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说到美,说到美育,总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其实人类总是以“美”作为生活的追求方向。有一位哲人说得好:生活中不缺乏美,缺的是对美的发现。“发现”是用心灵去感知,一个人没有“发现”的灵慧,即便处芝兰之宝,也无嗅香的体验,而是备灵敏的“发现”,即便骑马走过茉莉之径,也能捕捉留在马蹄的淡淡幽香。有“发现”,才能“发据”。只有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中蕴藏丰富的美育元素,发据教材的美育因素,才能让学生感知美,进而生议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认认认而提高教学效率,达成育人目标。语文教材的美育因素是什么?我这里要谈的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美。
一、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美的享受。花鸟草虫、高山流水、朝霞彩虹,形、色、声中无不浸透着美,孕育着美。唐代诗人杜甫的《江南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的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抒发诗人欣喜之情,使人感受到婉转悦耳的音乐之美。又如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海口日出》中“天空还是一片浅蓝……一道红霞……小半边脸,红得很……真红得可爱……”这些描写,写出了太阳升起前天空的颜色、红霞的变化,足写出了作家盼望看到日出的迫切心情,让人感到朝霞旭日梦幻般的色彩之美。
二、词语美
大家熟知的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的是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的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致描绘的壁画。一个“铺”字,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一个“似”字,串起了“露水”与“珍珠”,连起了“月亮”与“弯弓”。及复吟咏,难道还不会产生美的共鸣?
三、语言美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当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然后砸碎从敌人手中缴来的枪,走到悬崖边,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伴从悬崖往下跳。“打倒ღ日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在狼牙山响起。作家特意描绘的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语言不正是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声音吗?这荡气回肠的语言不正体现英雄人物激动人心的悲壮之美吗?
四、人物形象美
❧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第八自然段,讲烈火烧到邱少云的表现,邱少云没有设法扑灭身上的烈火来拯救自己的生命,他“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到壮烈牺牲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邱少云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在烈火烧身时,他内心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战友的安全,想到的是整个战斗的胜利。邱少云至死不忘严守潜伏纪律,这伟大战士的美好形象有谁能忘?
五、意境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意境美,是情与景,内容形式的和谐统一,值得我们细细体味,用心探索,如《七律。长征》中的颔、劲两联分别描绘了五岭、乌蒙、和金沙江畔的云崖、大渡河及河上的铁索桥的景象,这些景象并不是为了再现五岭、乌蒙、金沙江等物象,而是为了再现这长征途中工农的形象,为了红军越过千山万水“只等闲”的雄风。暗示红军长征时翻山越岭、跨河过江如履平地的英雄气概和无为艰难、勇往直前的景军情景。总之,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有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据材料,精心设计,用形象的语言去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ฟ需要,从而“入境动情”地体味文本中的内✘涵,这样,学生眼前的文字符号才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受到审美形象的深深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形成向美、尚美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