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祠堂:立体的族谱与族训
青原区新圩毛氏宗祠图/ 山东画报出版社
祠堂是宗族祭祖联宗、议决宗族事务、办理红白喜事、上灯修谱、表彰功德、惩戒罪恶等的重要活动场所,它集祭祖、管理、行使族权于一身,神圣而庄严,集中体现着人们的精神要求。祠堂的建筑以宗族观念为基石,承载着一个宗族全部的历史情感、生活理想。所以,祠堂建筑本身也就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由祠堂厚实的砖墙、粗大的梁柱,我们不难体味它象征人们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人类价值;由祠堂显赫的门面、宽阔的空间,我们不难领略它激励后人勤劳上进、光大门第的精神价值;由它考究的建筑、精致的装潢,我们可以品评它富丽堂皇的外表之下,蕴涵着的艺术价值。一座祠堂既是一座缅怀祖宗功名的纪念碑,往往也是一座表彰先人善行义举的道德碑,它默默无言,却又铿锵有力,用砖石木的语言教化着后人。
宗族之志:新圩毛氏宗祠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毛家村是一个八十多户、四百多人口的小村庄。然而,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不到百年的时间,该村获大学学历以上者有一百五十人。村中有条长约五十米的裕元巷,出了博士、教授、工程师等高级知识分子八十余人。故而,该村被一些媒体誉为“博士教授成群的村落”。裕元巷里有副对联称:“州县名♛绅商贾巨子裕元是巷,父子泰斗兄弟精英毛门斯派。”
毛氏宗祠又名“文接堂”。文接堂可谓人才接力,济济一堂。以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等为主的高等人才,分布于全国诸多重要城市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地;除从事教育者外,还有工业、经济、新闻、企业、医药、军事等行业的高级人才。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始至今,迅速形成令世人刮目相看的裕元巷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的渊源,在于耕读传家的传统,在于毛氏宗族世代秉持的传承文明、文化接力的宗族之心。
新圩毛家村开基于宋淳熙年间,毛氏宗祠重建于1936年,是一座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建筑。宗祠按赣中传统建筑风格布局,为“三间两井三进”,青砖、灰瓦、马头墙,红石立角,青石门框、横担。祠堂前矗立着“冬官第”牌坊,牌坊上用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的景德镇瓷板画镶贴。支撑牌坊的四根水磨石柱,每根高三米五,直径约八十厘米,用的是从美国运回来的“洋灰”,请上海知名建筑师设计,由江浙工匠手工打磨,耗时一个月建成,费用占整个祠堂造价的三分之一。水磨石柱上方有仿意大利风格的卷草花饰、水泥浮雕“狮象四瑞”,下有水ღ泥文竹型下水道。将外来文化元素和传统民族工艺有机结合,体现了上世纪初叶毛家人接受先进理念的时代特征。
牌坊有联夸耀毛氏祖上荣光:“司空司马第,太守太保家。”祠堂大门上方“毛氏宗祠”四字由时任吉安专员公署专员兼任吉安县县长的“吉安王”李正谊亲赐墨宝。祠堂内,镂空木刻精美绝伦,斗拱飞檐巧夺天工,祠堂楹联则是言辞殷切,“迎尚书以就养心能兼孝,因刺史而兆基官即为家”“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继宗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地灵而人杰。站在高处远看毛家村,村庄四周高、中间低,就像一方墨砚。村落正处于宝砚中央,而裕元巷处于村庄中央。站在文接堂前远眺,视线越过纯化河,视野内山峦起伏延绵,正对面的三座山峰造型就是一副笔架。一道精美的砖砌漏花古屏墙与祠堂相隔,屏墙外是半月形的聚星池,池子又名“七星伴月”,从远处龙头山引来一股涓涓水流,流入聚星池,池水有了龙头活水的充泽和净化,“宝砚”就能永远丰润、翰墨飘香了。古村低洼,却不积水,余水都从村西北一座名叫莲桥的单拱石桥下排出,古老的莲桥就是“宝砚”的出水口。
名门望族:衢州孔氏家庙
在我国,孔庙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方祀孔的地方,设在国子监(太学)内,地方上则设在州学、(郡)县学中;第二类是民间建立的孔庙,广布于全国各地,俗称文庙;第三类就是孔子世家的家庙,是孔子后裔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的地方。普天之下,家庙只有两座,一座在山东曲阜,一座在浙江衢州。衢州为什么会有由宗子奉祀的孔氏家庙呢?说来话长。
南宋与金的长期割据和对峙,导致中国的长期分裂,也使得孔子裔孙南北隔离。这种同时并存两个宗子、两个衍圣公的分裂局面,长达一百五十多年。元世祖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发现了关于孔子世家的两个情况:其一,“太宗世,诏孔子五十一代孙元措垄衍圣公卒,其子与族人争袭爵”;其二,元兵攻下衢州时,发现衍圣公孔子五十三世孙孔洙仍然健在。为了维护礼仪和传统,为了“大一统”的帝国昌盛,经过数年的调查和思考,元世祖明确了“孔子后,自宋南渡初,其四十八世孔端❥友子d寓衢……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为了统一孔子世家,元世祖下诏“江南衍圣公入觐,命归曲阜袭封”。这项决定完全符合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有利于分离孔裔归于统一。但是,在荣誉和利禄到来的时刻,江南衍圣公孔洙却怀着仁义的信念,以衢州有家庙,有五代先祖的陵墓以及年迈的老母为由,请求朝廷让他回归衢州,率已经南迁在江南的众多族人,继续在衢州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恳请皇上将衍圣公爵位赐予曲阜的族弟孔治。元世祖同意了孔洙的请求,封孔洙为“国子祭酒兼提举浙江学校事”,并且给他“护持陵庙的玺书”,对孔洙让爵的高尚品格,元世祖十分感慨地赞颂说:“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
从孔洙让爵之后,南宗的正统地位被废除。元朝统治者为了避免孔氏南北两宗日后相互嫌隙而生争执,更不允许南宗背忘孔洙让爵之风,制订了《整治孔氏弟子违犯家规》的典章,修订了《孔氏南宗家规》,立有“遵制典”、“端教源”、“示劝惩”、“防冒姓”等条款,“行令在衢子孙永遵制典,恪守祖风,有违者以不忠不孝论。置之重典,永有叙录”。《衢州家庙考》云:“衍圣公洙让爵于曲阜,南宗中衰,家庙书楼,其制非宝v之旧。”
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呈纵长形,以东、中、西三条轴线布局,庙前设有金声门、玉振门、棂星门、大成门四门。中轴线上有孔庙大门、大成门、甬道、大成殿、东西庑等建筑。进大成门可上佾台,那是祭祀孔子时歌舞的地方,由青石铺成。紧接佾台的孔庙主殿大成殿,是庙内的最高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殿阁雄伟,气势不凡。双重飞檐中立有一块竖匾,上书“大成殿”三字,檐下挂着“生民未有”匾额,为清雍正皇帝御笔。殿内有清康熙皇帝撰写的“万世师表”匾额,悬挂在正殿上方。大殿高二十三米,长和宽各九米。殿内正中是孔子坐像,两旁侍立着其子伯鱼及孙子思像,横梁上悬有十余块历代皇帝御书匾额。殿内共有木质圆柱十二根,其中最大的圆柱周长一米八,一人难以合抱。东西两庑祀十二哲、中兴祖孔仁玉以及孔传、孔端友。金声门左,是家塾所在,内进为祟圣祠,祠后是圣泽楼(旧称御节楼),祠前稍西为报功祠,祀官绅之有功于南宗者。玉振门右有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及思鲁阁等建筑。思鲁阁上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像高不足两尺。孔子长袍大袖手捧朝笏,亓官夫人长裙垂地,形象生动。阁下立有先圣遗像碑,相传为孔端友根据唐代画家吴道子手迹摹刻。 浙江衢州孔氏家庙。图/ 山东画报出版社 浙江衢州孔氏家庙前的牌坊。图/ 黄琼/FOTOE
镇守人心:流坑董氏大宗祠
江西乐安县流坑村董氏的远祖可上溯至西汉大儒董仲舒,历代先人如何千里辗转到流坑,似无确切的说法。流坑的董氏大宗祠曾以宫殿般的煌煌气派,镇守着宗族的人心,凝聚着安居乐业的祈望。
村北陌兰洲的大宗祠遗址上,残存的五根花岗岩石柱,傲指蓝天,笑看风云流散;幸存的一对红石巨狮,相视无语,听任背着书包的孩子们把自己骑在胯下嬉笑打闹,仿佛早就没了脾气。所遗石柱,为大宗祠第二进“敦睦堂”中柱,高达八米,柱体以半圆形的花岗岩石块对拼,错缝垒叠,外以白色灰浆涂抹,再髹以黑色生漆。柱础为双层,也是花岗岩质。凭着这座建筑的残骸,不难领略它曾经的宏伟,曾经的堂皇。族谱中描述:“标坊坦道,重门翼庑,幽室崇堂,叠库层楼,肃斋净庐,绕垣绳巷,诸无弗称。”
两百年间,大宗祠曾两次重建,最终还是毁于兵燹,人们只能沿着族谱上的文字和构图进入其中。这是前带院落的三进式重檐建筑,庭院前方及两侧均辟有石构坊式门,东曰“累朝师保”坊,西称“文武状元”坊。入正中辕门跨墨池达主体建筑的正门“德厚流光”门,两侧置石狮,穿庭而入,第一二进分别为“贤育楼”和“敦睦堂”,均属三开间重檐式;第三进则是更为高大的五开间重檐式,中间有“孝敬堂”祭祀近祖,两侧分别是“彰义堂”“报功堂”“宗原堂”“道原堂”,祭祀远祖、乡贤、地仙等。也就是说,这座宗祠除主祀开基祖董合等列祖列宗外,还将族中官宦、乡贤等附祀其中,但凡膺朝廷一命之荣者皆可安坐于此,享受族人的叩拜。辟报功堂为铭记和报答堪舆先生杨救贫及其弟子,董氏居然把堪舆先生的成我之恩视同生我者了;设彰义堂特以表彰和激励有助族之举的义士,居官分俸者、居家助银修神龛祭器者、出力修祠出钱供祭者均在彰表之列;道原堂祀奉远祖西汉大儒董仲舒以溯其道学之源;宗原堂祀奉的流坑董氏开基祖董合之曾祖父。 乐安县流坑董氏大宗祠。 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大宗祠作为建筑组群,在主体建筑左边是桂林祠,祀董氏十六世祖;其右还有幸存下来的桂祠,即文馆,祀孔子。它不仅集宗祠、文馆于一处,而且主体建筑后进五堂并立,其上复置敕书阁,祭祖、祀孔,兼祀名宦、乡贤,旁及民间杂神。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得罪,如此大肚能容,该视作大姓望族的大家风范呢,还是浸润在骨子里的中庸之道?
流坑董氏自始建大宗祠起,直至清末,建祠、修祠不断。至清道光年间,村中宗祠及大小房祠达八十三座,还有二三十座书院、宅第为纪念先人被改为祠堂,现存有屯田祠、校书祠、双桂祠、环中祠、益宇祠、振卿祠等五十多座祠堂。不少祠堂的上层楼房,都被设置为敕书阁用以藏书,仿佛书也是供奉祖先的佳果,也是绵延不断的香火。
流坑祠堂里张挂着董氏祖宗的画像。一个个正襟危坐,很是威严。《流坑董氏衣冠图》的原物为宣纸字画心、边以淡蓝色绫装裱的长卷。字画心分成许多格,以年代的先后为序,每格有一个董氏人物的衣冠画像和由历史文化名人亲笔题书的像赞。举行祭祖活动时,便将此图挂在大宗祠的祭堂上。当烛火通明、香烟缭绕之际,仰望那些音容宛在的祖先,族人们定会有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吧,与之相伴的是宗族的骄傲。
这种骄傲的宗族情感一定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它孕育和造就了大宗祠这样的建筑,因为,只有如此宏伟的宗祠才能表达流坑人世家大族的千古不朽的荣耀。
流坑董氏高贵非凡的自我意识,可从族谱对婚姻的清规戒律中窥见一斑:
婚姻一节,吾宗素严。系世家大族及门户清白者,方与成婚,妇则谱载娶某处某氏,女载适某处某氏,或并书某翁与某婿者,重其贤也。间有贪财结亲娶小姓者,图载本夫“因娶某处某姓女为妻,黜族”。有子者书“侧室”,无子者削不书。以女配小姓者,尤为辱先。本父母黜族,系伯叔兄主婚者亦黜族。图载如娶妇者,传亦不载,各终身不许入祠。而姑录其后者,罪不及子☮孙也,自此修谱以前言之。以后有犯者黜族,外男仍议罚,女追财祠入祠。本宗作媒者,一并论罚。
字里行间,真是森严壁垒。本族人等,哪怕耕织渔樵,也是高贵的血统。于是,和小姓通婚被视作辱身辱祖,为宗族所不容,甚至不惜以“黜族”的惩罚来严禁。流坑董氏的族规、祠规等规约中,多有以“黜族”“终身不许入祠”“合众攻之”来震慑人心的惩戒条款,种种戒律无非是要求族人遵圣训、供赋役、崇礼教、敦俭朴、广储蓄、息争竞、积阴德、善贻谋、修武备、勤职业、端蒙养、宗正学、禁邪巫、禁佃仆等等。
耸立于村中的宗祠,威严地镇守在人们的心头。宗族依靠它,维系着森严的宗法关系,同样,也依靠它来建立生活秩序。
大宗祠,无疑极其有力地强化了流坑人对自身的体认。它的标坊坦道、重门翼庑,ღ让人们警醒于自己的尊贵出身;它的幽室崇堂、肃宅净庐,让人们惊觉于自己的高傲地位。宗祠那五根残柱至今仍像惊叹号一般直插在族人的心头!而那对红石巨狮,虽有些落寞,却依然是流坑董氏引以为豪的心灵影像。