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方性院校贫困生就业困境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4-12-26 01:52:5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身处地方性院校、作为“弱势群体”的高校贫困生逐步陷入就业难的困境。针对贫困生在择业中出现的就业能力不足、心理压力过大、就业期望不理性等问题,提出了政府应规范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市场,高校应为贫困生就业提供更多实际支持和有益帮助,地方应发挥优势引导贫困生树立扎根地方的观念等对策,以切实帮助贫困生就业,促进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论文关键词:地方院校;贫困生;就业困境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其中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统计,“211工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大概为88%,其他院校则偏低。尤其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贫困生既没有名校毕业生的头衔,又往往因为家庭贫困而背负太多的期望,加上地方就业空间有限,成为毕业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陷入了就业难的困境。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既关系到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生计,也关系到高校与高等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地方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为贫困生谋出路,做好贫困生的就业工作。

一、地方性院校贫困生就业困境的表现

1.就业能力不足

就业能力是一种以学习能力为基础,在学习与教育培训中形成的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多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当地教育条件和家庭经济能力的限制,自幼就鲜有参加音乐、美术、舞蹈、外语等辅导的机会。一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很好地开设过这些课程,导致部分贫困家庭学生人文素养欠佳,特长偏少,表现能力和沟通交流技巧缺乏。进入大学后,由于经济拮据,贫困生把很多课余时间花在了勤工助学、做家教和各种兼职工作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担任学生干部,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锻炼自己,因而造成没有学生干部的头衔,没有较强的交流能力,求职道路十分艰辛。

2.自卑心理的影响

物质上的严重缺乏导致了贫困生心理上的失衡,校园里,贫困生们勤俭节约、用功读书,却因为自身的家境贫寒,常常表现出瞻前顾后、烦躁不安、情绪低落、过分自信、自卑。这种不正常的心态阻碍了贫困生们与别人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导致他们长期不热衷参加集体活动或校园内各类活动。久而久之,他们变得脆弱、敏感,甚至成为其他同学眼中的“异类”,在求职面试中容易出现沟通困难、无法自我表现等现象。此外,有些学生毕业时可以凭借家庭的各种关系谋得较好的单位,贫困生们多半都没有较强的社会关系,面对这种现象,他们的心理会极度不平衡,既对自己感到悲观,又对社会感到憎恶,也不愿与老师或同学提起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

3.就业期望不理性

贫困生受其自身成长的周围环境影响较为明显,这种先天的条件形成了贫困生特有的择业期望。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背负摆脱现状的压力和寻求回报的愿望,因为这些家庭往往为了供子女上学而节衣缩食、负债累累,家长把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他们毕业后找到理想、高薪的工作,很多贫困大学生也深知家庭经济状况,渴望尽快对家庭有所回报。而地方院校大多处在地方,远离中心、发达城市,所在地的就业容纳能力、发展空间和收入都较中心、发达城市有很大差距,很多贫困生不愿意在院校当地或基层就业。此外,刚毕业的贫困웃生由于在校内缺乏锻炼,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往往过于理想化,容易钻牛角尖,缺少理性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导致求职时难以被用人单位关注。以上这些因素使很多贫困生难以在城市谋求好的就业岗位,不少贫困生也因为背负家庭的期望宁愿选择自愿性失业也不愿意到小城镇、乡村等基层就业,陷入就业困境。

4.就业成本的限制

如今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地方院校大多远离发达城市和大中城市,同区域高校少,难以举办影响大的招聘会来吸引用人单位集中选聘毕业生。同时,高校的不断扩招拉大了地方院校与重点高校的差距,不少地方院校办学经费短缺,统一为学生搜集招聘信息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毕业生们在求职的过程中大量搜寻就业信息,然后跑招聘会、投递简历甚至跨区域求职,这个过程的花费相当昂贵。对于贫困生来说,他们的经济条件很难支撑他们参加所有的招聘会,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的良好机会。所以,就业成本的限制也是使贫困生陷入就业困境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5.社会资源的匮乏

社会资源是关系网络的摄取对象,由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构成,人们以社会关系为手段,以人情法则为指导,进行社会交换以获取自己想要的社会资源。在社会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个人社会背景和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仍然很大。这些资源包括家庭经济条件、背景、人脉、信息资源等等。如果在校大学生拥有这些资源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无疑会对个人的就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贫困生主要来自边远农村和城镇下层,不仅表现为经济较为困窘,也表现出生活圈子狭窄,可依靠的社会关系较少,在经济和社会关系方面家庭能给他们的支持较少。我们虽然不能将这种现象绝对化,但是目前许多城市就业竞争中“聘人唯亲”、“权钱交易”等现象已经蔓延开来。这种客观存在的劣势也使贫困生陷入就业难的困境。 "

二、地方性院校贫困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分析

1.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考上大学就有了铁饭碗”的就业情形已一去不复返。而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很多企业都在裁员或不进新人,再加上往年积淀的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加上贫困生固有的各种劣势,贫困生择业困难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2.贫困生自身的因素

目前的就业模式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通过双向选择来实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就成了能否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性因素。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顿,往往存在自卑心理,沟通能力差,交际能力普遍不强,择业期望不切实际,择业综合素质相对较差,这些加剧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人为地造成择业困难。

3.用人单位公正选才方面的缺陷

由于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学生家庭特有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有着很大的影响。“聘人唯亲”、“权钱交易”等现象仍然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屡见不鲜,使那些既无关系又无背景的贫困生求职无门。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全,导致贫困生就业难度日趋增大。

4.地方院校在影响力上的劣势

地方院校大多是一般院校,缺少名牌、重点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较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加上地方院校受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结构老化,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竞争力不强,导致不少当地的用人单位也舍近求远,钟情于外地名牌大学或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名牌、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偏好剥夺了地方院校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身处地方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见一斑。

三、帮助地方性院校贫困生摆脱就业困境的对策探索

1.全面培养贫困生综合素质,提高求职择业能力

在贫困生择业过程中,不管外在的因素有多少,贫困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择业能力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用人单位招聘门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有无才艺特长等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时重要的考核指标,而贫困生们恰恰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高校应“对症下药”,从多方面入手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如鼓励他们参与校园活动、管理班级事务、参加技能培训,吸引他们加入到竞争性比✈赛中来,锻炼其人际交往与组织协调能力,激发自强精神。此外,高校应充分运用资源,如社会实践基地、实训基地等,侧重培养贫困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加深其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使其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人生阅历,全面提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社会适应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2.切实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贫困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就业阶段又是其心理问题高发时期,因此,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贫困的家境会使贫困生陷入思想的困境,要对贫困生进行思想疏导,帮助贫困生在思想上脱贫。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出色的成绩往往是在困境中做出的。学校可通过一些名人、成功校友的成功经历来激励学生,让他们懂得家境贫寒、身处逆境,既是不利因素,又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ϟ富。同时,要多渠道了解贫困生在择业时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对他们进行疏导,使他们形成对就业毫不畏惧、拼搏进取的心态。此外,还可以合理运用激励原理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培养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会他们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

3.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规范就业市场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逐步形成人事监督机制,建立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尽量减少人情因素,使毕业生就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尽可能减少人为控制因素,扼杀不正之风,为应聘的每一位大学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此外,政府应进一步规范各种收费项目,适当减免贫困生参加招聘会的费用,严格控制出省费、落户费等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降低贫困生的就业成本。

4.指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强化个人利益、淡化国家利益、追求实惠的功利化倾向,特别是贫困生所受的思想煎熬更为严重。要在贫困生择业时引导他们改变过去“只要上大学就有好工作”的想法,减轻贫困生所背负的社会期望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全面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通过开展“三观”教育为择业观教育提供深层次的理性支撑,根据贫困生个人择业能力和社会实际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

5.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引导贫困生树立扎根地方的观念

地方高校虽然离中心城市较远,但是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产业的不断优化,地方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参与当地的各项建设。地方院校应根据当地的实际,开办一些面向基层、贴近地方的专业及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带领地方脱贫致富、造福基层的能力,使他们摆脱“非城市不留,非稳定工作不找”的狭隘就业观念,树立“扎根在基层,希望在地方”的思想。

四、结语

贫困大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作为地方院校更要认真做好贫困毕业生的บ关心服务与就业指导工作,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切实帮助他们具体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素质培养、择业观教育、经济帮扶等工作,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应对激烈社会竞争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水平,确保顺利就业。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