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大力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技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将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知识联系起来。其中,教师的因素至关重要。
1、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会计、审计工作又是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会审专业教师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尤其重要。但据统计p> 1.1 现有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偏低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对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对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进行了量化。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极少,许多学校的专业课的授课教师中初级职称教师多于中级职称教师。“双师型”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而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对♋“双师型”的要求指标为70%。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必然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到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功能。 由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教学技能比较熟练,但是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没有接触过会计、审计方面的实务工作,动手能力较差,教育学生时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严重脱节。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一些新老师一到学校就承担了繁重的、超ฒ负荷的教学任务,无暇参加社会实践。
1.3“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数量偏少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以及普通高校的待遇差距较大,部分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不愿意继续从事职教事业,特别是一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教师的流失降低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目前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的招聘仅仅停留在引进上,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较难。另外,高职院校现阶段缺乏激励“双师型”教师的措施。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高职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在职称评定时,侧重于教师的学历学位和科研成果,“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价值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极大地挫伤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中,会审专业聘请的行业、企业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偏低,这使得在校的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接触较少,生产实践知识更新的速度受到了影响。由于兼职教师比例低,大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都是由专任教师承担的,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1.4 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在高档次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较少,承担的高档次科研课题也较少。高职院校中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科研和教学是互相促进的,缺一不可。不重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很难的。2、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素质的对策
2.1 提高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师资的学历水平学历提升是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一项长期的常规性工作。各高职院校应制定和完善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师和中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攻读会计专业硕士是提高教师能力素质的很好途径。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向会计职业,培养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实现系统性转变。因此,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是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的高级专才,并且会计专业硕士更注重技术方法及其应用能力的训练,设置许多会计专业技术课程。从实践环节看,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专业实践环节也着重于职业技能方面。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攻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能提高教师能力素质。2.2 建立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主流。首先,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逐步实现教师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的转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审计实验和实训室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学会的科研课题,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各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改革和审计活动。其次,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安排会审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兼职,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训、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 第三,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对参加培训或考证、资格证年检以及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的教师给予经费资助和时间保障。多途径提升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如提高教师职称、学历,派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开展国内外专家讲座、教学观摩与竞赛及其他交流活动等。最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使该类基地成为培训“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阵地。2.3 加强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会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对专职教师要发挥其长处,侧重于理论课程的讲授。同时,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兼职教师的聘任。高职院校要积极要拓宽兼职教师的引进渠道,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高职院校会审专业要积极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中引进或招聘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担任客座教授,建立适应会计专业各岗位或各科目教学需要的兼职教师队伍。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对兼职教师的个人信息、聘期、任课情况、学生考评结果等情况建立专门档案进行记录和管理,并根据承担的教学任务及考评结果分级考核确定最终报酬。在聘任兼职教师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重实践经验,轻学历职称。高£校必须抛弃固有的人才观念,不要拿学历职称来衡量会计实践人才的标准,事实上,很多一线财务人员,有着多年的丰富实践经验,学历职称却较低,一¡则本身可能工作较早,没有及时提高学历,再则企业并不以学历职称来衡量人才,和学校不同。二是待遇要保持一定水平,一般要高于校内课时费标准。教师习惯于接受的课时费标准,往往难以吸引行业精英牺牲休息时间来兼职,只有保持稍高的课时费待遇,才有可能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三是上课时间要灵活,最好调整到双休或晚上进行。因为学生上课的时间比较灵活,但对兼职教师来讲,毕竟还得以本职工作为重,没有那个企业会允许自己的职工在工作时间外出兼职。
2.4 拓宽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作为会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对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对教师的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师不仅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高水平的实战经验和技能。因此在师资培训中应把实践技能的提高作为培养的重点。要将以下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中。
首先,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具体准则的教育。由于经济环境的变换,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经常随着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陆续颁布和实施,这就要求高校会计、审计教师要及时掌握新准则的内容,更新会计知识、审计知识,以便充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另外,组织教师参加会计学会召开的理论研讨会,鼓励教师在刊物上多发表专业方面的文章,在学术上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其次,将不同行业的会计知识纳入到继续教育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面广,涉及的行业多,就业对象多为中小企业,而学生实际学习的财务会计课程,主要是针对工业类大型上市公司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制度,这势必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为能使学生们迅速地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小企业及各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使他们能更快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专业教师要加强对各种类型企业的不同会计核算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再次,资本市场知识和金融知识的教育等相关专业知识。不论是会计核算、财务审计还是财务管理,都要涉及资本市场及金融学方面的内容,而从调查结果来看,会审专业教师对这些内容的掌握不是很好。因此,应加强资本市场运作原理、经济学相关理论、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的改革方向以及西方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西方会计学的动态等方面的培训。最后,还应加强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专业教师的师德建设,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建立一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提高会计与审计教学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