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支持对策
"
论文摘要:学生成才的标志是毕业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体现出人生价值。但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原因或社会原因在就业时出现了就业困难,影响其自身发展,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针对性,帮助学生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在分析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后,结合就业指导实践,提出了解决就业困难的有效对策,对今后的就业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高校
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在我国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工,则更是历史上各朝各代的人一直在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大学生群体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没有遇到困难,但在参与就业时困难却很突出,这种现象无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对学生本人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构成状况,解决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寻求针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扶助对策是一项当务之急的任务。
一、就业困难群体是大学生群ด体中的客观存在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泛指由于家庭、经济背景、个人的主观因素、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心理品质的完善程度、身体条件、所学专业及在某些方面有欠缺的,不能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的群体。①根据调查显示这部分学生占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毕业生的26%,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就业困难群体是开展就业指导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使他们顺利走入社会,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
1.困难群体的种类
(1)综合困难群体。一部分学生由于交往能力较差,思维能力有限,无法主动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也不能获取对方的用人信息,不懂得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还有一些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较差,缺乏责任感,缺乏坚强的意志品格,缺乏吃苦精神,给自身就业增加了难度。
(2)由于身体条件形成的困难群体。一些学生虽然专业水平不差,但对于有些比较看重外表形象的单位,则显不出自身的优势,工作条件较艰苦的岗位则根本不收女生,造成了许多理工科女生就业难的现象。
(3)定位不准形成的困难群体。有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个人能力评价不实事求是,没有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导致错失很多工作机会;还有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自卑、依赖、盲从的交织心理过程,没有♛明确的目标,人云亦云,患得患失,最终导致就业失败。
上述三种就业困难群体是就业指导过程中碰到的主要困难类型,归纳起来就是就业困难、有业不就和有业难就。每一名学生,只要他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常参加大学学习,每天认真学习,探求知识,那么就应该受到尊重和宽容,受到必要的指导。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才是对待困难群体的态度。
2.困难群体的特点
(1)不能及时就业。这是这个群体的标志,也是这个群体的特征。受就业困难的影响,该群体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较脆弱,经不起挫折或打击。他们的注意力就是其自身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顺利解决,则标志着其摆脱了就业困难。
(2)社会活动参与减少。就业困难的学生对学校及社交生活参与相对较少,除非与就业有关,其精力和心理对上述活动有一定的排斥,造成社会需要、学校生活对其的政治影响和文化交流减少。
(3)心理上比较敏感。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上的困难和社会生活中的相对弱势,使他们的心理压力高于有就业意向的大学生群体,相对失落,茫然、不满、焦虑甚至仇恨的心理伴随着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缺乏应有的热情。
(4)难以得到实惠。在我国经济高速、健康、持续的发展中,各行业的从业者的收入都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他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如不参与到各类工作中,则难以体验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影响其对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信心。
3.困难群体的思想状况
困难群体在思想上拥护党的领导。根据《北京联合大学思想和行为特点调查》,83%的学生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抱有信心,对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表示满意,能克服困难去追求理想,显示了学生们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坚定,同时对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充满信心。他们赞成国家的就业政策,即“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校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83.36%的大学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总体评价比较满意。依赖和埋怨不能解决问题,要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最好的方法是在竞争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国家有关的就业政策和措施不了解,对学校给提供的就业信息不满意,对找到工作岗位的信心不足,对人对事冷漠。"
二、积极应对,帮助大学生困难群体就业
多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ป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方面不断探索,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机会多,时间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通过介绍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及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力,达到就业的目的。对就业£困难群体而言,可将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并在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以辅助学生职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在一年级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二年级培养职业素质,塑造和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三年级锻炼实践能力,提高责任感、自信心和受挫能力;四年级面对就业问题分类指导,重点是就业技巧和心理调适,以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岗位的要求。
2.从制度方面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就业
一个好的产品可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活动中,好的毕业生同样可以产生好的社会效益。从大学生困难群体的特点出发,根据岗位要求的高低,可以采取相应的援助策略。对没有岗位可去的就业困难学生,优先提供要求低的岗位,解决岗位有无的问题;对有岗位可去,但犹豫不定的学生提供中等要求的岗位;对岗位要求较高的学生,则推荐一些素质较高的困难学生参与竞争,采取了递进的援助措施,实现了在就业困难群体中的分类指导。
3.发挥家长作用开展就业指导
在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价值观、择业观极大地影响着子女的择业观。家长也要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来考虑,缓解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采取积极、健康的心态帮助学生渡过求职择业的难关。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告诫我们,就业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协助,家长通过了解有关政策、法规、形势等,配合学校的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同步进行,互相补充,以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
4.积极开展心理指导
有心理学家曾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早在新生入学时教师就应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融入同学群体,积极参与学院的各种校园活动,及时发现心理不适应的学生。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消除自卑,接触不同性格的同学,摸索与大多数同学的相处之道,为以后适应职场竞争做好准备;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学生,则推荐层次较高的工作,并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客观地评价自己,以便适时就业;对于缺乏实践能力和实习经验的学生,鼓励学生勇敢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引导他们学会整合资源,将辅导员、专业教师、校友等资源合理利用,建立自己的信息网,拓宽择业面。
5.构建个人的支持系统
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支持系统,这个支持系统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社会关系是指亲人、朋友、同学、教师等。教导学生困难群体也需要彼此支持,共同发展,必要的时候,也要懂得求助;要有意识地去经营它、维护它。建立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如果不懂得体贴、关心并帮助他人,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生活,那么就很难维护好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很难获得更多的帮助。
就业困难群体的学生只要善于将个能力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利用大学生就业政策,克服自身的弱项,一定会达到就业的目的,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