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上中下” 采得好新闻
[关键词]好新闻;创作方法;留心“上中下”
新华社著名记者徐人仲在《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中说:“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线索。”采得好新闻,是每一名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心中所愿,但面对纷繁复杂的采访内容,记者怎样通过大浪淘沙般的筛选,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从而获得好新闻呢?笔者从20年的地市报一线记者采访实践中得到一点浅见,即留心上、中、下三个渠道,便可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顺藤摸瓜,就能采得好新闻这个“金娃娃”。
何为上?即从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省市委、政府领导、部门的会议精神、方略、调研活动等中发现获得新闻线索。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一名记者,在平时浏览报纸、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节目,就要带着新闻敏感看,诸如新闻背景、重大政策出台、新闻与周边事物的关联、报道中的蕴含的意义、头条新闻在基层的映像、变换角度重头报道未被人们重视的新闻事实等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农民。本报一名资深记者敏锐地从中发现了新闻点,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民CEO是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新时代的绥化乡村,涌现了一批懂经济、敢闯市场、会经营、带头致富的农业经理人――农民¡CEO,吹响了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冲锋号。他们在广阔田野里辛勤耕耘、精致经营,破解了“谁来种地”和“三留守”等诸多难题,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他们带动引导看广大农民,迅速成长为现代职业农民。他策划并领衔采访推出“农民CEO――领跑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系列道,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经典展示本地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领跑者的风采。刊发后,引起广泛社会影响,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好评。
何为中?即从平时的会议采访、政务活动,以及兄弟媒体等中获取新闻线索。
一是从市委、市政府等党政机关、有关部门及各行各业的会议中获得线索。一般情况下,会议都会下发一些材料,包括领导讲话、通知方案、经验介绍、典型材料等,虽然这些文件和材料属于公文性质,有着固定的程式,在参加会议采访的同时,认真阅读,用心体会,总会有所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也许,新闻线索往往就“隐匿”在其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当中,也可能在一个段落里,或在主讲人强调的重点内容里。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除按原计划报道会议本身之外,记者还要随时注意发现新的线索。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常常是由于记者留心得到的。作为一名政务报道记者,笔者经常参加市委市政府重要会议、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会议是家常便饭,每次都注意从会议中寻找新闻线索。2016年秋,笔者采访全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绥棱县现场会,除了完成会议报道,还从会议中领导讲话、经验介绍、现场介绍等环节中发现了新闻线索,从中提炼采写出“市法学会贴近实际锛住问题推动平安绥化建设”“绥棱志愿者助力平安建设”等10余篇作品,得到市政法委、市法学会的高度评价,称赞说:“从来没有过的全方位、多角度、大侧面的报道。”并从此与市政法委、法学会加深了联络,有什么重要采访活动或重要报道都与笔者联系,从而拓宽了采访领域。
二是从领导的政务活动采访中获得新闻线索。政务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随从省市领导、各级人大代表、政协会员视察、各种检查、调查研究采访,听取情况、经验介绍、参观典型、观摩现场,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做一个有心人,在紧张的采访之余悄悄记下,本次采访结束后,找时间深入采访,打造好新闻。
三是通过浏览兄弟媒体,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记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应该较常人有不同的视角,如:新闻产生的背景、新闻报道中体现的政策要义、报道是否有对应本地的事实、是否可以变换角度、报道中还有什么示挖掘的重要事实等。
袁隆平是众所周知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各级媒体曾多次报道,他所研究的成果是使人们吃饱,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更多的需求是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有营养。由此,笔者在日常采访中,就留意这方面的人物,得知我市北林区有一位老人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香稻,研究出我国最高纬度第一个香稻品种,填补空白,业界称赞“南有袁隆平,北有苗永增”。笔者在跟踪采访的几年间,先后写出了《寒地黑土育种人》《80高龄痴心育种再传捷报 苗永增为百姓餐桌再ว添香稻新品种》《苗永增培育出我国首例矮杆香稻》等多篇作品,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科技新闻奖、绥化市新闻奖。
笔者在阅读《知音》等杂志时,发现一个男孩为父亲捐肾治病的新闻,便留意本地此类新闻。通过一位同学的介绍,笔者采访到一位为妻子捐肾的丈夫,写下了《妻子,我永远与你相依》,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
何为下?即记者通过下基层采访时,保持高度新闻敏感,尽可能多地采访一些新闻,也可以顺手牵“闻”得的新闻线索。
一℃是记者耳闻目睹妙手偶得。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当年在辽宁日报工作时,采访一个由于实行包干到户而摆脱长期困难的村子。夜晚,他和同来的✘记者在村头散步,周围农家忽然传来了清脆悦耳的挂钟打点声,钟声此起彼伏,打破了山村的寂静。他们联想到这个村长期贫困,温饱都没有解决,哪有钱买挂钟?如今,党实行了好政策,家家响起了钟声,该是多么大的变化啊!想到此,他们心情非常激动,抓住这一线索,采写了一条短新闻《夜半钟声送穷神》,在辽宁日报发表了,人民日报也迅速转载了。
笔者2009年曾在海伦市海北镇采访“科学发展观在基层”的专题报道,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这个镇的几个种地大户成立合作社,将农民的承包地集中起来规模经营,农民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既得租金,年底还参与合作社分红,自己一方面可以在合作社里继续种地挣工资,农闲时还可以去城里打工,一举四得,于是,笔者就此写了一篇《海北农民乐当土地股东》的稿子,获当年绥化市新闻奖一等奖。
二是记者平时留意周围随时捕捉新闻线索。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到耳ฏ勤、眼勤、腿勤、手勤、脑勤,在采访之余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他们就是一个个信息源,养成在所采访行业中多交朋友的习惯也会让记者在获取新闻线索方面受益匪浅。通过与广大读者、亲朋好友的接触,在同他们的交往中获取新闻线索,这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一个最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笔者2011年在本市环保系统采访时结交了不少朋友,有一次闲聊时,宣传科长说起,有一个60多岁的老人骑三轮车环绕全国义务宣传环保,被人称为环保老人,近期将到达绥化市。笔者立即约定,到时候采访这个环保老人。不久后,老人如约而至,经过采访本人,了解到他十几年来为了宣传环保风餐露宿、历经艰辛,不改初心的心路程,并跟随他一起走进社区、广场、学校宣传环保,而后写下了《皓首老人远征程 志在环保谱丹心》,获得当年绥化市寒地黑土环保行好新闻评选一等奖,“龙江环保杯”环保世纪行好新闻二等奖。
要做到上中下渠道,新闻线索畅通,随时捕捉到好新闻的讯息,就要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树立正确舆论导向;要深入社会,仔细观察生活;保持新闻敏感,多方获得新闻线索。 这样,就能保持头X始终在“战时状态”,记者随时随地携笔赴征程,得胜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