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探讨(1)论文
摘 要:自中共“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广西县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从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看,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应表现为做大做强第二产业,这是多数县区的首选和首要出路。
关键词:产业结构;县域经济;模式创新 1 研究背景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一五”规划提出“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壮大县域经济”,这些提法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
从2011年开始,广西每年都召开全区的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对全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等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充分表明自治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加快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提升广西经济实力、实现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根基所在。
进入“十一五”期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合作等国内外多区域合作叠加互动,以加快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为核心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确立,使我区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广西县域经济进入一个重要发展期,呈现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大好局面。深入研究分析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成绩、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出发,着重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认为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应表现为做大做强第二产业,这是多数县区的首选和首要出路。 2 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强。 近几年,我区县域经济从整体上看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与全国百强县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7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木竞争力百强县中,广西无一县入围,说明我区县综合竞争优势太弱。2007年我区县域平均GDP为44.67亿元,只相当于2003年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7.5%;县域平均财政收入3亿元,只相当于2003年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7.1%。
2007年,我区县域年末人口、土地面积占全区的比重都在90%以上,县域GDP占比仅为66.06%。
产业调整未能深度发展,增长方式式粗放。 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为25.64%,各地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大多局限在农业种植和养殖层面,经济结构以加大投资规模,增加工业总量为主,实施产业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和能力还未形成。
目前县域工业主体仍然以小型企业居多,企业优势不明显,部分县区存在经济结构相似,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县域的工业园区建设比较滞后,增长方式也比较粗放,对经济加快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007年经济总量前10位的县生产总值总和为996.33亿元,占县域经济总量的25.3%,是总量后10位的县总和的9.95倍;财政收入前10位的县合计为70.64亿元,占县域财政收入的26.8%,是收入后10位的县总和的9.37倍。
其中县域经济总量最大的玉州区生产总值为138.97亿元,比排位后12个县的总和还多。县域财政收入最大的平果县财政收入达到16.23亿元,比排位后17个县的总和还多。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不强。 县域非农业特别是二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次产业占比重偏大。
县域工业中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的“五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县域,目前正面临国家不断加大的宏观调控压力;农业产业化潜力巨大,一二次产业之间互动乏力;一些县市主导产业尚未真正形成,缺少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优势品牌。 3 从产业结构演进看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动态过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自身的演进规律。
就一般状况而言,区域经济经过一个高质量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其第一产业发展则容易有较大的后劲,第三产业发展则有强大的产业基础,进而是强大的经济综™合实力。 广西县域经济结构经过多年的努力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仍不尽合理,而且第
一、
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低。2005年广西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33.8:36.1:30.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6%;而2005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2.4:37.1:40.5,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1.1%。
这表明广西县域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明显滞后,低于全区总体平均水平,同时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产业过重、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滞后。 广西县域经济2000、200
4、2005年度产业结构变迁情况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广西统计年鉴2001》、《广西统计年鉴2005》及《广西统计年鉴2006》整理而来。…… 注:
各年产值的绝对值均为当年价。
为保持各年度数据的统一性和可比性,本表所称“县域”的行政地域涵盖广西所有县、市、自治县等县级行政地域,以及崇左市的江州区、来宾市的兴宾区2个市辖区,2005年数据不包含南宁市邕宁区。 总体上,广西县域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已由原来的“
一、
二、三”传统格局变为“
二、
一、三”的工业化起步阶段格局,第二产业只比第一产业略强,而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则低于第一产业。在产业关联度方面,工业的发展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它产业的发展,各县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加工产品也因技术起点不高,更新换代慢,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第三产业没有很好地形成为农业、工业服务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广西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多是一些传统型行业的发展,而一些为社会化大生产服务的现代供销渠道、社会保障、融资市场、房地产、科技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从具体的县域来看,广西近一半的县域,尤其是山区县,产业结构仍然保持传统的“
一、
二、三”格局或“
一、
三、二”格局,详见表2。 在88个县域中,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有42个,差不多占总数的一半;第一产业占地区总值在40%以上的有24个县域,超过全部县域的四分之一;只有8个县域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低于20%,仅占总数的9.1%。
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的有30个,占总数的34.1%;有39个县域第二产业比重低于30%,占44.3%。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最高的县域整体经济实力普遍较弱,除几个省辖市市区及工业基础较好的桂平市和陆川县外,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都不到20亿元,乐山、凤山、东兰等三县地区生产总值甚至低于10亿元。
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第一位并非由于产业结构梯次优化升级的结构,更多是由于历史、区位及地理资源条件影响下的形成的定态。这些县域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而第三产业则以刚起步阶段的吃住行等初级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孤立发展,没有形成与第
一、二产业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 注:根据《广西统✉计年鉴2006》整理£,其中包含12个财政收支和市政建设相对独立、并且能够提供完整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的市辖区。
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实践都表明,工业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过程。只有当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极大比重后,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必要基础,促成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级化。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对于经济落后的广西来讲,显得极为重要。各个县域按照自己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进行产业的调整和升级,力图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取得一定成绩,但农业依然薄弱,工业不强,部分第三产业占主导的县域也由于没有工业的支撑,显得力单势薄。
与此同时,区域分布不均衡是我国建国以来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问题:工业分布严重地偏聚于大中城市,县域内工业规模都比较☯少而小。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广西工业化的重心放在中小城市,广西县域工业化进程却相对滞后。
壮大县域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偏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广西县域产业结构现状决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是多数县区的首选和首要出路。
4 结论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紧扣“农民增收,财政增长”这个中心,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着力抓准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结合点,抓准农业与工业的结合点,抓准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抓准近期效益与民远效益的结合点,如何做大做强第二产业是关键也是出路。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必须定位于广大农村,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工农并进,第二产业配套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政府服务机制,完善市场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努力实现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和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王怀岳.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周金堂.国家背景下的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