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思考
摘 要:从 企业 角度看,内部审计是独立客观地监督和评价企业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是否适当、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是为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和实现经营目标服务的,因而也是企业监督评价机制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缺陷,加之加入WTO以来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诸多较大的变化,内部审计在获得了巨大 发展 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既需要适时地加以改进和完善,更需要谋求更大更快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突出 问题
从审计组织体系来看,我国 目前 业已形成由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及民间审计构成的审计监督评价体系。但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 经济 社会的日益进步及企业组织的发展变化,现有的各种审计及其构成的审计组织体系日益暴露出不少缺陷和弊端。
1.内部审计性质的认定较为模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管理方式变革及内部职能分解,基于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这也是内部审计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人们对内部审计在性质认定上的模糊,从而不利于甚至阻碍着内部审计 理论 与实务的发展。
2.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过于狭窄
我国现阶段有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仅局限于企业财务 会计 方面,很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从而使内部审计多属财务性质,归属于财务部门领导。尽管政府机构及有关部门的指导精神要求或建议将财会部门与审计机构分立,但有些企业采取一套班子的做法,应付监督检查时才可能分为两个机构,平时却将它们合二为一,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实际上变成了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其客观性与公正性 自然 可想而知。
3.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不强
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具有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既表现在其机构的隶属关系上,又表现在其职权的授予行使上,还表现在审计的客观性上。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是使内部审计具有客观性、权威性及公正性的必要条件。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管理经营者服务,但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强。同时,我国原有的审计制度曾规定,在对有关主管部门审计时,若发现有重大问题,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反映,长此以往这就造成了内部审计机制发育不良。
4.内部审计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大多是事中、事后的“查错防弊”,而事实上内部审计还可以通过有效的事前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技术等支持与服务,以便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与水平,但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甚至不懂财务会计业务,有相当一些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
不仅如此,内部审计在有些单位的地位不高也使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他们往往被误解或在不顺心状态下工作,感觉到开展审计工作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困难。显然,这不利于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继续 学习 与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
二、完善与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方略
鉴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无论其定性定位、体制机制或 方法 方式等,都无法进一步适应 现代 企业制度要求与经济监督评价需要。内部审计与加入WTO以来新要求的差距日益扩大,其局限性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则更加明显,因而急需对内部审计加以改进和完善,并谋求全方位、宽领域、高质量的发展。其主要方略是: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2.扩大内部审计的职能及作用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面资料的错误弊端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内部审计也不会只局限于财物领域,它将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应从以监督为主的“警察”、“裁判”等角色向以评价与监督并重的“参谋”、“助手”等角色转变✉,突出内部审计“内向性服务”的特点,开拓内部审计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3.改进内部审计的 方法 和方式
企业 的内部审计应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工作,且理当成为企业运行的“监控器”。企业借助内部审计来完善经营管理的“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内部监管“保证体系”。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必须与本企业经营目标相协调,打破原有“双向领导”体制的束缚,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主要应是企业的决策层,其工作目标是帮助企业谋求生存与 发展 。为此,内部审计应该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既要对企业单位的重大经营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主营业务实行事前审计,又要监督和评价有关项目、预算及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并防止失误。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将不局限于事后监督,还应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例如,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中存在的 问题 ,并直接采取或促成有关部门采取有效举措把企业的整体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4.拓展内部审计的作业领域
以审计目标为标志,内部审计可划分为真实性审计、合规性审计及效益性审计等审计形态或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等审计类型。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应当开展哪些工作、究竟以哪种审计为重点,一般取决于特定企业不同时期的 经济 责任 内容 、预期审计目标及客观具体条件。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相分离以及多层次管理分权制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审计活动,其总目标即评价经济责任,往往在不同的 历史 时期或 社会 区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表现为与特定经济责任内容和经济监督需要相适应的具体审计目标。从 目前 的实际情况 分析 ,我国仍有一些企业存在一定的差错与弊端、数据资料虚假、 会计 信息失真,因而内部审计还应该加强真实性审计工作。据未来的发展趋势判断,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日益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及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合规性审计目标或效益性审计目标将上升为主要的审计目标,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届时也会发生转移。
5.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竞争的更加激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精通财务会计,还需要适当了解其他业务领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以便更好地实施审ณ计并为企业管理服务。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渗透与扩展,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也应该趋向多元化,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专业人才,还应配备精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聘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部门,以适应审计领域日益拓展的需要,使内部审计机构在 现代 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企业要根据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定位与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尽快培训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为此,企业需注意并做好以下几点工作:首先,应在任用、培训、定岗、升迁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规定和具体要求,不能随意安排一些人员在审计岗位上;其次,重视和加强包括财会专业在内的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为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能适应和处理不同类型业务及复杂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见与建议;最后,要制定内部审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必要的素质并达到应有的要求。不仅如此,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还应成为培养通晓多学科知识、掌握多领域技能的审计人才的集训地,成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岗位。
6.加强⌘内部审计的行业管理
目前,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建立、内部审计标准的制定以及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等均未统一,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工作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后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国务院要求“抓紧建立健全行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要加快各级内部审计协会ღ的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尽快设立和完善地方性或区域性内部审计协会,建立健全 中国 内部审计新的行业管理体制,对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行业自律管理,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由行政型的法规强制管理、分散管理,向社团型的行业自律管理、集中管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