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 让数学课堂灵动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需要教师把握课堂中提问的技巧,从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质疑方法传授、激励评价巧用等多方面入手,积极创设每一个引发学生提问的场景,从而引导学生会思考,想提问,能提问,能解决问题。
关键词 问题意识;提问;会问;培养
问题意识就是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遇到疑惑或困难,由此产生困惑、怀疑、焦♋虑、探索的一种心理,从而思维活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石,是思维的动力,是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的保证。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有针对性 并且专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对¢问题意识培养的几点认识。
一、营造和谐学习氛围,让学生敢问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创新意境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应该在轻松的环境中产生。有关资料显示,人在愉悦的环境中思维主动、敏捷,会自在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会增强探索欲,易迸发出想象和创造性的火花。而传统的课堂,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缺乏บ,且好问的天性被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惰性状态。
二、创设有趣问题情境,让学生爱问
三、教给巧妙质疑方法,让学生会问
课堂教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提问。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养成了惰性思维,学习结果、记忆成为关注点,理解、学习过程被淡化。学生的这种惰性思维成为学生的质疑素质的瓶颈,而教学中质疑技巧的传授是突破这种瓶颈的关键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从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技巧:首先是问原因。打破传统的教师提问这个重心,转换为让学生提问、多问,让学生在无数个“为什么”的问题中潜移默化地训练了质疑的技巧。数学教材中抽象的概念、术语、规律、定理、定律通过学生的一个个问题展示卐出来,逐一具体化解决。如,笔算加减法时可不可以从高位起呢?为什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和总是大于第三边呢?求三角形的面积底乘高为什么还要除以2呢?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还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已学知识出发,延伸到课外,结合生活中、网络上、交往中所有感觉可问、想问、疑问的事物和现象多提几个“为什么”。其次是找依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根溯源,让学生多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理由是什么”“有什么依据”,无论学生质疑的问题如何稚嫩,所质疑的问题是前人沿袭已久的法则或无需质问的权威理论等等,都要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探索。如:加法的交换律、加法的结合律、乘法的分配律……它们有什么依据呢?再次是提异议。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好课本以内的知识以外,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中、教材外已有的观点、理论、法则、原理以及不构成问题的想法大胆质疑,不断提出诸多的异议。最后是求异同。教学过程,教师可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针对前后学过的定理、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关联之处,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学会总结、学会分析、学会求同、求异、求新。如:加法的交换律和乘法的交换律,加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有什么异同等等。
四、运用恰当激励评价,让学生善问
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没有价值的,或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与本课无关的,或是学生的意思表达不清的,教师都要肯定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并给予肯定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所有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应对:“我很努力地思考问题”“我敢提问题”“我想得到老师的表扬。”面对学生这些积极的心态和状态,教师要拿起表扬和赞赏这个十分有效的“教具”:“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你提的问题真好”“你很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一个个的赞许,一个个的肯定的评价,使得学生的信心一次次被树立起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能力也就自然地培养起来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再认识》练习时,教师让学生围绕“本班有女生28名,男生33名”提出问题,其中有一位平时学习较差的男生提出“全班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引来了同学的一片发笑,提问的学生脸红了。这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发笑,学生都说太简单了。教师就说这也是问题呀,而且对这位同学而言已经问得很好了,因为他进步了。教师这么一说,其他很少提问的学生马上增添了勇气,争先恐后地又提出了许多问题。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应有正确的态度,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学生才敢于、善于提出问题。
总而言之,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因此我们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引领数学课堂,使数学课堂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