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面向竞争激烈的市场,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等培养创新型综合工程人才已成为工科类高等院校的重要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重要性,简单但阐述了培养人才的有效策略。
关键字:工程师;创新能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 A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好,只是单纯的依靠技术来发展,那么就永远逃不开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和民族,是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的,是很难在现今的社会中立足的。”可见,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简单地谈一谈,希望能给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借鉴。
一、工程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培养工程师实践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企业取得长远经济效益的保证,也是企业创建名牌产品的前提条件。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企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支柱和持久动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其实现在生态、经济及社会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可以为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产品,使企业发展由简单的引进技术、加工组装转变为自主创新、自主制造,甚至自主开拓全新的研究和生产领域。他们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能迅速地分析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可减少生产事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1.3培养工程师实践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需求。ฆ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工程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目前专业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招聘人才时重点考虑的方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工程师能否满足企业的需要,直面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实践能力。工程师不仅要明白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还必须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素质,以适应企业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目前高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我国的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表现在创新意识不强,不善于充分利用和积极创造条件。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我国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长期受应试教育束缚,创新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其次,当前的许多大学生创新知识基础薄弱,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更新较为缓慢,不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不习惯主动探索,形成知识陈旧的局面。再次,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不足。目前我国大学生仍习惯于跟随性学习,形成了依赖心理,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最后,国内大学生创新成果贫乏,创新技能不强,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常常是闭门造车,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和创新成果实现。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是令人担忧➳的“,行而不思,创新无望;行而三思,脱颖出新。”只有不断思考,并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实现超越。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不重视创造性培养的必然对策。
三、培养工程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3.1大力改进学校教育。主要是高等工业学校教育,其目的是为机械工程师从事工程设计工作与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学习和掌握坚实的、广泛而深入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本人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一是以机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及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改革目标。形体信息表达能力的提高是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目标;设计能力的提高是机械设计及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目标;机械结构设计能力的提高是机械设计及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目标;机械精度设计能力的提高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目标;机械工艺性设计能力的提高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及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明确各课程能力培养点及水平界定后,对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和生产实习等环节进行综合性整体优化改革;二是建立完善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开发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机械工程师要掌握的技能应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两方面,因此学校除金工实习基地外,还应建立比较系统综合的机械设计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由机械基础认知实验室、机构分析和方案设计实验室、机器结构分析与设计实验室!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室、现代设计实验室等组成的机械基础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到工程实际的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层次的生产实践和机械设计内容,使大学生实践性环节不断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2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高校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是为企业服务的,一方面,高校要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在人才培养上可以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另一方面,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国家产业的最新发展形势,向高校提供其对人才需求的必要信息及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为此,高校和企业就要密切合作,共同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机制。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使培养出来的工程类人才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3.3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工业界,就是要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面向世界,就是要服务“走出去”战略,为工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面向未来,就是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因此,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企业由原来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工科生的学习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根据上述总体思路,笔者认为主要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入手。课程体系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内容集中体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教育而实现的。因此,高等工程教育要从根本上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就必须充分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等关键环节进行变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同时,在大学生中引入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实践中去的热情。
四、结语
面向社会需求,基于多维实践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模式,打破创新能力较弱的局面,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有效提升,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前瞻性和适应性,使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可以有效接触到更加全面的工程实践项目的锻炼。这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强、专业基础深厚、实践能力强的机械工程专业卓越人才,改变我国在世界制造业格局中的地位,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