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印哲学比较

时间:2025-01-13 05:30:1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史因诞生了两部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与《摩罗衍耶》,而被称为史诗时代。《薄伽梵歌》不能明确分开实有层,主要是☂指牵涉到是什么的问题,如儒家的仁就是实有层上的肯定,而道家却没有单独实有层的提法,道家是实有层与境界层结合在一起谈的。所谓境界层就是指如何做的问题,比如,道家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就是境界层上的否定。而通过否定这些东西抽象出一个无的概念,从反面透显出实有层的位置。

三、无执之行与无为

有许多学者认为,《梵歌》中明确指出反对无为的思想,并且带有ห鲜明的行动主义思想。他们所依据的原文是《梵歌》中黑天对因生怜悯之心而想放弃战争的阿周那王子说的话:由于有为胜于无为,所以您一定要为之!然而实际上,《梵歌》中黑天所拒斥的无为并不是老子的那种无为。接下来笔者首先说明《梵歌》中推崇的行为与明确摒弃的行为,接着说明老子的无为,最后对二者进行比较。

综上,老子之无为是一种方便说法,是既为又不为,既不为又为,为与无为在心境上的调和就是所谓的道。因此,老子之无为并不是《梵歌》中所摒弃的什么都不做、甚至放弃世俗职责的纯粹的无为,不仅如此,老子之无为在一定程度上还与《梵歌》中所提倡的无执之行相类似。首先,无执之行和无为都摒弃什么都不做的挂空式无为。老子的无为是一种不ฌ执着的心态,指心境不勃着于任何具体的方向上。虽然无为的另一面有有为作激向性的支撑,但是作为道之本体的仍是无为,这里有为只是在用的层面上说的。其次,达至无执之行与无为的途径均讲究个人实践的工夫,或者说,印度哲学与中国哲学(老子哲学都是讲究工夫论的。老子所谓无为的境界是要在个人的实践、修养中体现的。如《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虚静便是道家的工夫,也是主观透显的无的境界。不光道家如此,儒家精神也提倡实践中的工夫。事实上,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基于工夫论的实践的形而上学,印度哲学亦是如此。《梵歌》中关于无执之行的达成途经亦有♥工夫的体现,如四瑜伽说,便是通过瑜伽修行使个人境界得到提升,从而证悟梵。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