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诉求和策略
"
论文摘要:人才培养是高等农业教育的根本职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高等ห农业教育必须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作为核心,才能完成好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通过明确高等农业教育的引领地位,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拓展教育方式,大力构建高等农业教育质量标准等各种举措,努力实现为农育才的根本任务,是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
论文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因为人是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农业教育和培训;作为农业教育“领头羊”的高等农业教育理应发挥其人才培养的核心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一、人才支持是农村人才需求对高等农业教育的呼唤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指标主要包括人才资源规模、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若干指标。农村人才是指在农村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经营理论、管理技能和劳动实践知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能够或已经对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农村人才现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人才资源总量不足
(二)农村人才素质整体不高
(三)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
(四)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结合农村人才资源的现实与发展情况来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人才资源在规模、素质、结构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现实问题,问题的解决和发展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在于学历水平高、综合素质优、实践能力强的大批人才的培养和造就。高等农业教育是农业教育体系中的“排头兵”,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其重要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农村人才的现实与发展需求呼唤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支持。
二、人才培养是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功能
(一)输送人才是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是“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必然需要大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的需要,是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和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需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和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农林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努力培养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要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全方位人才服务。"
ป(二)人才培养是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职能
高等教育的特定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通过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起促进和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的这一任务由高等学校实现。高等学校具备如下的三种社会职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决定高等教育本质的因素。高等学校办学必须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网站“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全国农业院校共有81所,占全部高校总数的3.51%,其中,大学(含专门学院)41所、专科学校(含职业技术学院)40所;我国农学门类研究生4.5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农学门类研究生4.31万人;我国农学门类本专科学生51.45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农学门类普通本专科生38.54万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高校为农村输送人才的学科专业体系日益健全,每年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数十万的高层次农学和涉农专业的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为农育才是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明确高等农业教育的引领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整个农业教育体系的“领头羊”,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带动着整个农业教育的发展,促进着整个农业教育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为此,高等农业教育理应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引领整个农业教育体系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
(二)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类型及层级主要包括创新型研究人才、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复合型农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应用型农村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因此,高等农业教育应根据不同类型和层级人才需求实际情况,从培养理念、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途径、培养机制等各个方面都要有所区别,同时,因为不同区域的各个类型和层级的人才培养基本都在区域内的高等农业院校完成,其内在衔接亦为紧密,因此,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有鲜明的各个类型人才的培养特色,也要有同区域内不同层级人才间的培养衔接。
♀目前,我国典型的农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8种,包括: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KAQ”模式、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代表的“平台+模块”模式、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代表的“宽口径+专业特长”模式、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代表的“两段式”模式、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代表的“产学研”模式、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代表的“一主两翼”模式、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代表的“SIR”模式、以长江大学为代表的“两基三段式”模式等。这些模式的构建和实践,都为深化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各个高等农业院校都可以以其为参考,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探索出符合所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长远发展的独特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不同的高等农业院校构建出丰富多彩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才能更好地实现为“农”办学、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
(三)积极拓展教育方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开放式、终身化教育方式的确立已成必然,特别是要设计和构建好新农村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新农村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的内涵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的背景下,以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各种类型的人才为目标,以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充分拓展为原则,形成以高等农业教育为龙头和主体,以其他层次和类型的农业教育为补充,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普通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专项技能培训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左右相连、上下贯通的教育培训体系。
(四)大力构建高等农业教育质量标准
只有高等农业教育的教育质量高,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质量问题。因此,构建高等农业教育的质量标准是重要命题。必须摒弃以前单一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确立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化、系统化、特色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标准。从宏观层面看,国家教育和农业行业主管部门应联合制定农业教育质量的最低标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以法规文✈件形式确保高等农业教育质量;从中观层面看,地方教育和农业行业主管部门应制定高等农业教育质量标准细则,构筑具有区域特色、学科行业特色和办学层次特色的高等农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尽快引导农业高校提高办学质量;从微观层面看,各农业高校也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内部的特色鲜明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高等农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建立和高等农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确立,切实完成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高等农业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人才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