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产业转移下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1)论文

时间:2024-12-26 14:07:0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内容论文摘要:面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广东省东莞市原有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着东莞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内外两个方面,探讨了东莞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及向内部转移产业的机遇与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促进生产结构调整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东莞 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 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东莞市充分接受来自港澳台的经济辐射,充分把握承接港澳台产业转移的先机,大规模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东莞奇迹”。根据中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的ฝ分析报告,2007年东莞综合竞争力居广东省第一位,科学发展综合评价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大城市第二位。

然而,面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环境,东莞原有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着东莞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到今天,东莞过去所具有的“双优势效应”(一个是国内改革开放先发的优势,一个是劳动力、土地便宜的优势)被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所说的“双边缘化”代替。

所谓的“双边缘化”,一边是产业边缘化,特别是自有技术、核心技术掌握不多,主要以贴牌为主;另一边就是东莞拥有的国内国际产业都处在末端地位,也被边缘化。 在另一方面,随着东莞全市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土地、电力、供水等资源瓶颈制约日益凸现。

东莞必须大力推动产业有序地转移,才能为全市发展腾出有限的土地空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因此,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及2005年广东省省委、省政府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决策的背景下,探讨东莞应对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业转移内涵简述 国内很多学者都对产业转移有不同的理解。邱振国认为,所谓产业转移就是指产业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上的移动。

而陈国龙则从生产力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产业转移,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讲产业转移就是生产力的空间转移,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游霭琼从国际化的角度探讨了产业转移问题,她认为产业转移的国际化,就是指产业在国家或地区间转移的经济现象,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其根本动机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

吕政则认为国际产业转移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他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既包括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也包括国际产业由于全球竞争在某些新兴国家成长的同时而在老产业基地关闭或消失的情况。

本文所指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也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内的,另一个是对外的。对内的产业转移是指东莞在珠三角区域内的产业转移,特指向珠三角两翼和山区进行的产业转移。

而对外的产业转移,则是从ร国际的角度来阐述,指东莞对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赢得全球竞争优势,加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国际转移。

它们自身的产业向高新技术、服务业方向调整,需将传统的制造业向外转移,从而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中,又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产业转移的重心已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速度大大提前和加快。进入新的世纪,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对外转移先进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已经发生变化,产业转移重心开始转向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占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投资总额的比重,也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46%提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50%以上。

服务业成为当前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国际服务业转移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显著特征,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服务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据资料统计,在今后五年时间里,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目前的1300万个工作岗位将有200万个转移到市场新兴国家。同时发达工业国家对国外服务业的投资已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

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บ业转移的主体,同时拉长了对外转移的产业链。据统计,目前跨国公司总数超过6.3万家,其设在海外的子公司达70多万家。

跨国公司的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产业链分解转移的特点。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加工、装配、生产、制造等环节大部分转向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则控制并专注于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营销和服务等高端环节。

但近几年,随着大规模的加工产业的转移,跨国公司也开始出现某些营销管理及研发环节一同转移的新趋势。 东莞市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主要承接低附加值的产业,与产业提升方向不吻合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东莞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基本采取了自然优化模式,进入东莞的外资虽然是以制造业部门为主的,但承接的大都是低附加值产业,尤以低加工度和加工装配为主的加工贸易。东莞工厂产业产值800多亿元,占工业总值1574亿元的一半以上,但全市出口的49.36%为来料加工装配,49.17%属进料加工。

另外,与整个国际产业转移潮流相比,东莞第三产业对外引资却明显不足。2007年,东莞全市三大产业吸收外资的比例为0.15:88.43:11.42,虽然比起2006年的0.19:94.07:5.74有进一步的优化,但第三产业的比例仍然过低,比起广东省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36.4%来说,仍有一定的差距。

(二)外贸依存度过高,内源经济发展不快 东莞的外源型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出口值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0%以上,对外依存度过高。在2007年生产总值中,外资经济就占了41.9%。

在2007年中,东莞的港澳台投资工业总产值占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8.3%之多。这样的外资来源结构,虽有利于整合互补资源优势,但港、台资金毕竟以资本规模小、科技含量低、高度劳动密集为特点。

侧重引进港、台资本,由此看来存在着相当的局限,也不利于更为有效地引进外资,影响进一步提升东莞产业结构及增强竞争力。

(三)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投入不足,投资环境需完善 进入新世纪,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国际产业转移向结构高度化及知识化方面强化。但是,东莞在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的投入严重不足。

2007年东莞城市居民每万人拥有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只有0.14所,普通高等学校总共才4所。同时科学技术支出只占了全年地方一般财政支出的4.8%。

在环境方面,东莞也面临着资源环境、治安、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投资环境还有很大差强人意的地方。 东莞应对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策略

(一ช)促进产业转型,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 随着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密集程度增强,东莞应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的制造业作为发展首选对象。2007年东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2.75%,而在广州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是2.29:39.95:57.76,东莞与之相比差了1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又制约了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东莞应顺应产业转移国际化的新形势,抓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契机,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服务业。ข

同时也要不断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引领东莞的产业集群价值链向高端扩展,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市场分工中的地位。

(二)创新利用外资来源,兼顾所引进产业与层次问题 一方面要继续重视港、台地区的投资,但应注意选择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和资本,适当降低技术层次低的资本引入比例。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引资力度,改善利用外资的结构和方式。

2005年日本人和研究社的调查报告指出有70%的日本本土企业在近期有意到中国投资发展,美国及欧洲国家中的德、英、法、荷兰等都是老牌工业化国家,其制造业在广东的投资正在逐年增长。美、日、欧等国输入的产业和技术层次高,与东莞产业的互补性强,有利于加速东莞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三)增加研发力度,促进自主创新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达到2000—4000美元的时候,便应该进入创新导向的阶段。而在东莞,大多数制造业,如东莞的核心产业IT产业、服装产业、家具产业,只有规模上的相对优势,没有技术上的优势,自主创新能力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际竞争力不强。

一些被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事实上主要占据的也只是产业链的中低端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希望不能完全寄托在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上,应该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重,长期依靠引进外资技术不利于提高东莞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对经济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东莞应增加研发力度,促进本市的自主创新,才能实现“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形成有特色、更大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企业。

(四)促进对内有序有效的产业转移,防止空心化 随着东莞市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土地、电力、供水等资源瓶颈制约日益凸现。东莞必须大力推动产业有序地转移,从而为全市发展腾出有限的土地空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推动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地动员企业向外转移,而是有选择性地引导转移。对于确需转移的项目,鼓励其向东莞市与山区及东西两翼共建的产业转移工业园转移。

而对于一些有扩产需求而东莞市不能满足用地需要的企业,引导其把总部留在东莞的前提下,将其中劳动密集、能源消耗大而附加值又低的生产制造环节向产业转移工业园转移。此外,在东莞招商引资中,对于不符合东莞市准入条件的企业也可以引导到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去,从这些企业的发展中共同获益。

这样,东莞与珠三角的两翼及山区地区就可能实现双赢,既顾此又顾彼,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 2.陈桂明.持续发展的动力:东莞工业产业升级之路[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吕政.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游霭琼.产业转移的国际化与广东产业结构调整[J].南方经济,2005

(5) 5.左晓安.借势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提升广东产业国际竞争力[J],2006

(9) 6.吴伟萍.广东利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效应探讨[J].经济前沿,2003

(6) 7.高虹圆,李双玫,易晓可.CEPA框架下广东承接服务产业转移的条件分析[J].中国市场,2007

(40)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