好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对内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对外树立良好的形象,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所以,我们要在思想上重视政工队伍建设。
(二)加强业务培训以提高政工干部素质
根据企业发展的现状制定政工人员的培训计划而且是势在必行,其工作的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对此,企业管理者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对政工队伍的培训纳入到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之中。要狠抓落实,积极创造条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岗位培训等方式,着力对政工干部进行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岗位业务工作技能和企业管理知识的强化提高。此外,企业政工队伍还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改革创新的需要。
(三)创造学习机会以加强政工队伍的继续教育
我们知道社会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而社会中个体的思想也会因此发生变化,企业员工的思想状态同样受其影响。因而,仅仅制定政工队伍培训制度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企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机会对政工队伍加以继续教育,使之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伐,进而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员工的思想和观念上的新变化并采取针对的措施以保障员工与企业文化保持一致,避免因此导致人才的流失。例如,在入职初期制定入职培训、入职后制定短期技能培训、长期培养机会、邀请专业人员讲座等,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丰富继续教育的内容以提升其工作技能,使之能够胜任时代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四)完善政工干部选拔机制建立人才梯队
从企业现实情况来看,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每年要保证一定比例引进文史或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因为这些人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有很好的培养发展趋势,要把那些思想活跃、政治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热爱政工工作的员工选拔到政治工作岗位上来。同事,在政工岗位设置上,还要有意识的注重政工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即建立起完善的政工队伍人才梯队,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避免“青黄不接”和后继乏人和危及企业稳定发展局面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